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司马光廉洁轶事

(2016-04-06 10:15:50)

http://s4/mw690/b0de160dtx6Dwitipk7c3&690


《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状物抒怀的托物言志诗起笔点明节令:初夏的一场细雨,驱散了春天的寒意,洗净了空气的尘埃,使得万里江山在经历了夏雨的洗礼后添得一份明朗,显得更加妩媚紧接着转笔入近景春去夏来,眼前已没有了那随风飞舞的柳絮,只有自始至终向着明媚阳光的葵花诗人有意选择柳絮葵花作比,言此意彼,恰恰要表明内心的情志: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对我们多数人来说,司马光这个名字是和砸缸联系在一起的。此外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那部巨著《资治通鉴》。其实真正让司马光在历史上赢得巨大声望的还是他一生的磊落和廉洁。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生活十分朴素。他家一贯粗茶淡饭,绝不奢华。即使招待上等官员,也只是用当地的山果、土产的蔬菜,而且也只限于三五道菜。

   司马池很小之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贤惠德淑,治家有方,全力支持司马池刻苦攻读,考取了进士,历任县州官吏,官至天章阁待制,进入高官行列。司马池为官清廉,耿直不阿。他在京都做群牧判官时,主官曹利用派他收账。司马池翻开账本,首先找到曹利用说:“你还欠着账呢,令之不行,由上犯之。”曹急忙还了欠账,司马池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父亲的俭朴廉洁影响了司马光的一生。

司马光一生诚信,应该也是受父亲的诚实教育的影响,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姊姊想帮他,也去不掉,姊姊就先行离开了,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核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姊姊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没有说过谎言。

有一天,司马光吩咐管家把自己曾经骑过的一匹高头大马牵到集市去卖掉,一位老者欲买,但嫌价钱贵了。管家说:“实不相瞒,这是我家司马相公的坐骑,只因现在他忙着编书,用不着它了,才舍得让我来卖。不然的话,50缗钱可不卖!”老者听后诚恳地说:“有幸能买到司马相公的好马,那就货不二价吧,我明日如数带钱来牵马。”管家回府后,兴奋地将情况报告了司马光。司马光自言自语地说:“这马跟我6年了,真有点舍不得……哎,这马有毛病,我咋忘了交待呢?”管家说;“我知这马有病,但它膘肥体壮毛色好,谁看得出有病,如说有病怎能卖50缗?”司马光认真地说:“不能这样!你明天一定对买主说清楚,并重新议价,我看30缗就行了。”第二天,管家如实向买马人说明此马有病,并一再说司马相公特意关照不能让买主吃亏上当。集市上知道此事的人都称颂司马光为人诚实。

                  (一)

司马光为官50多年历仕宋四朝还做过宰相,按理说他应该很富有其实并不是这样。他有一位老友刘蒙从河北到了当时的京城开封,以父母无钱安葬,弟妹嫂侄需要抚恤为由,开口就向司马光要万钱。对此司马光回信一封:“我司马光一贯小心谨慎,简朴为官,一分一毫也不敢妄取于人,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衣帛,视地而后敢行,顿足然后敢立,连亲属故旧都拿不出钱来帮助,哪来的钱给您啊!”

                  (二)

司马光非常赞赏唐太宗李世民的那句话:“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利于朝廷得到更多、更好的人才,他针对当时在用人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不少好的见解和主张。如建立健全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科举制,设十科举士;改進延访、荐举和按察制度;破除循资历、重门第的陈腐观念等等。

    熙宁元年(1068年),他又向皇帝提出了选拔和提升对象必备的三个条件:一、“不爱富贵”;二、“重惜名节”;三、“晓知治体”。显然,前两条指的是“德”,后一条说的是“才”。“德”、“才”相比,以“德”为先。根据这一标准,司马光力于荐才,起用了许多清正廉洁之士。据史载,他晚年时,曾将他一生中所荐之人,汇编成册,让人们都来检查自己是否出以公心、所荐人才究竟对社会是否有益有用。后人一一加以考论,结果是“失之者不一二”,司马光推荐的人中,不贤能者不到百分之一、二。是经得起检验的。

   司马光还非常注重人才的保护。早在他担任谏官时,发现苏东坡应试的文章立论新颖,多中时弊,富有开拓精神。但考官胡宿,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无意录取他。为此,司马光一再表示:苏东坡有爱国忧民之心,实在是一个难得的贤才,“不宜黜”。对现任官吏,司马光也常常在皇帝面前开诚布公地進行评论,他曾多次说:王曾清纯廉洁;张知白刚正无私;鲁道宗质直如竹;而薛奎则敢言直谏。这些人,都属社稷之臣,应当重用。相反,马季良、罗崇勋之流不学无术,只知道阿谀奉承,应当撤销其一切职务,重加惩治。
    有一次,皇帝刚刚为宦官头子任守忠加官晋职,司马光马上上疏议奏。说任守忠是“大奸”,是“国之大贼,人之巨蠹”;还说他“资性贪婪,老而益甚,盗窃官物,受纳货路,金帛珍玩,溢于私家;第宅产业,甲于京师。聚敛之心,曾无纪极”。他还建议皇帝将任守忠“斩于都市,以谢天下。”

                     (三)

    司马光做官几十年,只在洛阳有田三顷。司马光的老伴儿张氏伴随他46年,妻子死后,家里没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主张借些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他还是把自己这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他的品德,就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很佩服,愿意与他为邻。

                (四)

司马光曾给儿子写信说:“我们家本来就是清寒的,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至于我本人,从来不喜欢豪华奢侈。小时候,大人给一件华美的服装,就不愿意穿;考中进士后,别人戴花,自己也不愿意戴;只是出于对皇上的尊崇,才不得不勉强插戴一枝。我认为,平时穿的能够御寒、吃的能够饱腹,也就行了。但是,许多人却嘲笑我寒酸。对此,我从未后悔过。古代的人都把俭约视为美德,现在的人竟看俭约为羞耻,真是咄咄怪事!”

司马光担任宰相时,惟恐在老家的侄子们仗势作恶,又专门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其中,要求他们安分守己,谦恭退让,奉公守法,绝不许依仗他的权势而干扰官府,欺压百姓,使乡人讨厌。谁若打着他的旗号招摇撞骗、为非作歹,他将命地方官依法严处!司马光的子侄们,牢记他的谆谆教育,经常照此而自警、自查、自省,确保了“清白的家风代代相传”,也由此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五)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诏赐司马光金钱百余万,珍宝丝绸无数,但司马光不为所动。司马光年老体弱时,其友刘贤良拟用50 万钱买一婢女供其使唤,司马光婉言拒之,他说:“吾几十年来,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纯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万市一婢乎?”

  随着司马光职位的升迁,有不少人想通过他捞些个人好处。为避免此类“人情”,他在自家客厅内贴了一张告示。告示中写道:凡来者若发现我本人有什么过失,想给予批评和规劝,请用信件交给我的书童转我,我一定仔细阅读,认真反思,坚决改正;若为升官、发财、谋肥缺,或打算减轻罪名、处罚,请一律将状子交到衙门,我可以和朝廷及中书省众官员公议后告知;若属一般来访,请在晤谈中,休提以上事宜。

                  (六)

司马光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一生正是按此来要求自己的。 某年鬼节,司马光伴同母亲回夏县造访亲人,在叔父司马沂的床头,看到了一块三寸厚的木板,婶母告知他那是叔父的枕头,为了早点下地,不睡懒觉,他老是将木板侧枕着,木板侧翻时惊醒本身,便起床下地。叔父侧板而卧辛苦劳作的精力深深打动了司马光,也开导了司马光。回家后,他让人将一截圆木做成枕头,夜读十分困乏后便枕着圆木而卧,圆木转动被惊醒后,又接着念书。从此,“警枕”陪同着司马光渡过了勤恳的平生。1038年,20岁的司马光便中了进士,被录用为华州县官。

                  (七)

在祠堂的墙壁上,挂着一篇《司马温布衾铭刻》的文章,这是范镇的孙子范祖禹写的,记叙了司马光的一件事:司马光在洛阳时,老友范镇从许州来看他,走进屋内,除见到四壁的书架上摆满图书以外,别无他物。床上的被服更让人感应冷酸,布料早已退色,补钉连补钉。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华阳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翰林学士。范镇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中国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镇深感司马光太清贫,返回许州后,让夫人做了一床被子,托人捎给司马光,司马光很是打动,在被头上用隶书端规矩正地写着:此物为老友范镇所赠,一向盖到归天时。病逝前,他给儿子司马康遗言:身后仍穿日常平凡衣服,盖上这床被子,启奏天子国度财力困倦,不要实施国葬,将他的棺木运回老家,予以薄葬。范祖禹怀着对司马光的恭敬之情,才写了这篇文章。

                  (八)

司马光担负国子直讲时,开封市井富贵,物价很高,司马光入不敷出,生活窘迫。冬,有个“梁上君子”觉得司马光身居高官,必定有很多金银玉帛,夜晚暗暗潜进司马光家里,四周找遍也没翻出值钱的工具,只好扛走一个竹编衣箱,拿走了他和老婆唯一的衣服和被子。失盗后的司马光见客没有衣穿,睡觉不能御寒,十分发愁,妻子安慰他说:“只要身体没事,丢了东西以后还会有的。”才驱散了司马光的满脸愁云。

                  (九)

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在偏僻的陋巷里深居简出一年冬天,有客人到司马光府上拜访,竟发现司马光的客厅里连个火炉都没有。客人冻得浑身发抖,司马光忙叫人端来一碗姜汤,客人喝完后才稍微暖和一些。后来,为了解决过冬问题,司马光想出一个挖地窖的办法,因为地窖里冬暖夏凉,所以冬天他就在地窖里接待客人。当时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阳,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层,最上一层称朝天阁,洛阳人戏称:“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十)

   在洛阳工作时,司马光经常来回于洛阳、夏县两地探望故里的亲人,沿途州县得知司马光回籍,出于对司马光的恭敬,都想接待一番。司马光想方设法绕过官衙,即使碰到也婉言回绝。有一次,陕州知府刘仲通探问到司马光要途经,因政见不异,很想与他聊聊,便早早派人在路口等待。不久,差人报司马光绕城而过,快到茅津渡口。刘仲通仓猝派人带着几坛好酒追至渡口。司马光苦口婆心地说:“我不是要谢绝刘仲通的一片好心,但沿途很多苍生连饭也吃不饱,良多人用野菜果腹,我无意享受这琼浆好菜……”尔后,再无官衙为司马光设席送礼。

(十一)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妓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唯独一人笑道:“可惜司马光不会弹琴,只会鳖厮踢!”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就如此和妻子相依为命。洛阳的灯会享誉天下,逢元宵节,张夫人想出去看灯,司马光说:“家里也点灯,何必出去看?”张夫人说:“不止是看灯,也随便看看游人。”司马光一笑,说:“看人?怪了,难道我是鬼吗!”

  司马光自己不纳妾,不留恋声色,对同事私通歌妓也很反感。他在出任定武从事时,同僚但凡私幸营妓,都得搞“地下工作”,偷偷摸摸地进行。一次,他听说有同僚在寺庙私会歌妓,就前去“捉奸”。同僚吓得六神无主,叮嘱歌妓越墙逃走。歌妓胆小,不肯跳墙,就匆匆忙忙地钻进和尚的床里。同僚见了司马光,终是害怕,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实情。司马光摇头叹气,做了一首诗来调侃同僚:“年去年来来去忙,蹔(zan同“暂”)偷闲卧老僧床。惊回一觉游仙梦,又逐流莺过短墙。”

(十二)

    元祐元年(1086年)初,司马光重病卧床,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挣扎着坐起来,给另一位宰相吕公著,写了一封信,说:“吾以身付医,以家事付愚子,惟国事未有所托,今以属公。”

    司马光去世后,皇太后大哭,马上同皇帝一起去吊唁。接着,又赠其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整个京师的人,也主动罢市,纷纷前去相府哀悼。有的人为了致奠,变卖掉自己身上穿的衣裳。

此外,史书上还说:“及葬,哭者如哭其私亲”;“四方来会葬者,数万人”;“都市及四方,皆画像以祀,饮食必祝。”可见,其场面之大、哀情之动人 ,在中国历史上诚属罕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