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虔州古城八景
(2012-10-15 14:52:58)
标签:
杂谈 |
登临只觉山川古
——苏东坡与虔州古城八景
宋哲宗绍圣无年(1094年)秋,苏轼被贬惠州,途经虔州(今江西赣州)时,逗留了一个多月,写下了的诗、赞、散文等五十多篇(首)。这是他第一次到赣南,时年已五十九岁,但他对赣南并不陌生。苏轼在十二岁时,父亲从虔州归来,绘形绘影地向他描述过天竺山的胜景及白居易的手迹诗碑。其后,在他四十四岁时,又在胶西任上,应孔宗翰之请,写下了虔州八境图八首诗。
宋熙守七年(1074年)五月,苏轼由杭州通判移知密州(今山东诸城,亦称胶西),九月离杭赴密州任。熙守九年(1076年)十二月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移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离密州。苏轼离密州,由孔宗翰任密州守。孔宗翰接苏轼密州知府任时,请苏轼在虔州八境台的八幅图上题诗(孔宗翰当年在虔州时建造了虔州石城,城上建有八境台,并就台上所见景物画了八幅图画)。苏轼在这以前虽没有到过虔州(今江西赣州),却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虔州美景,一气写下了《虔州八境台》八首诗。
“八境台”在今赣州市章贡区西北角章江、贡江和赣江交汇处。孔宗翰为赣守时,因江水坏城,改以石建,并建台于上。因其屹立于章、贡、赣三水之交,登上台巅,“可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八境台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台。又孔宗翰亲绘成图,按东、南、西、北四境列了石楼、章贡台、白鹊楼、螺亭、丛林佛寺、尘外亭、郁孤台、上洛山等八境,并取名“八境图”。苏东坡据图作诗八首,取名《虔州八境图八首》。于是,“八境台”名声大噪,并沿用至今。古名家咏八境台的诗文枚不胜举,佳作迭出,丁炜、李元鼎、王士祯、沈均安、王集、戴衢亨等都有题咏。
苏东坡自序云:“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作石城,上有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乃作诗八首,题于壁上”。苏东坡咏八境为:
石楼
苏东坡八景题咏第一景为石楼,诗云:
坐看奔湍绕石楼,使君高会百无忧。
三犀窃鄙秦太守,八咏聊同沈隐侯。
石楼在赣州城北六里处,其时系赣州一别致景点。“石楼”系一石,高高耸立,如一楼房峻立,傍有七室相通,因而得名。宋文天祥有《石楼》诗云:
晓色重帘卷,春声叠鼓催。
长垣连草树,远水照楼台。
八境烟浓淡,六街人往来。
平安消息好,看到岭头梅。
使君:指孔宗翰。三犀窃鄙秦太守:“窃鄙”疑系“窃比”之误。“窃比我与老彭”。此句用李冰作石犀以镇压水妖的典故,苏东坡将秦代太守李冰治水的功绩,来比拟孔宗翰用石城以防赣水浸入赣州城的功绩。李冰,战国秦昭王时为蜀郡太守,凿漓堆,避沫水害,分岷江为内外二支,修堤作堰,即今四川成都的都江堰,以清除水患。
章贡台
第二景为章贡台,诗云:
涛头寂寞打城还,章贡台前暮霭寒。
倦客登临无限思,孤云落日是长安。
章贡台在赣州城东旁。东晋永和五年(349),赣州太守高琰在章江、贡江之间筑城,建章贡台,江水绕台而过,似迂回往复。宋嘉祐年间,赣州知军赵抃就野月、野景二亭旧址重建,自为记。赵抃《章贡台记》云:“江右遐陬,南康古郡,水别二派,来数百里。贡源出新乐,章出大庾,合流城郭。于山为赣,奇峰怪岩,环视万状。予嘉祐六年夏四月,以言出守,仲冬始至视事。属岁穰盗息,渝剧成简,英僚佳宾,闲这观游。望阙、郁孤轩豁于前,皂盖、白鹊瞰临左右。治西北隅,有野月、野景亭旧址,随圮。于是劚榛剪蔓,复屋其上。前所谓二水离合气象,左右拥抱,一举目无毫发遗处。既而命传举觞,援笔为记,以新其名‘章贡’云,盖失实也”。
赵抃又有《章贡台》诗云;
章贡东西派,并流作赣州。
奔湍出城曲,离合向台前。
把酒来凭槛,鸣鼙见放船。
滔滔归底处,沧海路三千。
明兵部尚书杨廷麟有《秋夜坐章贡台》诗云:
横笛中宵动客星,一声劳雁出沙汀。
瓦铛未免聊同俗,瓠酌何须叹独醒。
万户笙歌同夜戌,百年风雨此秋亭。
诸公莫洒新亭泪,半壁河山眼倍青。
白鹊缕
第三景为白鹊楼,诗云:
白鹊楼前翠作堆,萦云岭路若为开。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白鹊楼在八境台北,据说常有白鹊栖于楼顶而得名。
唐之莲有《白鹊楼》诗云:
白鹊依稀访古台,当年曾见鹊飞来。
清飚吹送枫还落,晴日苍凉菊未开。
二水合流喧虎石,五山盘伏起龙堆。
遗踪何处堪凭吊?手拂残碑坐染苔。
螺亭
第四景为螺亭,诗云:
朱楼深处日微明,皂盖归时酒半醒。
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螺亭。
螺亭即螺亭石,在赣州城东七十里处。《环宇记》载,从前有一贫女,捡田螺为生,一夕宿于江边亭子里,忽见众螺张口嘬其肉,贫女死,因葬水旁,其墓化为巨石,名螺亭石。首句后的“皂盖”,指皂盖楼,在赣州府衙后的翠玉楼左,系当时存放谷物的官仓。宋文天祥有《皂盖楼》诗云:“一水楼台绕,半空图画开。蜗涎行薜荔,雀影上莓苔。碧落人千载,青山酒一杯。晚烟看不尽,待月却归来”。
皂盖:旧时黑色的车盖,其形如伞,为太守服用,出行时有人打着。
丛林佛寺
第五景为丛林佛寺,诗云:
使君那暇日参禅,一望丛林一怅然。
成佛莫教灵运后,著鞭从使祖生先。
从林佛寺,在水东。“成佛”句:谓如果想成佛,还是让谢灵运在先。“着鞭”句:用晋代刘琨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这句诗是苏东坡自况。
尘外亭
第六景为尘外亭,诗云:
却从尘外望尘中,无限楼台烟雨蒙。
山人照人迷向背,只寻孤塔认西东。
尘外亭在赣州水东马祖岩顶。马祖岩因唐代著名高僧马祖道一(佛家弟子称他为马祖)驻此而得名。登马祖岩山顶佛日峰,俯视赣州全城,楼台若林,章江如练。山上古木参天,又有寺院,似脱“红尘”而入“仙境”,居云端而观人间,故有尘外亭、云端亭、驹岩亭、一憩亭、吸江亭等五亭供游人息足赏景。如烟雨空蒙中站在此亭,俯瞰赣州,可见楼台缥缈,恍如身在尘环之外,因名其亭曰“尘外亭”。
苏东坡另有《尘外亭》诗云:
楚山澹无尘,赣水清可厉。
散策尘外游,麾手谢斯世。
山高惜人力,十步辄一憩。
却立浮云端,俯视万井丽。
幽人宴坐处,龙虎为斩剃。
马师独何疑,岂堕山鬼计。
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
戏留一转语,千载韦攘袂。
“马师独何疑,岂堕山鬼计;夜垣非助我,谬敬欲其逝”源于马祖道一的一则故事:马祖道一(709—788),汉州会邡(今四川会邡县)人。因俗姓马,被尊为“马大师”,后世又称为“马祖”。幼年出家,本为成都净众寺金和尚无相的弟子,唐开元中,来到南岳衡山拜怀让为师,在门下侍奉十年。天宝初年(742),马祖道一离开南岳,来到建阳(今福建建阳县)的佛迹岭,开始聚徒教化。不久,迁到临川(今江西临川县)的西山、南康(今章贡区和赣县)的马祖岩和龚公山。大历年间(766—769)移往洪州(今江西南昌县)开元寺。他所弘传的宗旨,佛教史上就称之为“洪州禅”。在慧能以后的禅宗各派中,以这一支最为繁荣,对后世影响也最大。马祖道一的弟子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等人,都系一代宗师。马祖道貌岸然一常谓“一切法皆是心法”,“即心是佛”,“心外无别佛”;又说,“平常心是道”,“应机接物行住坐卧尽是道”,及“任运自在”等等。入室弟子139,其中“八十八位善于知识”,各为一方宗主。其后五世分为二家:一曰沩仰,二曰临济。唐宪宗元和八年,追谥大寂禅师,包佶撰碑,名臣权德舆为记,题为《唐故洪州开元石门道一禅师碑铭并序》。
马祖岩座落在离火焰山坳二里许的山上。马祖道一离开此地去龚公山的原因,唯一见于史籍的说法是:马祖道一开始居住在马祖岩,一天晚上,马祖道一发现有鬼为他筑垣。马祖道一非常气愤,说:“学道不至,为邪鬼所测”,于是,就弃之而去,居赣县龚公山(赣县境内)唐为南康管辖。
文天祥有《尘外亭》诗云:
半山风雨载江城,未脱人间总是尘。
中夜起看衣上月,清天如水露华新。
郁孤台
第七景为郁孤台,诗云:
云烟缥缈郁孤台,积翠浮空雨半开。
想见之罘观海市,绎宫明灭是蓬莱。
郁孤台,在赣州市章贡区城内贺兰山上。因其隆阜孤峙,故名。苏东坡另有一首专写郁孤台诗,云:
八境见图画,郁孤如旧游。
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
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
岚气昏城树,滩声入市楼。
烟云侵岭路,草木半炎州。
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
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
八境见图画:八境台始建于北宋。当时虔州剌史孔宗翰,见江水岁岁环城,故以石筑城,并建楼台于其上,是为八境台。1078年孔宗翰调胶州任职,在彭城见到苏东坡,孔过瘾翰把当年营造的八境台图拿给苏东坡看,请苏东坡为其题诗。丹青:树名。又叫华盖树。叶一青一赤,望之斑驳如锦绣,故名。鳞甲:这里指秋水因秋风所生的波纹。炎州:屈原《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因泛指南海之州为炎州。这里指炎热的赣州。高台:指郁孤台。他年三宿处:三宿,指三天的路程。这两句诗,苏东坡预料“他年”会遇赦,归途仍会经过赣州。
后来苏东坡过虔州时,又登上郁孤台,写下了一首《再过虔州登郁孤台和前韵》诗,云:
吾生如寄耳,岭海亦闲游。
赣石三百里,寒江尺五流。
楚山微有霰,越瘴久无秋。
望断横云峤,魂飞咤雪洲。
晓钟时出寺,暮鼓各鸣楼。
归路述千嶂,劳生阅百州。
不随猿鹤化,甘作贾胡留。
只有貂裘在,犹堪买钓舟。
岭梅:指苏东坡由庾岭到广东海南岛。赣石:指赣江十八滩。寒江:指赣江。尺五流:形容冬季枯水季节的水浅。横云桥:横亘的高山。咤雪洲:谓赣石中有滩似小洲。滩石与水相冲击,叱咤怒吼,放出雪花般的水沫。劳生:辛劳的生活。猿鹤化:《抱朴子》载:周穆王南征,一朝尽化,君子化为猿鹤,小人化为沙虫。甘作贾胡留:经商的胡人,到一处就留住下来。苏东坡连遭谪迁,因谓愿同经商的胡人一般,借以抒发祈求安定的感慨。貂裘:貂鼠皮的皮袄。
自东坡题咏之后,此台名闻遐迩,许多名士高流来到赣州,都要登台远望,吟诗作赋。宋代彭汝砺、廖刚、文天祥,明代李梦阳,清代宋荦等都有题咏。文天祥时任赣州知府,并在南赣募兵勤王,登上郁孤台,感慨系之,有诗云:
城郭春声阔,楼台昼影迟。
并天浮雪界,盖海出云旗。
风雨十年梦,江湖万里思。
倚栏时北顾,空翠湿朝曦。
尤其是辛弃疾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时,登台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一词,成千古绝唱,郁孤台名气大增,元、明、清三代,许多名士高流都留下了题咏。
千年之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东坡的一位同乡、四川乐山诗人郭沫若登上郁孤台,缅怀苏东坡的同时,也凭吊辛弃疾,并步稼轩原韵,反其意而用之,写下了《菩萨蛮》词一首:“郁孤台下三江水,人民血汗非清泪。遍地尽杉松,泱泱绿化风。十年树木计,前景在眉睫。决战胜天公,江流不再红”。郁孤台有联咏东坡云:“郁积几何年,依然章贡烟波,崆峒云林;孤高谁共许,想风濂溪风月,玉局文章”。
上洛山
第八景为上洛山,诗云:
回峰乱嶂郁参差,云外高人世得知。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
上洛山在赣州兴国境内。古时据说山上有木客。木客本是传说中为秦始皇造房而死的伐木工,常幻化成人下山到民间饮酒,通人语,亦会赋诗。
赣县旧《志》跋苏东坡诗后云:“尝读苏公八境台诗,窃疑‘故人应在千山外’二语不可解。近阅本集题云:‘八境图诗又后序云:余为胶西守,孔君实见代,出八境图求诗’。乃知诗语之妙。首言筑台,用蜀守李冰凿五石犀以厌水精事。次言登慈北向,兴魏阙之思,所谓倦客乃孔公耳。三言孔之在赣去已绝远,固难寄以岭梅。八境:一本台,二章贡台,三白鹊楼,四螺亭,五马祖岩,六尘外亭,七郁孤台,八崆山,则末二语‘空山’、‘山中’叠出。其皂盖、尘外诸亭,乃后人因诗增设。螺亭,见梁任昉述异记,必宋时此亭犹未废,而张损持言苏公偶误用,非也。然则《雩都志》,言螺亭在彼螺田岩,亦未确。或云今城南垒垒如北邙者,名为青螺嶂,即古螺亭所在。碧溪青峰,犹然在望,其或然乎?”
自东坡题咏八境台后,历代名人纷纷慕名而来,一观八境胜景;来了之来,必定大发感慨,怀东坡,咏八境,留下了五十多首(篇)诗词歌赋。如清代诗人王士祯有《同丁雁水登八境台》诗二首,其一云:“天末欣相见,登临复此台。飞楼切云上,危堞枕江开。章贡双流合,云峰四面来。凌风思玉局(东坡),故国近蓬莱”。清大学士戴衢亨有《八境台和王午堂韵》诗云:“廿年来溯赣江水,初上层台俯碧流。似我还家如传舍,此身涉世本虚舟。倚天栏楯留清啸,尽日帆樯识倦游。依旧榜题看八境,南迁客(指东坡降职南迁)去几经秋”!清沈均安有咏八境台诗云:“二水中分此一楼,乘闲凭眺足消忱。壁间赖有东坡句,千载声名傲五侯”。八境台有楹联咏东坡云:“千里江山控南服,一城图画咏东坡”;“白鹭洲中分二水黄鹤楼雄踞半城合吴楚两大观都归此境,苏东坡宦海仙踪阳玉岩幽楼栖贞隐作章贡一夕话到吾侪”。
八月中旬,苏轼不顾旅次劳顿,遍游了天竺山、郁孤台、通天岩、八境台等名胜,访问了阳孝本、孙志举及慈云寺长老等名士,直到九月中旬方取道南康、大庾(南安府治所在地),于十月初三到达惠州任上。苏东坡有《八境图后序》云:“南康江水,岁岁坏城。孔君宗翰为守,始作石城,至今赖之。轼为胶西守,孔君实见代,临行出八境图,求文与诗以遗南康人,使刻诸石。其后十七年,轼南迁过郡,得遍览所谓八境者,则前诗未能道其万一也。南康士大夫相与请于轼曰:诗文昔尝刻石,或持以去,今亡矣。愿复书而刻之。时孔君既没,不忍违其请。绍圣元年八月十九日。上有楼观台榭。东望七闽,南望五岭,览群山之参差,俯章贡之奔流。乃作诗八首,题于壁上”。
苏东坡自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后,时隔十七年,才得以亲临赣州。而这次来,是被贬岭南,其心情是相当复杂的。当他初入赣过赣江天堑慌恐滩(又名十八滩、惶恐滩)时,不由悲吟:“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慌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七年后,苏东坡遇宋徽宗大赦天下,得以从海南北归。路经赣州,感慨良多,乃复有诗。而这一次,诗人已经六十有余,垂垂老矣,对人生的祸福遭际,看得更透彻了。但其“凌云健笔意纵横”的诗人气度,却如老树青枝,依然泛郁郁郁葱葱。在赣州,他自然又有一番倾情题咏,然后,才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买舟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