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舒服”的含义——“母亲节”期间所发生的事情与感悟
(2015-05-11 01:17:58)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健康 |
前些天晚上和朋友们聊起关于工作上的事情,聊起失眠,聊起寻找刺激与挑战,聊起如何在这个社会生存,聊起压力与诸多不顺心,聊起内心的惶恐,聊起社会百态,聊起诸多付出辛劳的努力,聊起失恋,聊起拜金与物质,聊起有关于爱情的亏欠……沿着江边一直走一直走,我感觉自己像是个局外人。我不会开车,我没有经历完整的恋爱,我没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我没有完整的家庭生活……所以我一般插不上什么话。可是当我听到他们对简单生活的努力追求,并为其吃尽苦头,并且工作和平时的消遣都卖力到几近自虐,我还是忍不住说了句:“那你能不能尽量想办法让自己舒服一点?”他立刻告诉我:“只有死人会舒服!活人是不会舒服的。要想舒服除非是死人。”立刻有朋友同意:“对,我觉得如果让我干坐着半小时也会觉得肚子疼。”
我立刻觉得不对劲,照此推理下去,大概就会得出所以中国普遍重视坟墓的结论。蔡明亮的电影果然是写实的。死人是最舒服的。这是真的吗?没有一个死人会死过以后告诉你舒不舒服。活人就不能舒服了吗?活着便是烦恼了吗?除了死以外,舒服就没有别的途径了吗?
当然那句话是一句责骂的话,意思是:别偷懒,辛苦才是活人去体会的,要活着就得辛苦。
事实上这句责骂的话是很被动的。舒服其实是一种内心幸福的感受,就好像过上了天堂一般的生活,哪怕一天两天。如果我爱他,他爱我,那么我为他洗衣做饭虽然辛苦却也很幸福;不过这样的可能性还是很小的,这里牵扯到了两颗活生生的心;那么现实一点,我爱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也能养活自己和家人,那么我的辛苦也是幸福的;再比如我还没有很像样的工作,但是我有一个盼望,并在为此作出努力,那么我的辛苦依然可以是幸福的。这一切都可以是舒服的,为什么是只有死去才是幸福呢?
甚至每分每秒去认真地过,都可以是幸福的。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虱子,只是失去盼望。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有独特的价值,价值实现,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张爱玲的书买得十分好,她也一定觉得幸福,觉得舒服。
这里的种种都是舒服。
于是感恩地生活,便是一种舒服。
对于女人,尤其是做了妈妈的女人,舒服是一份使自己逆生长的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