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2013-10-26 08:37:36)分类: 转载他人博客 |
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浙江省上虞市春晖中学(312353)
朱丽萍
关注课堂、研究课堂,提高课堂观察能力,是教师除课堂教学以外的另一项基本业务和重要工作,是教师提升自身素养、推动自身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试结合我校开展的课堂专业化讨论活动,对提高课堂观察能力的相关问题谈一些想法。
一、现行听评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课堂观察而言,现行的听课评课活动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严重影响了听评课活动应具有的本真的专业价值,使得听评课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推动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为:
1、动机任务化:一些教师把听评课当成是任务来做,造成老师们开课、听课、评课不是出于自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出现了“为了听评课而听评课”的现象。
2、过程简单化:进入课堂前,听评课的教师不与上课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听评课教师主要关注上课教师的单方行为,而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评课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话语过多。
3、结果低效化:评课教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权威教师成了“一言堂”。评课的结果也往往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但却没有解释为什么会得这个分数,最终使听评课效率低下。
二、课堂观察的主要环节及要求
现行的听评课活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非专业性。而教学是艺术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东西,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实现从听、评课向专业的课堂观察转变,不断提升课堂观察能力,推动自身专业成长。专业的课堂观察至少应包括三个关键环节:
1、课前准备:强调目的性和计划性
课前准备的主要目的是给参与课堂观察活动的教师提供平台,让观察者了解课情,以增强听评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课前准备的主要程序是学科组成员在课前开展讨论,讨论的内容包括上课教师主体的意愿和听课教师任务的分解,即先由上课教师阐述本课的教学设想和教学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听课教师据此向上课教师提问,上课教师再进一步阐述,在此基础上经过讨论,各位听课教师确定课堂观察的角度,并根据确定的维度制作观察量表,以供听评课时使用。
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课堂观察为例:先由上课教师的马立飞老师简要地介绍本课的设计意图。马老师从目标设计、内容设计、探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组内教师有不明确的地方或问题向马老师提问,如王国芳老师就本课设计中是如何处理“政治课和学生近与远的关系的”向马老师作了提问,马老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之后,每位教师确定了各自的课堂观察角度,带着任务听课。如笔者的观察点是“政治课堂的提问”、程波老师确定的观察点是“政治课的情感渗透”、阮畅畅老师的观察点是“情境创设的境界”、梁淑敏老师的观察点是“课堂探究如何开展”等。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每位教师制作相应的观察量表,如笔者制作的《政治课堂提问观察量表》,设置了设问情境、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及时评价、归纳点拨五个观察的维度(见附录)。
这样的课前准备在以往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是不常见的,但它却是专业的课堂观察所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有效的课前准备能避免听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听评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这是保证听评课高效率、高质量的首要前提。
2、课中(堂)观察:彰显针对性和技术性。
课堂观察是指听课教师进入课堂,每位教师根据事先制定的观察量表进行记录。观察要有针对性,即根据事先确定的量表有针对地观察;观察还要有技术性,需要强调以下四个方面:
听。一是听教师是怎么讲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教学手段如何、教师启发是否得当;二是听学生的讨论、反馈: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课堂教学氛围如何等。
看。一看教师: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即看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学生是否情绪饱满、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思维是否活跃、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即看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
想。听课的过程必须伴随着一定的思考。一是思考上课教师做法和原因: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这样做有什么优势?二是换位思考:这个问题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等等。
记。教师要及时地将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一是定量的记录,比如教师提问的时间和出现的频率、学生回答的方式和时机、情景材料运用的效率等;二是定性的记录,比如探究活动的内容是否合理、学生课堂参与是否热情、教师的课堂机智是否充分体现等,此外也要记录观察者的现场感受、理解与思考。
当然,“听”、“看”、“想”、“记”的内容不能是泛泛的、随意的,而应根据事先量表框架内框定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还是以上面《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的课堂观察为例,笔者进行了认真的课堂观察和记录,量表的记录结果见附录。
教师运用课堂观察方法,从某个具体角度进行全面观察和有效记录,这样的听课其实就是研究,或者说是在研究的高度进行听课。课堂观察和记录的内容为课后反思提供真实有效直观的第一手素材,保证了课后讨论的有效性。
3、课后反思:突出研究性和生成性。
课后反思是在课堂观察结束之后,上课教师和听课教师针对上课的情况开展讨论,根据课堂观察和原始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探讨、分析、总结,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制定后续行动跟进方案。课后会议一般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提出改进建议、撰写反思心得等内容。这样的课后反思能凸显研究性:它实现了评课与评价的脱离。它不再是对上课教师的课的好差进行评析,而是对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分析讨论;反思和讨论的对象不再只是教师的教,而是既包括教师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同时它也凸显了生成性,即讨论和反思的内容不再是目前评课中的一些条条框框,而是课堂上生成的活生生的案例,是观课时所记录的重点;讨论时,不同听课者和评课这的思想和观点还会产生碰撞和摩擦,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和火花。
继续以上面《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课堂观察为例。马老师在本次课后会议上,对自己上课的优点和遗憾谈了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自己在课堂生成的资源处理的问题上还有待积累和改进。其他老师依据课堂观察和记录,真诚、到位地分析了马老师的课堂在某一维度的优缺点,如笔者认为,在提问方面,设问情景材料丰富,形式多样,关注热点,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问类型以开放性设问和归纳型设问居多,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演绎和归纳能力;学生回答方式以教师个体问,学生个体答居多,比较单一;从评价和点拨来看,教师较少有评价和点拨,实属遗憾。此外,笔者还对自己制作的量表进行了思考:量表还应该从多个角度对提问本身进行设置。如提问语言的准确性、提问的时机等。
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探讨、分析甚至后续跟进,可以发现上课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促其留精华、弃糟粕;可以给听课教师提供借鉴,促其取其长、补己短;可以给全体教师的研究积累第一手的资料,促其常研究、长技能。
三、课堂观察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
笔者所在的学校和学科组对这种专业的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了几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1、立足课堂,反思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所关注的角度通常都是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专业的课堂观察的大部分工作,其实都在“反思”。既有上课教师和听评课教师的个体反思,也有课后的集体反思;既有观课时短时的个人反思,也有之后撰写报告时长时的个人反思;既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又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正是通过教师这样专业的课堂观察和反思,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改进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立足常态,开展教研,促进教师研究的实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可以避免教师研究的“贵族式”和“运动式”,使教师把课堂观察作为常规的武器来使用,可以在每一次课堂观摩中运用,使课堂观察成为教师教研生活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部分。用专业的视角对常规教学进行专业的分析和讨论,将组内教师构成一个合作体,能给每一位教师一个学习探究、专业成长的机会,能使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的实践者转变,催生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的互惠与共享,提高教师研究的有效性。
3、立足合作,专业自觉,推动教师成长的高效性
专业的课堂观察可以避免教师之间的合作常常呈现出来的貌合神离的现象,实现教师间合作是在共同旨趣基础上的对话、个体思考基础上的共享和直面事实基础上的坦诚。这样美好的合作既是一种技术上的互惠,又是一种文化上的融洽。教师在坚持运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的方法后,在长期坚持中能实现累积式的成长,使教师体会到专业的课堂观察给我们带来的种种惠泽,从而实现教师理念的深刻变革和自觉发现。从笔者所在的学科组来看,专业的课堂观察从一开始学校的行政推动已经转变为了教师的自觉要求,从“要我做”变成了“我要做”,切实高效地从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智慧等维度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本文发表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