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张九龄舍妻开驿道
(2012-12-09 19:33:35)
标签:
杂谈 |
大庾岭又称梅岭,雄踞五岭之首,横扼赣粤之咽喉,素有“南控百粤,北挹三江”之称,是中原通往岭南的重要通道。
岭南在秦代之前为“化外之地”,大山长谷阻隔,原始森林和野草蒿莱遮天蔽地,人烟稀少,自然环境险恶,交通极为不便。中原通往广东的走法是:从京杭大运河到扬州,入长江,进入鄱阳湖再入赣江,然后转章江,逆江而上抵章水上游——大庾城,越梅岭,走80里旱路,抵广东南雄,继而由浈水、北江,入广州,再出海。当时,重大的军事行动,朝廷官员的升降,商贾往来和客家移民,都经由此道,十分险恶难行。宋唐代以后,因通往亚细亚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中国与东南亚、澳洲、非洲、欧洲的交贸易往来,也大都经由此道,因此,这条路后来被誉为中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
自秦汉以来,这条路就开始成为中原通往岭南的要道,但由于梅岭高峻,只在山径可供人行。货物运输全凭肩挑背负,非常艰难。直到唐代广东始兴人张九龄做了宰相,才在险峻的梅岭开凿出了一条“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的驿道,使天堑变为通途。
张九龄(678—740),出生在广东始兴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是广州都督府的官佐。张九龄从小聪明好学,十三岁能文,并上书广州都督,其才华得到初唐大诗人张说、沈佺期的夸奖。古代的始兴所辖地与大庾一山之隔,张九龄也是客家人的后裔。武则天时,张九龄进士及第,为左拾遗又迁右补阙,一度官运亨通,后因建议杀安禄山、在河南水区种稻,遭奸臣李林甫反对而罢相。张九龄在位颇有政绩,是唐代名相之一,道德文章足为风范。张九龄深知大庾天堑之于当时、后世岭南发展的不利,在玄宗开元四年,开始了造福后世万代的凿岭工程。
关于张九龄开凿大庾岭,民间有过一段悲壮的传说。那时的大庾关非常神奇,破土土复生,凿石石复合,人们不敢在山上修路。一天,岭南有位书生,进京赶考路经此地,听说了这件怪事,当下便对大庾岭乡人说,日后他做了官,一定回大庾岭开山劈路,务求必成。这位发下宏誓的书生,就是张九龄。
果然,张九龄不负十年寒窗苦读,考中了进士,后又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一品宰相。张九龄没有忘记当年进京赶考路经大庾时立下的誓言,把开关凿道之事奏报皇帝。皇帝也深知开凿大庾关的重要,即拨钱粮,责成张九龄负责开凿。张九龄亲临大庾,指挥开凿。九九八十一天过去了,大庾关开通了,但想不到的是,到了次日,关又闭合如故。张九龄不服气,又重凿,好不容易凿通后,又重合,如此者三四次,石壁上奇怪地现出一偈:
天皇皇,地皇皇,
天子出钱粮;
天苍苍,地苍苍,
何人舍得绝妻房?
张九龄读懂了偈中之意,遂同妻子李氏一起,亲自开凿,凿通后,忽然崖崩,把李代压在崖底,从此,大庾关没闭合,遂成为内地通往岭南的坦途。后人为了纪念张九龄和他的妻子,在大庾岭南坡建了一祠,叫“张公祠”,在山脚下又建了一庙,叫“李氏庙”,以供后人瞻仰和祭祀。(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