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大患若身到底该怎么理解

(2017-06-04 11:10:29)

: 「道 经」 :

 修身自然忌讳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得失很容易引起一个人心境的变化,特别是灾害来临时,人们也往往是惊慌失措的。这些对于修身而言都是大忌。这一章老子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之所以患得患失,乃是由于我们太在意自己了。如果我们不那么在意自己,该来的来,该去的去,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其实,在意自己就是人们有欲望,总是想着过多的索取,过多的占有。索取到了,占有了便沾沾自喜,一旦失去了便又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这都是由于欲望作祟。如果我们没有那么多欲望,明白得失不由己的道理,懂得知足,懂得知止,便不会患得患失了。过度的看重自己,过多的欲望往往会让一个人迷失,那不如迷途知返,欲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到这里,忽然想起这是比较有歧义的一章,既然如此,我就从头再逐句的解释一番。

宠辱若惊,翻译很好翻译,受到宠爱也惊,受到侮辱也惊。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样,对有些人来说宠辱都惊。所以对一些人而言,宠辱就和惊划上了一个等号。宠辱来临时,心情要么是惊喜,要么是惊恐。所以这里的若可以解释为好像,好像就是像的意思,和等号差不多,比等号稍微差那么一点点。自然也可以解释为是,像是的意思。比如后面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就可以解释成得到就是惊喜,失去就是惊恐。若,就可以翻译成好像,像是,等同,就是这一类的意思。关键在贵大患若身。这里的贵是什么意思?其实说明白了很简单,前面宠辱是并列的,这里贵和大患也是并列的。所以这里的贵不是动词,是和大患并列的一个词。那么第一句其实就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明白了这样一个结构就很好理解了。有了珍贵的,贵重的东西看得和自己得生命一样,大患来临害怕的就像失去了生命一样。身可以指身体,也可以指生命,自己。这里之所以说贵和大患是一个并列结构,不光是前面宠辱是并列结构。后面得行文也是这样的。论述何谓宠若惊时,只论述了宠。论述何谓贵大患若身时只论述了大患。为什么把辱和贵省略掉了呢,这是因为如果论述辱不外也是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再重复就没必要了。所以省略掉贵也是如此,即使论述贵也无非是和大患一样。吾所以有贵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贵。所以上下文来看,宠、辱是名词,贵、大患也是名词并列。这个章节最后的两句话是对全章的一个总结,这是毫无疑问的了。故,所以,因此的意思。自然是承接前面所有的论述而来的。在解释最后两句之前,我还是要插上一句。前面的论述很明显是在批判一些人把宠辱贵大患看得和生命一样。得到就惊喜,失去就恐惧。对,这是我要强调的,老子是在批判那些把外在名利看得和身体,生命一样的人。宠辱代指的名。贵大患代指的利。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顺利的解释最后两句了。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既然这些人把名利看得等同身体,生命一般,不如境界放高一些。如果把天下和身体生命一样重视,一样珍视,岂不是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你了。其实就是说要这些国家治理者更应该重视天下,而不应该像上一章那样纵情于声色。自然,这里的贵和不贵难得之货的贵是一个意思,都是动词。很多人可能就是受了不贵难得之货的影响,才把贵大患若身的贵看作了动词。其实,前面还有一句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里的贵明显不是动词。由此可见,当时贵的用法已经很灵活了。不可拘泥啊。!爱以身为天下就不用解释了吧。说到这里,我想起庄子里面的一个寓言。楚王的弓丢失了,大臣自然着急,欲发动全国力量去寻找。楚王说了,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后来孔子听说这个事了,便说到不如天下人失之天下人得之。到了老子这里,却只说了得之失之。当然,这个寓言里的老子的话是庄子臆造的,想借着老子的话来论述自己得主张。庄子是个无政府主义,只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自然也不把天下看在眼里。临收尾要提醒的是老子的修身并非是重视自己得身体,而是珍视的道的虚无本体。本章的重视身体生命的人指的是上一章那些纵情声色的统治者。很明显,那些统治者都信奉儒家修身平天下的那一套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