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阳明与通天岩

(2014-06-17 18:58:10)

青山随地佳   岂必故园好

——王阳明与通天岩

你是一个思想的长者

事功的伟人

 

你把做诗人的功夫

拿去做圣人

又把做圣人的理想

做成了诗人

 

你把平静的良善

发挥在沙场

又采集沙场的道理

悟成了良知

 

你把人世的至理

思考成了哲学

又把哲理的探讨

衍化成事功

 

通天岩位于赣州市章贡区西北约 10公里处,属丹霞地貌形成的一处风景名胜。自唐代以来,就被开辟为石窟寺,历时已有千余年。通天岩石窟,是我国华东和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处石窟寺,堪称江南第一石窟。同时,它也是晚唐五代到宋朝我国第二次石窟造像兴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因通天岩地理位置独特,它成为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寺;由于整个景区内生长良好的植被,它又称得上是我国自然环境优美的一处石窟寺;由于那些与石窟寺相伴而生的历代摩崖题刻,更使它成了我国的一处摩崖造像与摩崖题刻交相辉映的艺术宝库。通天岩石窟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尊。尤其是至今仍保存有历代的摩崖题刻128品。摩岩题刻的时间上自北宋,历南宋、元、明、清、民国凡近千年未曾间断,且遍布于观心岩、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普同塔等各个景点。)千百年来,岩因摩崖石刻而提升了文化品位,摩崖石刻则因岩而被世人广泛传诵。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在赣州期间,曾在通天岩的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观心岩前有一条深谷,林木茂盛,道路崎岖,非常幽僻清静。此处大洞套小洞,王阳明就在这里“观心”,讲授他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天理”和“良知”学说,因此这个岩洞庭湖就称为“观心岩”。王阳明在赣州讲学期间,是他的理学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他在赣州时的著述,由其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在通天岩留下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刻在通天岩的观心岩上,是通天岩128品摩崖题刻之一。诗云: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

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

卧醉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诗的后记云:“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

“正德庚辰”——正德是明武宗年号,正德为正德十五年,即1520年。后记中提到的“邹陈诸子”指的是王阳明在“观心岩”讲学时侍读的学生邹守益、陈九川等人。

邹守益(14911562),江西安福人,字谦之,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编修。正德八年(1513年),任赣县县令。师王阳明,后从王阳明讲学于赣州。王阳明去世,为之服心丧,告病归里。官至南京吏部朗中、国子祭酒。后落职归里居二十余年,日事讲学,四方从学之游学者接踵而至,学者称之为“东廓先生”。邹守益守王学传统,强调“慎独”和“戒慎”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忘归岩有其题记和题诗存壁。正德庚辰(1520年)闰八有八日,邹守益在通天岩题记云:“安城邹守益、临汝陈九川,受学阳明先生”。

陈九川,江西临川人,号竹亭,明正德年间进士,授太常博士,官至主客司朗中。正德年间从王阳明讲学于赣州通天岩,致仕后,周游名山讲学,后因居明水山而易号“明水”,有《明水先生集》。

王阳明的这首诗,是他的理学理念“致良知”的文学诠释。王阳明在写这首诗之前,已经成功平伏了南、赣、汀、漳的农民起义,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破了“山中贼”,但这还不够,王阳明一生的理想和他所提倡的理学最终目的,是要破人们的“心中贼”。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正因为有了“心中贼”,才会产生“山中贼”。王阳明这首诗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就是要做到理学家的倡导的心神空静,进入“良知”境界,弃凡成圣。青山处处都是美丽的,岂止是故园?只要此心闲,即使是尘寰,也应象蓬莱仙山琼阁一样富有诗情画意。一个“闲”字,注释的是理学家提倡的“静”,是“致良知”的道德修养方法,“静坐息思虑”。西林初暮,明月来早,醉卧石床,秋天已至,洞云未扫,飘飘然一种弃凡成圣的感觉,正是收敛意虑,心神空静的修身养性的时光。王阳明一生写过不少诗作,许多诗作都有浓浓的理学意味,体现了他的的理学主张。换句话说就是王阳明经常用诗这种文学形式,表达他的深奥的理学主张;用诗的形象思维,表达他的理学的抽象思维,抒发他的性理思考。这首诗,可以说是一首寓性理于诗体的代表作,佳作。

王阳明题诗后,和者极多,占了后来题刻的三分之一。如翁溥、欧演、吴家桂、廖寅、石景芬、石景芬都有和韵。

另,王阳明还写有有关通天岩的诗8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