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南安府(大余)历史上最有名的四个书院
(2020-02-01 10:07:45)自周敦颐在南安(今大余县)创立理学以后,南安的教育得到的良性、持续的发展,有书院、社学、义学、私塾等,其标志是书院的兴起。宋代的南安府只有数万人口,但书院却有四个:道源书院、山堂书院、梅国书院、碧莲书院;
一、道源书院
道源书院旧址位于县城东约300米的东山上。前临章江,坐北朝南,依山势拾级而建。宋淳祐2年(1242年),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南安府所在地大余县创办“周程书院”,以纪念周敦颐、“二程”在大余的理学和教习实践。宝祐6年(1258年)改为“道源书院”,以纪念周敦颐在大余创立理学。理学是新儒学,也称“道学”,“道学”发源于大余,所以称“道源”。景定四年,宋理宗皇帝赵昀亲书“道源书院”牌匾,赐予南安,实际上表明了对大余作为理学发源地的肯定。可见当时朝野对理学发源于大余是有共识的。明初,书院改为县学,景泰四年(1453年)重建,万历初停办,后多次被洪水冲毁。清雍正13年(1735年),知府游绍安将书院改建于水城门外的东山岭。书院有讲堂、藏书楼、掌教斋、厢房38间,还有魁星阁和“四贤祠”(祠周敦颐、程大中、程颢、程颐“四贤”),颇具规模。乾隆是书院鼎盛时期,生员多,学风盛,并正式刊行过《道源书院课艺训集》、《道源书院课艺后集》。当时的书院山长由知军(府)延聘,生员来自南安府管辖的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四县。生员中有秀才、童生。书院制订有院规、学约和奖学办法。清乾隆12年(1747年)1月15日,山长彭家屏订立《道源书院条约》共6条“一为立志向,二为敦品行,三为崇节约,四为读经史,五为严功课,六为正文体”。清同治年间,知府黄鸣珂示《道源肄业生童诵经书、读古文奖励办法》,当堂能挑书背诵者,奖钱1千至4千文。书院的经费颇为充足。清康熙年间有学田65亩,至乾隆年间增至190多亩。另上犹、崇义两县充公租谷上交,由府衙折价后,拨充膏火银152两5钱5分6厘充实学用。
清南安知府游绍安有《重修道源书院记》云:“而南安郡旧有道源书院者,祀周元公濂溪、程纯公明道、正公伊川之所建也。宋理宗‘道源书院’四字,以颜其额。国朝康熙二十八年,郡守靳公襄增祀程大中。初大中公来南安,元公摄司理,二程子因受业于元公门”。游文还记载了关于书院的规模和设施,云,“因其地固宽旷,遂葺一堂以祠四贤。其前为月台,扶以甃栏。台之前折,构为讲堂,又其前仍旧祠而翼之。祠之外为大门,为奎阁。台之左为藏书楼,右为掌教斋,左右厢庑,以居肆业者。为舍三十有八间,庖用器俱备。山之巅有旧奎阁一区,可以凭高远眺,则移设寓贤木主。寓贤者,向祀宋苏子瞻、刘器之、江民表、张子韶、刘声伯五先生也。门外之左,别筑精蓝,迁僧之司阖辟者。大道之旁,树石为坊,以表升堂入室之阶。绕以垣墙,植以竹木严严翼翼,高爽伟丽,弥巨观焉”。
游绍安又有诗云:
理学溯渊源,濂溪与洛水。
生意眼前花,光风千万里。
二、山堂书院
元朝至元年间(1277~1294),县人王邦叔创建于县城东北之常乐里(今青龙镇遨里村)。元时一度废科举,而王邦叔却独具眼光,热心办书院,教育族党子弟。
元高若凤有《山堂书院》记云:“章水出梅岭下,有梅花谷。盖乾坤清气至是而极,故苏公谓南安学甲于江西,以此清气在天地间,何所不有?昌黎尝言:中州清淑之气于是焉。穷期盛而不过,物不能独当,余慕是久矣。后得山堂书院,山川迫隘之势,至是而平夷。书院高明爽皑,
三、梅国书院
明嘉靖12年(1533年),县人刑部侍郎刘节致仕后,卓有远识,建“梅国书院”于老城西门外。刘节亲自主持,讲学授徒。他于80岁去世,书院也随之停办。
明南安郡守陈健有《梅国书院记》云:“梅国,司寇刘先生(刘节)号也。书院在府治之西北,距城里许。嘉靖改元十有二年,先生致政家居,讲学授徒,以斯文为已任。都宪南川陶公为创书院,以宗厥学。先生教人为学,以圣贤自期待,而以主静为本,以穷理为先,以力行为要。君子曰:南安自周濂溪为司理,亲授二程兄弟以道,数百年来,言湮教驰,至是,梅国先生以发明之。先生治书院,修道有堂,藏书有楼。我皇上所赐御书,及平生所有经史子集,与手所编辑诸书,以至老、佛、元要禅悟合理之言,各浩瀚充栋,可谓宏博矣。先生自幼强记力行,暨壮,益邃于道,不为口耳文字之粗。是故发解江西,擢官南宫,历典四川、广西文衡之任,夫岂文词已耶,泽于道德矣。先生官刑部右侍郎,未竟于用,天下方有召寇之望。先生有子:长曰希曾,领戊子乡荐;次希召,升国子,
四、碧莲书院
清同治6年(1867年)9月,南安知府黄鸣珂捐资创建“碧莲书院”,书院名取自周敦颐的《爱莲说》。清光绪29年(1903年),立新学,在碧莲书院的旧址上改建县立高等小学堂。
除书院外,还有社学、义学和私塾。
社学:明天顺7年(1462年),大庾(大余)知县夏玑分别在城内,以及城郊的瑞应坊、清泉坊、东外乡、河南都街头、河南乡、管界乡、凤凰城等地设立社学7所。清初停办。
义学:清同治6年(1867年),南安知府王鸣珂倡仪捐款创设了义学四所,设于县城4座城门附近。光绪33年(1907年),这4所义学合并,改建成初等小学堂二所,一所在老城,一所在水城。
私塾:古时大余的私塾有三种形式——一是富贵人家,聘请塾师在家教育子弟,称“坐馆”;二是塾师私人在家设馆教授生徒,称“家馆”;三是几户、一村或一族联合聘请塾师设立塾馆。一般以后两种为多。私塾分蒙馆和经馆两大类。蒙馆教儿童启蒙学习,也教成人。其分布面广,城镇、乡村都有。课程有读书、习字。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加读《幼学》、《增广贤文》及各种应用文。写字是先描红,后写映本,进而临帖。蒙馆少则有四、五人,多则有二、三十人,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入塾年龄为七、八岁,叫“发蒙”。经馆多数设在城镇及郊区,专教青年成人,其课程有点读、讲书、作文等。点读、讲书的教材为《四书》、《五经》及《古文观止》等诗文。作文是习作“八股文”或“策论”,经馆少则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