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第三十五福地——金精山
(2013-09-11 07:59:17)金精山,位于宁都县城西北郊10华里的刘坑镇背村村和泾口村境内。东起燕子岩,西抵青草湖,南到五里亭,北至集贤岩,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属峭壁丹崖,峥嵘挺拔,峰险洞幽,涧深水秀,千姿百态,瑰丽多姿的丹霞地貌,被列为江西省2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在道家典籍《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云笈七签》中,金精山均位于虔州虔化县(即今宁都县)。系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
据《宁都县志》载:三国孙权嘉禾五年(236年)置阳都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南北朝大明五年(461年),析宁都虔化屯置虔化县。隋开皇九年(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仍隶属于虔州,直至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县。
据明代朱敏《金精山记》:“兹山乃天造地设,为大江之西诸山之冠。意昔人谓西方之属为金,故名金精。”古金精山有12峰——翠微峰、双桃峰、合掌峰、披发峰、石鼓峰、凌霄峰、三巘峰、莲花峰、伏虎峰、望仙峰、狮子峰、瑞竹峰。主峰为凌霄峰,海拔468.5米。
金精洞是金精山的中心腹地,位于翠微峰西南侧,东望双桃峰,西对莲花峰,东西走向,横穿一脊,由石鼓、披发二峰相夹,奇秀天成。洞口如瓮口,高6米,宽20米,深10米,筑有圆形洞门。自东向西,初入光线偏暗,行十余步,宽敞明亮。洞内两侧悬崖凌空伸展,中空通下,上窄下宽似壶形,径宽40至80米,长约300米,洞内面积约15000平方米。洞内四周。
在金精洞最早修练的是秦朝初年(公元前220年左右)张丽英。古时候,这里有个老铁匠,叫张芒。夫妇俩手艺好,人善良,深受乡里人敬重。就一件事,使夫妇俩常常长吁短叹——眼看年过半百了,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夫妇俩就更进一步行善积德,以祈上苍垂怜,给他们一男半女。
有一年过年,来了一位形容憔悴、衣衫褴褛的乞丐,颤颤巍巍地站在门口,口中喃喃地说:“可怜可怜我老汉,赏口饭吃罢”。张芒夫妇赶紧把老人扶进屋,端水送坐,把家里的好饭好菜端正出来,让老人家尽享用。
当天夜里,张芒夫妇俩同时梦见一个白发童颜的仙人对他们说:“吾乃上界金星,念你们助弱怜贫,积善积德,送一女给你们。此女长大成人后,必有益于乡里”。说完,掏出三个小金袋给张芒说:“此乃三个智囊,日后乡里有难,方可让你小女开拆,其中自有免灾避祸之计。切记!切记!”
夫妇俩一梦醒来,又惊又喜地一看,果然张丈夫手中握有三个金袋,而妻子则感到腹中蠕动,阵痛难忍。天亮时分,竟真的生下一女。张芒夫妇欢喜得不得了,给小妇儿取名叫金花;省吃俭用,悉心抚养。
这丽英真不愧仙人所赐,半个月后,小丽英就会呼爹唤娘;一个月后,小丽英就会行走:半年后,小丽英竟能看书识字,学武练艺了。她自取名“丽英”,字金华,并向父母解释取名的含义:“金生丽水,精英华贵”。张丽英从小不照铜镜,以白纨扇为镜。有一次,她到金精山游玩,拾得二枚仙桃,以一奉母,母失手桃落于地,化为石。张丽英自己吃了一个,顿忘饥渴,形态飘然,核丢在地,亦化为石,即成为了双桃峰。从此以后,张丽英不吃不睡,移居金精山修练,终于得道成仙。待到十五年过后,小丽英已长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大姑娘,且琴棋书画,无所不会,剑棒刀枪,无所不通。张芒夫妇十分珍爱,视为掌上明珠。其时长沙王吴芮(?——公元前202年)征闽过此,得知张丽英天生异质,美貌非常,派人入山求聘,欲强纳为妾。张丽英不肯,指着石山对来人说:“山有石室,中通洞天,能凿穿,当见尔”。于是吴芮即发兵凿石壁,数日后,凿开一洞,只见张丽英披发仰卧于石鼓之下,有人以为她死了。正欲走近,张丽英瞬间腾空,回首对吴芮说:“吾为金星之精,下治此山,岂尘凡能近耶?”说完即飞至莲花山顶——白茅峰,在浴仙湖中洗澡后升天。在石鼓之上,留歌一首,歌曰:
石鼓石鼓,悲哉下土。
自我来观,生民实苦。
哀哀世事,悠悠我意。
不可敌兮王威,不可夺兮予志!
有鸾有凤,自舞自歌。
何为不去?蒙垢实多。
凌云烁汉,远绝尘罗。
世人之子,于我其何!
暂来期会,运往即乖。
父兮母兮,毋伤我怀。
古往今来,金精山流传着许多与张丽英有关的传说:
伏虎峰:相传张丽英当年有一座骑——虎,每当外出,跨上虎背,虎即腾空飞奔,归后,虎则坐在洞口,守卫洞府。张丽英成仙升天后,虎化为石,伏卧不起。
合掌峰:传说张丽英在洞内修练时,如果祥云蔼蔼,诸仙来晋谒时,则两掌大开,迎入洞室,若是乌云压顶,妖魔来扰,则两掌紧闭,拒之洞外。
披发峰:相传张丽英得道成仙,从金精洞内冉冉飞升天空时,其青丝长发从崖壁飘拂而,遂成此峰。
凌霄峰:俗称马脑寨,相传张丽英下治金精山之前,是一匹凶恶的野马,张丽英炼石为桩,系住了这只恶兽,并施法术降伏了它。
张丽英在金精洞修炼成仙后,乡人在洞内建仙女祠以祭,后又兴建道观,曾名灵泉观、阳泉观、玉虚观。唐五代道士杜光庭(850——933)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将金精山列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一福地;北宋天禧三年(1019)张君房编的《大宋天宫宝藏》,又将金精山列为第三十五福地。宋崇宁年间(1102——1106),宋徽宗赵佶闻知金精山灵泉观历史悠久,且每逢旱年,求雨必应,便赐封张丽英为“灵泉普应应真人”,并亲书匾额悬挂于洞内御书亭。从此,金精山名闻天下,慕名前来修道、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盛极一时。宋代尚书右仆射张商英过宁都,有《金精山留题》一首,单赞张丽英曰:
秦亡项灭汉罢兵,分王宗室皆连城。
西方女子不用事,张氏有妇怀金精。
吴山之下吴水曲,石鼓峰峦翠相矗。
山幽水邃闺阁严,二八芳年貌如玉。
吴王闻知心欲狂,珠琲缯纩罗千箱。
苦凭青翼致消息,陈说富贵夸膏梁。
玉人冷笑吾当许,第能为吾开洞府。
洞成赋诗悲下土,悲哉下土人皆苦!
飘飘仙袂凌上苍,天街昴毕腾辉光。
使回千里涩进步,目极五云空断肠。
吴王悒悒忽不乐,入顾后宫情索寞。
仙凡会合竟何年,多谢君王凿洞天。
金精山洞口东端北侧的石壁上,留有古代众多的题咏石刻。“金精福地”,四字直排、楷书、阴刻,字长0.7米,宽0.6米,书法端庄雄健,为成都阎温、盱江李仲庄于宋皇祐壬辰(1052)同游此地时,由周弁题记。“金精胜概”,横排、楷书、线刻,字高1.6米,宽1.5米,书法圆润遒美,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赣州同知南宁何天德书。另外,还有南宋宝庆乙酉年(1225)的题刻“游金精”;元延佑年(1305)的题刻“平寇颂”等。这些摩崖石刻,已被定为省级文物。
金精山作为全国道教福地之一,源于张丽英得道成仙。但在秦末汉初,我国的道教还未正式形成,只是人们对她崇拜,并把她奉若神仙而已。宋代以前,金精山只作为宁都县四个求神祈雨的地方之一。宋代将道教列为国教,崇教达到了顶峰,称为“教主道君皇帝”的赵佶,更为天下名山和传说中的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这不仅使张丽英从人尊为仙,从仙敕封为“灵泉普应真人”,而且使金精山的道教活动进入了鼎盛时期。
金精山的仙女祠和古道观原来均建在金精洞内。自唐以来,道观几经兴废。后有好事者将仙女庙迁于洞外双桃峰下,另建仙阁;宋代阁毁,又迁回洞内。据据宋代宁都邑人曾原一《金精山记》载:金精山“外望镇石截云,丹崖翠壁,烟蔼明灭,知为神仙区宅”。当时有阳灵观、真人洞、御书阁、葆光亭、凌烟亭等。明洪武初,道观又移至洞外金牛山,并改祭山神。此后,道教活动主要在金精山北面的青阳洞。明末甲申之变,金精山受浩劫,道观殿宇倾圯。清康熙十七年(1687),杨龙泉与主持僧人对洞内进行整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又修。咸丰年间(1851—1861),太平天国军过宁都,道士活动停止。光绪二十年(1894)道观因火焚毁,后由曾姓信徒捐资重建。1936年,李子诚继任道观主持,对重振金精山道业,颇有业绩。1949年,道观又迁往洞外。1954年,李方宁偕妻温慈香主持道观,潜心修炬气功,治病救人,名扬四方。20世80年代后期,道观复迁至金精洞口。现在金精洞口的碧虚宫,占地152平方米,是1994年重建时由三清宫改为今名的。
宋代邑人,曾官工部侍郎、焕章阁待制、学士的崔与之,有《题金精洞》一诗,对金精洞作了概括和描述,可以说道出了金精洞的神韵,诗云:
翠壁丹崖倚碧穹,一壶天地画图中。
青鸾有路三山远,玉洞无尘万境空。
虚室尚留丹灶冷,灵泉直与海波通。
客游到此应忘返,自觉仙凡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