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白点诗100首 第81首:伊沙《车过黄河》
(2014-05-02 08:35:44)
标签:
文化 |
木白点诗100首
按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诗歌?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诗”?诗歌应向什么样的方向突围?木白从收藏的诗歌文本中选取100首,其中多数是槐荫文学诗人的精华作品,通过不同视角的解读和点评,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具体回答,以供诗歌爱好者参考。
第81首:伊沙《车过黄河》
列车正经过黄河
我正在厕所小便
我深知这不该
我应该坐在窗前
或站在车门旁边
左手叉腰
右手作眉檐
眺望像个伟人
至少像个诗人
想点河上的事情
或历史的陈账
那时人们都在眺望
我在厕所里
时间很长
现在这时间属于我
我等了一天一夜
只一泡尿功夫
木白点评:
说实在的,选取伊沙,选取伊沙的《车过黄河》作为点评文本,我感到过前所未有的困惑。伊沙和他的《车过黄河》影响太大,评论太多,我有些担心自己是否会陷入人云亦云的同质化评论怪圈。但在100首诗歌中,如果不谈到伊沙,不谈到《车过黄河》,我觉得是一种遗憾。《车过黄河》直白如话,我就不做解构式的点评,而是扯点“野棉花”。
我扯的“野棉花”是——打倒于坚,消灭史诗!
这可能有点哗众取宠、骇人听闻。但中国诗歌要突围,打破当前的沉寂状态和混乱局面,迟早会有人喊出这样的口号。
由N多个团体联合举办的“2001-2011”十年中国诗人排行榜,排名顺序如下:1、于坚;2、北岛;3、韩东;4、伊沙;5、安琪;6、西川;7、于成;8、御风;9、李成恩;10、沈浩波。当有人征求排名意见时,一位日本友人如是说:在日本,北岛的影响力更大。
必须承认,于坚有思想,有见识。他的《对一只乌鸦的命名》、《零档案》等,的确对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哲学家并不一定是优秀的诗人。譬如他的长诗《零档案》,我敢说字斟句酌、聚精会神读下来的,十几年来不会超过100人。而我,就是100人中不幸的一个。每每要崩溃时,我总是怪自己浮躁。有人说《0档案》是“一个巨大的语言肿瘤”,我和我的小伙伴都笑了,站在诗歌的门外。实验性、前卫性、先锋性的漂亮外衣,穿在瘦骨嶙峋的诗歌文本身上,就俩字:蹩脚。在我看来,于坚的成功,更在于他的善于“经营”,有意或无意的成为新生代诗人精神上的劫掠者。打倒于坚,就是要消解扭曲诗歌本质属性的喧嚣,扫除蒙蔽诗性的浮尘。
中国诗歌界有个很奇怪的潜规则:要出名,写史诗(长诗)。说来也奇怪:五千年来,中国从来没有一部史诗,而那些留下不朽史诗的民族,却毫无例外的衰亡了。析其原因,中华民族是一个直面现实、反对神性的民族,即使是神话中的人物,可爱之处恰恰是赋予他们身上的人性化色彩。《诗经》以来,中国诗歌就有简洁叙事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简洁不仅是一种话语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史诗就是“死尸”,必须消灭。
还是回到伊沙和他的《车过黄河》上。新生代诗人中,伊沙无疑是最有才华、最有颠覆性、最有创作成就的诗人。与北岛一样,无论别人怎么责难,伊沙都是中国诗歌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果说,北岛对“假大空”的质疑与追问,引发了一个时代的尴尬,那么,伊沙则是对强加在文化上的“神性”进行无情嘲弄和彻底颠覆。1990年,他以《饿死诗人》发难,挑开了中国诗歌界虚假繁荣的面纱。苏珊•桑塔格说:“作家的首要职责不是发表意见,而是讲出真相。”伊沙的创作动力和勇气,主要就来源于“讲出真相”的自觉。黄河,不过是中国第二长河,文人们尤其是第一代诗人故意消除黄河泛滥带来的灾难,片面夸大其“哺育中华文明”的一面,并称之为“母亲河”,赋予其神化的符号意义。《车过黄河》站在客观自然的角度,对黄河的神性进行恶俗的消解:“只一泡尿功夫
/黄河已经流远”。不少人用解构主义理论来解读这首诗,如“一个人的诗歌江湖——浅析伊沙的《车过黄河》”,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该评论的观点牵强附会,甚至自相矛盾。在我看来,伊沙消解黄河神性的方式虽然与解构主义不谋而合,但事实上并没有如此复杂。伊沙所做的,就是讲出真相,消解神性,还原本色。如果一定要冠以“主义”,我觉得伊沙受非非主义的影响最大,而不是什么解构主义。
当今中国所有问题的症结,在于“不真”。文化功能的泛神化倾向,其实就是欺骗和谎言的同谋。求真,是文学最根本的使命。只有在“真”的基石上,“善”与“美”才能焕发出诗性的光芒。
我看好伊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