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白点诗100首第74首: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
(2014-05-10 07:34:55)
标签:
文化 |
木白点诗100首
按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诗歌应向什么样的方向突围?木白从收藏的诗歌文本中选取100首,其中多数是槐荫文学诗人的精华作品,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和点评,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回答,以供诗歌爱好者参考。
第74首:赵丽华《死在高速公路》
有一天我会死在高速公路上
像一只鸟
那些穿黄衣服的清道工
会把我拾起来
抚摩我的羽毛
让我在他们手上再死一次
木白点评:
赵丽华坚持口语入诗,不事藻饰,拒绝“深刻”,剔除“沉重”,读起来像“白开水”,有人说是“口水”,因而饱受诟病。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一种傲慢和偏见,是对赵丽华的不公。像《诗经》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如以今人的眼光看,是什么体?与“梨花体”有何分别?但今人谁都不说这是“口水诗”,因为孔圣人呢,把它作为“好诗”而流传后世。对赵丽华诗歌现象的傲慢和偏见,实际上是道家正统思想在作怪,认为文必以“载道”。当然,这不是点评的重点。
我想,“梨花体”事件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进而导引网络诗歌进入日常生活,有着其必然的文化语境。现代人生活在社会转型、文化颠覆、价值混乱的急速旋转的世界中,焦虑感、幽闭感、虚无感不断抽空滋养内心的精神能量,对沉重的宏大叙事、矫揉的泛滥抒情产生本能的抵抗和反感,他们需要一种轻松的、开放的、娱乐的文化方式,来消解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之间的紧张对立关系。人们厌烦了无病呻吟的抒情,也冷落把“载道”的石头塞满内心的叙事。于是,以口语化、去深度化为主要特征的“梨花体”诗歌,应运而生。其实,这种诗歌风格也不是赵丽华的首创,《诗经》里面就有不少这样的文本。如《弹歌》,就是凭借其简洁、明快、有力的节奏和韵律,表达狩猎归来后的喜悦心情,仅此而已。那么,“梨花体”抒发一下轻松愉悦的心情,有何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