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通天岩讲学观心
(2020-01-30 10:41:54)正德十四年(1519)夏,王阳明来到通天岩,系统讲授他的“致良知”要义。“致良知”的领悟和义理系统演绎,就在此时。
赣州市通天岩风景区位于赣州西北郊7公里处,辖区面积为6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岩深谷邃,树木参天,丹崖绝壁,风景秀丽,是一处发育十分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区。因为“石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窍通天”而得名通天岩。自唐代以来,风光旖旎的通天岩就被开创为石窟寺。至北宋时期,通天岩石窟的开创达到了高潮。尽管与我国众多的石窟比较,通天岩石窟岩壁造像的分布范围,石龛的体量、数量以及造像尺度及规模都不算大,但相对而言,它却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一处石窟。同时,它又是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群。因此,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现保存着唐宋以来,摩崖造像358尊,北宋至民国的题刻128品,是一座珍贵的石窟艺术宝库。
观心岩王阳明讲学的场所,名为“阳明书洞”。此处林木茂盛,道路崎岖,大洞套小洞,风景绝美。王阳明在任南赣巡抚期间,闲暇之时,曾在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向弟子们讲授“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心明就是天理”的心学理论,后人把他讲学之处称为“观心岩”。
换通天岩图片
在通天岩山腰有一丹霞穿洞,盛夏时节,清风徐徐,疲惫顿消,令人乐不思归,故题名为“忘归岩”。王阳明在通天岩写下了十二首诗,其中一首刻在通天岩忘归岩的岩壁上,是通天岩128品摩崖题刻之一,至今仍在,并清晰可见,系通天岩众多摩崖石刻中的珍品。
王阳明有《通天岩》诗云: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
卧醉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此诗高110厘米,宽145厘米,共八行,行字不等,行书。字径约10厘米,保存完好,至今仍清晰可辨。
诗的后记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正德庚辰”——正德是明武宗年号,庚辰为正德十五年,即1520年。后记中提到的“邹陈诸子”指的是王阳明在“观心岩”讲学时侍读的学生邹守益、陈九川等人。
王阳明的这首诗,是他的理学理念“致良知”的文学诠释。王阳明在写这首诗之前,已经成功平伏了南、赣、汀、漳的农民与流民起义,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破了“山中贼”;但这还不够,王阳明一生的理想和他所提倡的理学最终目的,是要破人们的“心中贼”。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因为有了“心中贼”,才会产生“山中贼”。王阳明这首诗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要做到理学家的倡导的心神空静,进入“良知”境界,弃凡成圣。青山处处都是美丽的,岂止是故园?只要此心闲,即使是尘寰,也应象蓬莱仙山琼阁一样富有诗情画意。一个“闲”字,注释的是理学家提倡的“静”,是“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静坐息思虑”。西林初暮,明月来早,醉卧石床,秋天已至,洞云未扫,飘飘然一种弃凡成圣的感觉,正是收敛意虑,心神空静的修身养性的时光。王阳明一生写过不少诗作,许多诗作都有浓浓的理学意味,体现了他的的理学主张。换句话说就是王阳明经常用诗这种文学形式,表达他的深奥的理学主张;用诗的形象思维,表达他的理学的抽象思维,抒发他的理性思考。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寓理性于诗体的代表作、佳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