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敦颐《爱莲说》于都罗田岩勒石

(2013-05-20 21:03:59)

宋庆历四年(1046),宋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江西赣南的南安军(今大余县)任司理参军时,创始理学并收“二程”(程颢、程颐)为徒;十多年后嘉祐五年(1060),周敦颐以国子监博士通判虔州(今赣州),再次来到赣南。古雩都县(今于都县)属虔州管辖,离虔州府所在地80多华里;水陆交通方便,尤其是水路,溯贡江而上,一天即可到达。周敦颐常邀同僚来到风景秀丽的雩都县罗田岩,讲学论道,探讨和传授理学精要。他的心爱之作《爱莲说》在虔州写好后,也拿到罗田岩来刊刻。梁绍辉先生经详细考证后认为:“我们说《爱莲说》当为周敦颐所作,其发表的形式是碑刻。《爱莲说》碑当建于今江西雩都善山濂溪阁,时嘉祐八年(1063)五月十五日”。濂溪阁位于于都县罗田岩。

罗田岩在贡江南岸,与于都县城隔江相望,山明水秀,风景宜人。自宋代以来,这里就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胜迹,车马行人络绎不绝,许多文人墨客、名士高流都在这里聚会,并留下他们的墨迹、题刻和风流故事。据志书载:“在方圆约2.5公里的悬崖上,有历代名人题刻近70品和11尊浮雕像。其中有宋代周敦颐、岳飞、文天祥,元代王懋德,明代王守仁、罗洪先、黄宏纲、何廷仁,清代李元鼎、八大山人等名人题刻”。

周敦颐在任赣州通判时,也经常到这里来讲学、和朋友聚会。他的心爱之作《爱莲说》写好以后,就拿到这里来,先给这里的朋友传看,朋友们都觉得非常好,并建议他刊刻在罗田岩上,以便大家能经常看。周敦颐经不住朋友们的一片盛情,就同意了。

当时,罗田岩有许多文人在这里吟诗作赋。据史志载:“宋嘉祐八年(1063年)正月初七,虔州通判周敦颐,字茂叔,人称濂溪先生,邀同僚游罗田岩,题刻七言绝名《游罗田岩》一首,至今依稀可辨”,诗云:

闻有山岩即去寻,亦跻云外入松荫。

虽然未是洞中客,且异人间名利心。

因为周子的原因,整个罗田岩都充溢着“濂溪”氛围——原建有“仕学山房”和“凝道轩”,与周敦颐提倡的“学”与“道”有关;“观善岩”,与周子所提倡的理学内涵有内在联系;有“光风霁月”景点,与周子在大余教授“二程”的“吟风弄月处”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白云深处”,取的也是周子《游罗田岩》诗“亦跻云外入松荫”的意境;而“吟风弄月”的景点命名,则就是周子在大余与“二程”论学处的翻版了。

经周子的理学氛围的营造,罗田岩确有些山幽水潺、仙风道气的感觉,难怪明人袁淳不由抒写了一首《仰雩山歌》,由衷感叹:“有神云在缥缈间,逢旱能雨答黎顽。我欲追踪与往还,山悠悠兮水潺潺。”

就在罗田岩里,有个“濂溪阁”,是周敦颐《爱莲说》刊刻的地方,也是周敦颐聚徒讲学的地方。

关于濂溪阁,还有现尚保存完好的《重修濂溪阁记碑》可以佐证。碑文由王阳明的门徒,也是周濂溪的传承者邑人黄宏道所撰,刻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18年),记述了濂溪阁的创建与修缮时间以及历代名人游览罗田岩的情况。碑为红麻石,质地细腻,圆首方跌,有碑榫,缺碑座,通高250厘米,宽35厘米,厚12.5厘米。楷书,阴刻,竖排。碑额刻有双麒麟祥云图,四边刻有卷叶缠枝花纹。原立于罗田岩濂溪阁内,1982年为县博物院馆收藏。

又有濂溪书院和濂溪祠。“濂溪祠”是“濂溪书院”的前身。濂溪书院座落在城南罗田岩,原为濂溪寺,为纪念周敦颐(濂溪)曾到此讲学而立。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改建为濂溪书院。何廷仁、黄宏纲、吉水状元罗洪先也曾先后在这里讲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南康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