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一双慧眼看穿波动?
(2022-05-15 14:15:46)
标签:
巴菲特白马股财经长线价值投资 |
分类: 股票 |
对于当前的迷茫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投资者可以回顾下美股1987年大崩盘,与当前A股的波折相比,那才是真正的大风暴,市场的愤怒和咆哮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在1987年10月19日美股大崩盘的当天,道指跌幅达22.62%,几乎所有的蓝筹公司狂跌超过30%,就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当日也大跌25%。
但恐慌终将会过去。截至1987年底,伯克希尔·哈撒韦不仅收回了下跌失地,全年还上涨了4.6%;迪士尼的股票价格在1987年崩盘中大约从20美元跌至11美元,又在接下来的24个月中反弹至32美元。
投资大师们的巨额收益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在悲观行情下布局赚来的,这正是得益于他们对“市场先生”和“价值先生”的深刻理解。大崩盘过后,巴菲特在1988年重金投向可口可乐,投出了自己投资生涯中的一个“本垒打”。
1987年10月19日一早,纽交所内抛盘就蜂拥而至,而买盘难觅踪迹,由于抛盘数量太大,许多专营经纪人在开盘一小时后都不能正常交易。证券交易委员会在其报告中称:“到上午10点,代表股指价值30%的95只标准普尔股票尚未开盘交易。”
在当天剩下的时间里卖盘数量始终庞大,在闭市前的一个半小时里,股票价格出现加速下跌。在1987年10月19日的美股大崩盘的当日,道指单日跌幅达到22.62%,几乎所有蓝筹股狂跌超过30%,通用电气下跌33.1%,可口可乐下跌36.5%,美国运通下跌38.8%,波音飞机下跌29.9%。就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单日下跌了25%。
不计成本割肉的投资者深受重创,甚至有绝望的投资者跳楼自杀,据当时的记载“市场的恐慌犹如一个国家在那一天突发了一次政变……”
媒体追问为何华尔街会出现“黑色星期一”之时,巴菲特淡淡地说“可能就是涨多了”。巴菲特的淡定,来自于在他19岁的时候读了一本名叫《聪明投资者》的书,这本书让他对投资产生了顿悟。
“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在《聪明投资者》一书中创造了“市场先生”这个寓言人物。在1987年的大崩盘中,如果被“市场先生”牵着鼻子走,投资者就会匆匆割肉,且要等行情回暖很久才敢重回市场,从而会成为暴跌行情中被踩踏的牺牲品。
《投资的常识》一书非常形象地描述道:当“价值先生”埋头苦干时,“市场先生”则玩兴正浓,他有两个邪恶的目的:在市场低谷时戏弄投资者转手卖空;在场高峰时诱使投资者大量买入。
正如1987年大崩盘所揭示的,普通投资者容易被恐慌传染,因为他们往往眼中只有“市场先生”,而没有“价值先生”。一旦股市有风吹草动,这类投资者会惊慌失措,逃之夭夭,股价越是下跌,他们就越是着急卖出。无论是1987年的大崩盘,还是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下的全球股市暴跌,均能见到慌不择路的投资者。
投机泡沫的形成同样也离不开“市场先生”的兴风作浪。不管是17世纪3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泡沫,20世纪80年日本的房地产泡沫,还是2000年时的科网泡沫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无不见证了人性的极端疯狂。
前一篇:企业创造股票投资的长期回报
后一篇:价值先生才是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