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老城地标——以王阳明命名的街道阳明路
(2016-05-06 08:43:41)阳明路是赣州老城区为纪念王阳明而命名的。
明代名瓦市街,清代由西向东依次分段名为府学前、牌楼街,清末民国初分段为针巷子、府学前、牌楼街。1933年扩建街巷,整体宣传赣州名人,正巧路侧有王文成公(亦即王阳明)祠,便连成一体定名为阳明路。
阳明路全长约 500米,民国44年为纪念王阳明而得名,文革期间与和平路一并改名人民路,后恢复现名,曾经是古城赣州市政治、商业、文化中心。
在这条路上有两大独特的建筑。有保存尚好(但不完好)的骑楼,尽显江南小城古楼风格,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赣州骑楼,是赣州的特色街道建筑。如果是遇下雨或烈日天气,人们逛街都不用发愁,甚至还可小息会儿。另外,最为显著的建筑就是标准钟楼了。钟楼1953年5月1落成,共六层,高20米,是当时赣州市城区最高的建筑物,一直被视为赣州城的标志。
阳明路是上世纪50—70年代赣州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那时人们到赣州,不到阳明路就不算逛街,就像今天不到文清路不能说逛了赣州的大街一样。这里典型的商场有赣州四大件商店专卖钟表(眼镜)、缝纫机、照相机、自行车;红光商场专卖玻璃塑料制品如茶具、镜子镜框等,这里经常聚集这众多赶来采购商品的顾客,步入婚期的青年不免要到这里挑选需要的生活用品,如热水瓶、皮箱、喜庆色彩浓厚的玻璃镜框画像等。这条路上还有邮电所、赣华文具店,南新绸布商场,服装商场及经销瓷器、坛坛罐罐的日杂用品商店等,是赣州闻名遐迩的购物街。
当年最吸引我的还是这条路上的新华书店,当时是赣州最大的书店。
这条路上唤起老市民记忆的景像不能不提及远近闻名的瓷像工艺美术。我曾经学过一段涂鸦(还不能说是绘画),非常羡慕瓷像大师的作品,其效果与原照片逼真传神,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深受顾客喜爱。
座落在这条路上有赣州市政府大院、市人大机关、市法院、市公安局等赣州市要害部门。如今章贡区政府、人大机关也已整体搬迁到新区。
阳明路分贫出去的还有几条繁华的大街:
牌楼街(排楼街),位于城区中偏北部,即今阳明路东段,从现在的和平路西端(古为上龙船庙巷西端巷口)至现在的章贡区政府左侧这段。北连上棉布街(今解放路南段口),西接瓦市街(今阳明路西段),中通南侧金鱼池和三皇殿(今东北路北段)。今天的区政府旧为明伦堂,后为民国时期为女中校舍。街道原长约250米,宽3-4米。据旧志介绍,牌楼街又称牌头街。
阳明街的骑楼最能体现赣州古城特色。骑楼是凌空的甬道,如同骑马驾式。这些骑楼,均为商业店铺,多为砖木混合结构,即以砖柱为竖向承重,以木梁为横向连接,以竹蔑抹灰作隔断墙体,屋面多为木瓦结构的坡顶。这些骑楼是1933年由广东部队驻扎赣州时带过来的,建筑明显呈岭南风格。修骑楼的目的,一方面是广东军首领余汉谋要在他的领地制造岭南风情,另一方面是他要利用赣州水路便利之优势做些官家生意。于是,赣州城因了这批军队之官商,赣州建起了骑楼,赣州开创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的商贸繁荣,赣州有了三江沿岸码头的新时期之繁忙,赣州有了连接大余直往广东而去的公路之开拓。今天赣州公园北门口的百贷商场即为余汉谋(后任李振球)等广东军官办的商场旧址,时叫利民商场,原商场为三层营业场所,人流如穿梭,是城区内生意做得最大的商家。
阳明路最明显的标志是“标准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城市建设一个时代性的标志性建筑,表达新中国赣州百姓的欢欣鼓舞,赣州标准钟诞生了。这座建于一九五二年的塔楼,高六层、二十米,位于上解放路与阳明路相交处。是当时乃至之后二、三十年里,赣州人最引以骄傲的“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