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白点诗100首第74首: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

(2014-05-10 07:34:55)
标签:

文化

木白点诗100首

 

转发自:孝感槐荫论坛槐荫文学

 

 

按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诗歌应向什么样的方向突围?木白从收藏的诗歌文本中选取100首,其中多数是槐荫文学诗人的精华作品,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和点评,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回答,以供诗歌爱好者参考。
    这个工程浩繁而庞大,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那么,就从已有的点评开始吧。

 

 

第74首: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

有一天我会死在高速公路上
像一只鸟

那些穿黄衣服的清道工
会把我拾起来
抚摩我的羽毛
让我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

木白点评:

    赵丽华,河北霸州60后著名女诗人,国家一级作家。在被视为另类的诗歌中,无论是撒娇派、垃圾派还是下半身写作,其影响力皆远不及“梨花体”,于是,赵丽华被戏封为“梨花教主”。戏说归戏说,恶搞归恶搞,谁也不能阻止梨花应时而开,微笑于冷暖之间。这份从容和淡定,足见她,是一个有大智慧、大胸襟的女人。
赵丽华坚持口语入诗,不事藻饰,拒绝“深刻”,剔除“沉重”,读起来像“白开水”,有人说是“口水”,因而饱受诟病。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一种傲慢和偏见,是对赵丽华的不公。像《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如以今人的眼光看,是什么体?与“梨花体”有何分别?但今人谁都不说这是“口水诗”,因为孔圣人呢,把它作为“好诗”而流传后世。对赵丽华诗歌现象的傲慢和偏见,实际上是道家正统思想在作怪,认为文必以“载道”。当然,这不是点评的重点。
我想,“梨花体”事件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进而导引网络诗歌进入日常生活,有着其必然的文化语境。现代人生活在社会转型、文化颠覆、价值混乱的急速旋转的世界中,焦虑感、幽闭感、虚无感不断抽空滋养内心的精神能量,对沉重的宏大叙事、矫揉的泛滥抒情产生本能的抵抗和反感,他们需要一种轻松的、开放的、娱乐的文化方式,来消解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人们厌烦了无病呻吟的抒情,也冷落把“载道”的石头塞满内心的叙事。于是,以口语化、去深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梨花体”诗歌,应运而生。其实,这种诗歌风格也不是赵丽华的首创,《诗经》里面就有不少这样的文本。如《弹歌》,就是凭借其简洁、明快、有力的节奏和韵律,表达狩猎归来后的喜悦心情,仅此而已。那么,“梨花体”抒发一下轻松愉悦的心情,有何不可呢?
    《死在高速公路》,很多人将其视为赵丽华的代表作之一,似乎其中蕴含着“意”的深度,给习惯“悟道”的人以咀嚼和玩味的品质。我想,也许是在高速公路上,一只鸟死亡的情形,一定突然触动了诗人某根神经,自然联想起人的死亡。人的死亡,是一个隐秘、严肃、沉重的话题,赵丽华却把它写得如此开放,如此轻松,如此平常:“死在高速公路上”,“像一只鸟”那么轻,悄无声息。不仅如此,还要被“穿黄衣服的清道工”随意“拾起来”、“抚摩”,“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举重若轻,化庄为谐,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把死亡再塑造了一次,再延伸了一次。不知看到那些旁征博引、深度挖掘其严肃“意义”的解读,赵丽华是否回窃笑一次?当然啦,没办法,这就是诗歌,是好诗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