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禖文化初探
(2012-11-01 19:26:57)
标签:
杂谈 |
河津市连伯高禖庙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山西省屈指可数的一座以
高禖释义
高禖不是人名,综合各种关于高禖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高禖是活动。高禖是我国历时悠久的祭祀活动之一,源起上古,下及近世,它既是庄重肃穆的宫廷礼仪,又是万民狂欢的民间风俗。商代举行此祭的祠庙设在都城的郊外,原名“郊禖”,“高”乃“郊”之借字,故“高禖”或“郊禖”的本义,就是“郊祭”,是活动,活动的地方叫高禖祭场。
2、高禖是先祖。高禖即先祖崇拜,夏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女娲、先祖大禹,商人的高禖祀其先妣简狄、先祖契,周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姜嫄、先祖后稷。
3、高禖是职司。高禖是古代帝王为求子所祀的禖神,“禖”即“媒”,“高禖”即“高媒”,高禖也写作“皋禖”,即媒神之意。媒神既是婚配之神,也是求子之神,高禖是所有媒神的职司。女祸是华夏民族的第一个媒人,被后世奉为媒神,又称高禖。
4、高禖是偶象。高禖即人之先,高禖所祭的石头称为“石主”、“石祖”,即男女生殖器形象,为“人之根”、“人之祖”,也就是人类始祖之意,高禖即人类根祖的偶象崇拜。
高禖庙沿革
连伯高禖庙现存元代至民国石碑十三通,碑记多称“自宋元以来皆言重修,不知肇自何时,盖庙之建于兹土也,故不知历几千百年矣”。按照“乐楼柱子祀”的记述,连伯高禖庙当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上古高禖祭祀活动,从王宫到民间,上行下效,大致经历了扫地为坛、立庙祭石、塑像祀神三个阶段。
1、扫地为坛。早期高禖祭祀活动,扫地为坛,称高禖祭场。那时,高禖祭场既是祭天、祭地、祭先祖、祭媒神的场所,也是初民生殖繁衍的场所。所不同的是,王宫的高禖之祭多在神秘的閟宫或城郊高禖祠、坛进行,而民间则多在野外进行。相传黄帝曾在晋南扫地为坛,祭谒后土。黄帝的曾孙帝喾(高辛氏)也曾亲率嫔妃举行高禖之祭,他的妃子简狄吞鸟卵生契,姜嫄
2、立庙祭石。夏仲康丙寅年(前2022),河津高禖祭场已建起“皋庙”,“皋”与“高”同,“皋庙”即“高庙”,是高禖庙的前身,这是高禖庙创建时间的最早记载。根据“乐楼柱子祀”记述,“商汤丙申(前1582)大祀祭拜诵曰高禖庙”,这是“高庙”冠名“高禖庙”的最早记载。商代,河津有耿、冀两个小方国,商祖乙迁都耿地后,商代高禖祭场当在都城南郊,即连伯高禖庙,那时,斯地当属帝王祭祀庙堂,主祭“石主”。耿地遭受洪水灾害后,商都又迁至河南,从此,连伯高禖庙即成为民间高禖祭场。周武王丁卯(前1046)仲春,高禖庙祀建乐楼,周灵王甲辰年(前557)重修。
汉武帝刘彻元朔元年(前128),生太子,遂立高禖祠于都城长安城南,并以特牲祭祀。河津高禖庙当时仍然主祭“石主”,魏文帝曹丕黄初三年(222)再次修葺,晋惠帝司马衷元康元年(291)再次重修。
晋惠帝元康六年(296),都城洛阳高禖祭坛“石主”破裂,世人因此才得知神秘的高禖之祭的对象,原来是一块经过人工加工的石头。唐代史学家杜佑在《通典》中解释说:“高禖者,人之先也,故立石为主。”河津高禖庙当时也应是立“石”为主。
3、塑像祀神。南北朝时,高禖祭坛开始塑立神像。后齐高禖为坛于南郊傍,广轮26尺,高9尺,四陛三
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宋真宗赵恒率百官来汾阴大祭后土,由是,附近十数县兴起建立后土庙之风,河津高禖庙当时进行扩建重修,此时已有神像。宋徽宗赵佶政和中(1111—1117),高禖之祭又以简狄、姜嫄从祀。金章宗时(1190)改祀青帝、伏羲氏、女娲氏于坛上,姜嫄、简狄位于坛之第二层,从此,高禖之祭才有了女后从祀之典。这时,河津高禖庙主祀女娲,配祀姜嫄、简狄,之后,又以大禹、后稷、契从祀。因为受宋真宗大祭后土祠的影响,连伯高禖庙也一度改称“后土禹稷庙”、“后土庙”、“后土圣母庙”。
从明景泰元年(1450)起,连伯高禖庙五次重修,碑文皆称“后土庙”,而当地群众却一直称呼“高庙”。民国17年(1928)重修时,时任山西大学教授的乔鹤仙考证后认为,高禖与后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因而将连伯“后土庙”恢复为“高禖庙”
高禖庙祀神
高禖庙现今正殿主祀女娲,左为大禹,右为后稷,轿内为姜嫄。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被尊为第一媒神,也是道教之神。大禹是夏族先祖,姜嫄
天神殿位于正殿东侧,祀昊天大帝赵九郎,俗称天神,执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之事,为道家之神。
结义殿位于正殿西侧,祀三国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殿内有“三英战吕布”壁画,门口有五虎上将黄忠、魏延画像。关羽既是儒教之神,也是道教之神和佛教之神。
阎罗殿位于东廊,祀十殿阎罗,既是道教之神,也是佛教之神。
三霄殿位于西廊北侧,祀云霄、琼霄、碧霄三位仙姑,赐福黎庶,保佑婴儿,为道教之神。
五岳殿位于西廊南侧,祀东岳黄飞虎、西岳蒋雄,南岳崇黑虎、北岳崔英、中岳文聘等五位大帝,均为道教之神。
献殿东西墙壁画原作于明、清时,民国丙寅(1926)重摹。东墙壁画五幅:移星于昴降禹王、治水遇泥驾橇、开山焚林、三过其门不入、会诸侯于涂山,画的是大禹开凿龙门的故事。
西墙壁画四幅:圣母(即姜嫄)出祀郊禖见大人迹而履其拇、后稷降生弃之渠中冰上鸟覆翼之、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后妃帅九嫔、后稷教民稼穑相地之宜,画的是高禖之祭盛况和后稷降生、教民稼穑的故事。
高禖文化涵义
河津高禖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华夏文明主题公园中的一束奇葩,是古代东方艺术博物馆中的一颗明珠,是中国社会变革和进步思想宝库中的一朵火花。
一、根祖文化。河津高禖庙中,尽管儒、道、佛三教的神祇都各有其殿,但正殿中的主祀女娲和配祀简狄、姜嫄、大禹、后稷、契都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所以,高禖文化的实质内涵是根祖文化。根祖文化包含以下内容:
1、先祖崇拜。古代各民族所祀的高禖,全是各民族的先祖,人们对先祖顶立膜拜,是尊祖敬宗的基本伦常。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开山先妣,夏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女娲,大禹配祀,禹治水有功,为夏族先祖;商人的高禖祀其先妣简狄,契配祀,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契,契佐禹治水有功,为商族先祖;周人的高禖祀其先妣姜嫄,后稷配祀,姜嫄踏巨人足迹而生后稷,后稷教民稼穑,为周族先祖。
女娲和历代先祖繁衍华夏民族的伟大功德,创建家园发展社会的伟大业绩,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宽厚仁爱和睦相处的伟大品格,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后世纪念他们,敬仰他们,就是要弘扬尊祖敬宗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他们的业绩和精神薪火承传,发扬光大,这是根祖文化的本质内涵和要求。
2、生殖崇拜。古代,高禖是一种祭祀活动,即祈求生殖繁盛的祭场。高禖即郊禖,求子之祭,祭仪内容是男女谈情说爱,甚至公开交媾,目的在于繁衍人口。先民们为了实现传宗接代、增长劳动力人数的目的,就千方百计提高出生率,这种要求反映到精神和观念上,便产生了崇拜生殖的文化情愫。那时,在先民心目中,这种生殖崇拜是庄严神圣的,其仪式往往在祭祀过程中进行。
3、媒神崇拜。女娲被后世尊奉为第一个媒神,称“高禖”,人们为祭祀这位婚姻之神,专门修建了女娲娘娘庙或高禖庙。简狄、姜嫄被尊为“送子娘娘”,亦为媒神。禖为求子之神,“高禖”即“高媒”,赐婚配,送子女。河津市北午芹村清代前曾有一座圣母庙,不知创自何代,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重建时改为高禖庙,这里的高禖庙,也是把圣母当作“媒神”供奉的,现已不复存在。
4、人祖崇拜。高禖所祭之石,称为“石主”、“石祖”,即男女生殖器形象,为“人之根”、“人之祖”。连伯高禖庙香亭西南石雕柱础上,男性生殖器石雕残部至今犹存,维妙维肖。据说,育龄妇女绕它左转三圈生男,右转三圈生女,如果应灵生子,必然给高禖神祇还愿,如今献殿东侧墙内就嵌有清代温俊杰壮年求子如愿的还愿碑碣。
生殖崇拜、媒神崇拜、人祖崇拜迎合了儒家宗法血缘关系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尊祖敬宗的本质要求,实现了儒家哲学重孝道重子嗣的理想,被儒家哲学宽容和衍绎成传宗接代绵延血脉的伦常,也成为乡民普遍认同并乐于接受的伦常,因而千百年来高禖庙中求子香火不绝,祭拜活动长盛不衰,这是高禖文化的一个亮点。
二、和谐文化。在长期探索中,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逐步形成了儒、道、佛三个思想文化体系。河津高禖庙所祀神祇,既有儒家典范,如女娲、大禹、后稷、关公,又有道家神仙,如天神、三霄娘娘、五岳大帝,还有佛家神灵,如十殿阎罗,三教圆融,兼容并蓄,形成了传统和谐文化,体现了华夏先民对和谐社会的渴求和信仰。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儒家是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流,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中庸之道”,崇仰“圣人”,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道教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本土宗教,道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崇尚自然,崇仰“神仙”,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具有朴素的辨证法则。
佛家以断除烦恼得道成佛为最终目的,崇仰“菩萨”,相信因果报应,宣扬慈悲救世精神和众生平等思想。
儒、道、佛三教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引导人们积德行善,和睦相处,这种兼容并蓄的和谐文化,是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河津高禖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建筑文化艺术。高禖庙虽然几经修复,但它仍然保持着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从而得到千千万万游客和专家学者的青睐。
河津高禖庙是一座道家建筑,具有中轴对称、两翼均衡的特点。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为山门、舞台、香亭、献殿、正殿,左右两厢对称地分布天神殿、阎罗殿和结义殿、三霄殿、五岳殿。正殿最为宏伟,显示出道家尊卑有别的规范和封建等级观念。
高禖庙古建筑向后人昭示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和建筑科技水平。传说高禖庙有三颗宝珠:避风珠、避沙珠、避水珠,因而千百年来高禖庙风沙不入,洪水不淹,巍然屹立。其实这是人们的良好祝愿和信仰,科学家们正在研究高禖庙的建筑布局科学,比如,正殿和献殿之间的东西通道,呈西宽东窄,献殿和东西配殿之间的南北通道,呈北宽南窄,当地多西北风,这种设计,有利于通风,因而避免了风沙积淀。这些建筑结构中,凝结着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是高禖庙建筑文化艺术的精髓。
壁画是高禖庙建筑艺术的精华,它在体现宗教思想和反映社会生活方面,起到独特的艺术作用。高禖庙壁画属明清道教宫观壁画,分别绘于献殿东西两侧墙壁和天神殿、结义殿等处,其中,献殿东西两侧墙壁的壁画艺术成就最高。东墙壁画五幅,画的是大禹开凿龙门的故事,西墙壁画四幅,画的是姜嫄娘娘出祀高禖之祭盛况和后稷降生、教民稼穑的故事。画中人物个性鲜明,神态刻画严谨工致,色彩绚丽,淳朴浑厚。画匠以高超的绘画技艺,将大禹治水和后稷稼穑的壮观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强烈的动感艺术让画壁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特别是禹凿龙门,场面宏大,构图精细,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
高禖庙的雕塑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珍贵的艺术价值,尤其是香亭柱础石雕最有特色。这些石雕取材于民间吉祥文化或儒、道、佛三教教义和文化,体现了三教圆融的主题。香亭西南角柱础的男根石雕,包涵着初民生殖崇拜的文化内涵,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婚育文化。女娲是华夏民族的先祖,她不但抟土造人、炼石补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与伏羲成婚,开创了一夫一妻婚姻制的先河,实现了人类社会由粗野的群婚制向文明婚姻制度过渡的重大变革。
在母系社会里,孩子“只识其母,不识其父”,这是落后的生育方式带来的恶果,女娲作为母系氏族部落领袖,带头实行文明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并且亲自为“媒”,为青年男女穿针引线,倡导全族男女双方婚配,这是中华民族婚育文明进步的明显标志,也是婚育文化的闪光点。
五、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河津高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庙会、迎神走亲戚、祭神求子、拔花求子、拜石求子、上香、卜吉、演艺等。每年的农历三月十八日和九月十八日为连伯高禖庙会,届时,当地父老乡亲、海内外游客、善男信女、商贾艺人,纷至沓来,把高禖庙里里外外围得水泄不通。海内外游客怀着崇敬之情,寻根拜祖,善男信女谈情说爱,拜神求子,人们或祈求平安吉福,免病消灾,或逛游庙会,乐享天伦,均各得其乐。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请剧团唱三天大戏外,高禖庙会还有一项特殊的民俗——迎神走亲戚,场面格外新鲜。据说,姜嫄的娘家、外祖母家、外曾祖母家都在连伯村,所以每年庙会前两天,即农历三月十六日,连伯乡亲都要组成百人迎神队伍,鼓乐喧天,仪仗工整,威武庄严地把姜嫄娘娘从正殿迎出,用八抬大轿抬着神像在全村游行散花。旧时,将娘娘神像供于村南另一个大庙内祭拜一天,次日又敲锣打鼓,鸣鞭放炮,送娘娘回宫享受人间香火。这样一年走一家,三家依次轮流,称之为迎神“走亲戚”。这一亲切感人的风俗,体现了当地乡民的传统美德,是河津高禖文化的一大特色。
千百年来,高禖庙笼罩着神秘的气氛,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和神话,给高禖文化增添了神奇的色彩。诚然,传说和神话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历史,但是,远古的历史踪迹和文化,却往往散落在这些神话和传说中间,随着历史的推移,不少传说和神话都将被证明是历史的存在。当前,河津高禖庙正在扩建,我们相信,这座凝结着古今河津人道德、理想和智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这颗蕴含着厚重传统文化的艺术明珠,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必将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