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油轮洗舱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

(2016-12-07 14:46:05)
标签:

杂谈

​【油轮洗舱事故分析及应对措施】#事故通报# 油轮洗舱作业复杂繁琐,往往易发生海洋污染、火灾爆炸和人身伤亡事故,充满危险。

谨防“静电杀手”

目前预防油舱发生燃烧爆炸事故, 比较常见的做法为控制油舱内氧气含量。究其原因是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安全可靠。向油舱内充注氧气含量很少的惰性气体, 使油舱内氧气含量降到临界点以下,这样就可以保证油船在任何营运状态下, 油舱内气体范围均处于安全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直面这样一个问题,仅靠这一种很难确保油轮洗舱期间爆炸事故的产生。唯有兼顾控制油舱内可燃石油气浓度、控制引火源的产生才能确保周全。但这又谈何容易?对于控制油舱内可燃石油气浓度而言,无可厚非十分困难,而‘鸿沟’则源于极大的可操作性难度。其次,控制引火源的产生这一方面,其一直是油船极为重视的控制燃烧爆炸事故的措施, 但有许多不定因素,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情况。不可否认,静电就是这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之一。物体在不接地或者是相互绝缘的情况下,如果产生的静电电荷得不到中和,就会产生静电的积聚。在洗舱过程中,由于较难控制有舱内可燃石油气浓度,只要具备静电产生和放电的条件,且静电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引发船舶静电安全事故。

突如其来的静电往往将酿成极大的事故隐患,不得不防。2014年一艘装载易燃易爆货物苯的某双壳化学品船,在港口完成卸货后,锚泊于外锚地进行洗舱,然后开往外海排放洗舱水并进行货舱的蒸舱操作,期间发生闪爆事故。据船员事后回忆,事发当时2S货舱首先发生闪爆,数秒钟后3P&S货舱随即发生闪爆。该事故造成甲板上正在作业的两名水手受伤,在步桥上整理洗舱管的一名甲板实习生失踪。而酿成该起事故的原因正是由于静电引燃了舱内的可燃气体。《国际油轮和油码头安全指南》(ISGOTT)对“蒸汽蒸舱”有如下要求:因为静电危险,不允许将蒸汽引入有可燃气危险的货物舱。应牢记,舱内无可燃气也不能保证任何情况下用蒸汽蒸舱是安全的。然而,这一点却未能引起出事船舶的足够重视。

蒸汽蒸舱可产生带静电的水雾。此水雾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危险类似于用水洗舱,但电位比水洗舱更高,达到最大放电电位时间也更短。此外,尽管在开始用蒸汽蒸舱时,货舱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可燃气体,但受热和搅动后,残余物质通常会再度释放可燃气体,使货舱成为可燃状态。只有在惰化或用水冲洗且已除气的液舱方可进行蒸汽蒸舱。蒸舱前,可燃气体浓度应不超过可燃下限(LFL)的10%。应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在舱内形成蒸汽压力。与此同时,专家强烈建议船公司在操作程序中,水洗后进行蒸汽蒸舱前,应测量可燃气体浓度,确认在安全范围内,必要时在蒸汽蒸舱过程中加强可燃气体浓度监测;在蒸舱期间,船员尽可能避免在进行蒸舱的货物区域作业或停留,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在洗舱过程中严格执行《程序和布置手册》,不能凭船员的经验操作。

洗舱指南仍有细化空间

在船舶运输散装液体化学品的全部过程中,洗舱作业可以说是最能反映出化学品运输特性的操作,同时也是工作强度最大、最具有危险性的操作环节。洗舱作业不仅需要细致周密地顾及上载货的特性和下载货的要求,承担起两载货之间承上启下的作用,除此以外,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具体的洗舱方法和工艺条件还要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必须要求洗舱作业人员根据货物的具体特性,充分考虑洗舱过程中可能潜伏的危险因素,做好防范工作。

谈到处理洗舱过程中的潜伏危险因素,不免要提及《洗舱指南》或《洗舱手册》。由于《洗舱指南》或《洗舱手册》在现实中还存在某些不足,这使得船上备有的《洗舱指南》或《洗舱手册》仅仅成为了一份有价值的建议。如果不根据具体情况,完全生搬硬套那些洗舱资料中的方法,一方面最后的洗舱效果往往会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还容易出现某些安全隐患。

对于散化船的洗舱作业而言,其实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或方法,只能根据上载货物的特性和本船洗舱系统的工作性能,选用不同的介质进行洗舱。有时即使用同一种洗舱介质,但由于洗舱水的压力、化学清洗剂的浓度、洗舱水的温度、清洗的时间、洗舱机在舱内的位置甚至船舶的横纵倾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洗舱效果。除了洗舱效果有时颇受影响,指导文件上的不足在某些特定时刻也左右着船舶安全。IBC 规则曾明文规定某些化学品必须采取封闭式洗舱作业。从安全技术和劳动卫生的角度看,固定洗舱系统完全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但这种系统会在舱内积聚大量的静电荷,因此在洗舱时,务必采取一些必要的防静电措施。

每次进行洗舱作业,船长应根据航次命令,在和租船人沟通的基础上,了解下航次货物对货舱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之上,更要充分考虑到上载货物的特性和本船实际情况,采用既经济又安全、还能满足下航次装载货物要求的洗舱方式。用“上航次装载棕榈油,本航次改装醋酸”为实例做出了说明:棕榈油属油脂类货物,熔点高,本身不易挥发,黏附力大,而醋酸无色,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味,水溶性强,有毒。因此洗舱时就要考虑油脂类货物的特性,可适当添加碱性清洗剂,洗舱水的温度控制在60℃左右,否则残存的棕榈油很容易被醋酸溶解,造成货损。其次,要确认船上的各种洗舱设备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如洗舱管线、货物管线、阀门、加热器、P/V 阀、洗舱泵、空气泵、货舱压力和温度、液位监控系统等,任何一个设备出现故障,都会影响到洗舱的顺利进行。此外,洗舱作业前,还需要对舱盖的盘根、舱口围、取样孔、测量孔、P/V阀及其阻火网等洗舱机的盲区进行彻底冲洗。

严格按规程操作

今年9月,某小型化学品船在日本海域发生爆炸,致1名韩国籍船员死亡,2名印尼籍船员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据相关媒体报道,这艘从日本中西部和歌山县出发前往中部三重县的韩国货轮,9日傍晚在驶至和歌山县御坊市海域时发生爆炸。爆炸发生时,一部分船员正在洗舱,同时一部分船员正在甲板上进行焊接作业。焊接的火花引燃油气发生爆炸,致使韩国籍轮机长被送往医院后死亡,另外2名印尼籍船员则被烧伤且遭受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一位业内人士在看过该事故后感叹:对于洗舱环节的安全管理已经迫在眉睫。

近些年洗舱期间各类事故已经给海事界亮起了红灯。去年4月某港三名码头工人在进入一艘刚刚卸完煤炭的船舱后死亡。据悉,这三名死者均为经验丰富的码头工人,在他们进去洗舱时窒息。当地媒体报道称,这可能因船长和船员的疏忽导致。他们忽略了提醒码头工人舱内可能存在有毒气体。

今年,某散货船上的一起事故正是由于工人在洗舱时不慎被高压水枪击中最终身亡。据悉,负责该轮洗舱工作的人员为当地一家专门为船舶货舱及集装箱做清洗服务的公司所雇佣的工人。事故缘起高压水枪刺穿了该名工人的大腿并切断了股动脉所致。据专业人士介绍,专门制作的高压水枪能够割破牛皮做的工作鞋,甚至能够锯断圆木,刺穿肉体当然不在话下。所以一旦安全管理出现问题,事故便在所难免。

针对洗舱后如果需要船员下舱整理和清洁的问题, 专家坦言,正常流程应该经过测量,确认货油舱已经除气后, 烃气浓度不超过燃烧下限的1%,空气的含氧量达到21%,以及不含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由船长签发“进入封闭场所许可证”之后, 方可进入货油舱作业。一定要保持货油舱的连续通风, 船员下舱一定要严格按照“进入封闭场所”的有关规定来处理。人孔处要有人值守, 要在人孔处备妥救生索具和背带、防爆手电筒、各种测量器具、呼吸器具、复苏器、轻便担架和对讲机等, 以防不测,在紧急状态下使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