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余丫山特色小镇考察思考
(2017-01-22 10:53:51)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生态特色,打造特色小镇
——大余丫山特色小镇考察思考
一、丫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的基本情况
丫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地处江西名城大余县黄龙镇大龙村国家森林公园。丫山因最高峰双秀峰呈“丫”字形而得名,山上林木葱葱、竹涛阵阵、瀑布飞泻、名寺古刹。距大余县城东 10公里处,距赣州市68公里、韶关市120公里;离赣州机场车程约50分钟;毗邻南昌、广州等中心城市车程约4小时;赣韶铁路、赣韶高速、323国道从小镇南侧山脚迂徊。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丫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2.6%,以天然次生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动植物种类繁多,有660余种植物,其中国家、省级重点保护树种达数十种,以红豆杉、竹柏等据多,有116种野生动物种类,分布有黄腹角雉、河麂、虎纹蛙、穿山甲、娃娃鱼、白鹇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特色小镇内有两大水系,落差达312米,形成大小二十余处瀑布,瀑布或轻声吟唱或飞流直下,形态万千;另一支发源自大龙山深处,潺潺溪水,小桥人家。
丫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古时即以佛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有南唐始建的“灵感三千界,岩藏五百僧”江南名刹—灵岩古寺坐落山中,佛教文化底蕴浑厚;是“先贤教化”的“儒雅之山”,周敦颐、程颢、程颐、张九成、朱熹、王明阳等在这里创始并传承理学,张九龄、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祖等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诗篇;“真君伏龙”的故事在这里流传,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达到“三教”在丫山和谐相融,互通有无,共同构成丫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的人文主线。
二、丫山风景名胜区特色小镇的独特做法
山、林、泉、瀑、湖、洞、寺、观是构筑丫山风景区独特自然景观的最大特色,山——山奇岭秀,林——林深叶茂,泉——泉清鱼美,瀑——瀑多流急,湖——湖碧天蓝,洞——洞奇石特,寺——寺古佛灵,观——观久意深。丫山特色小镇围绕原生态的秀美景色和“乡、土、野”的乡村风情围绕五个主题、全力打造五个基地、营造五种氛围。
五个主题:丫山特色小镇围绕游客吃、住、呼、行、看,形成生态饮食、生态憩息、生态养生、生态健身、生态观光五大主题。
五个基地:丫山特色小镇围绕生态休闲主线,打造生态种、养殖基地、生态加工基地、生态运动基地、生态休闲基地、生态文化基地五个基地。
五种氛围:丫山特色小镇依托自然山水,民风民俗,特色项目创造五种氛围。这里是儿女孝敬父母的理想养生基地、这里是家庭休闲的最佳去处、这里是朋友聚会的最好选择、这里是恋人最浪漫的私密空间、这里是会务的最完美场所。
丫山生态景区秉承打造“江南最宜健身养心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的理念,营造“自然休闲、生态运动、绿色美食、书画创作、三教养心”五个主题。竹林、香樟、茶园、小桥、流水让您漫步乡间山野;对抗、攀岩、射击、对奕、垂钓让您尽情发挥、超越自我;绿色蔬菜、山泉养殖、氧吧餐厅、农家饭馆、竹林烧烤让您一品生态美食,如尝仙境珍肴;书画创作、摄影基地、科普体验、艺术长廊、客家文化让您灵感迸发,一挥而就;追寻古人踪迹,感悟千年文化,佛、道、儒三教氛围让您彻底摆脱尘风世雨,达到天人合一的意境。
三、丫山风景名胜特色小镇的启示
要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色小镇建设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特色小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1、明确创建目标
特色小镇是区别于行政区划单元和产业园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因此,特色小镇产业上要“特而强”、机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态上“精而美”,成为创新创业高地、产业投资洼地、休闲养生福地、观光旅游胜地,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2、定位明确,特色突出。以产业为基础,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特色突出。
3、宜居宜游,生态优美。人文气息浓厚,旅游特色鲜明。
4、科学规划布局。特色小镇规划符合城镇总体规划,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旅游发展等相关专业规划有效衔接。将城市设计贯穿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全过程,塑造特色风貌。
5、完善功能配置。高标准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商贸信息、文化展示、旅游信息咨询、产品交易和信息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公共WIFI和数字化管理全覆盖。
6、创新运营方式。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积极做好规划编制设计、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
7、政府要大力支持
首先,用地支持。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将特色小镇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
其次,财政支持。要统筹城镇化建设等资金,积极支持特色小镇创建,用于其规划设计、设施配套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
其三,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特色小镇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用于特色小镇公共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创新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建设。
其四,人才支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落实扶持创新创业政策,吸引、支持领军人才、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人员,积极投入特色小镇创建。
8、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要建立协调机制。市县有关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特色小镇创建的统筹、协调工作,及时分解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加大推进力度。
其二,推进责任落实。各市、县(市、区)政府要科学引导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推动技术标准应用,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其三,加强动态监管。将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推进情况,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
其四,优化发展环境。要积极开辟“绿色通道”,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努力把特色小镇建设成“创业最佳、服务最优、环境最美、宜居宜游”的新型发展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