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松风台,位于我市建国北路西侧,环城北路南侧,这是一个平湖市民皆知的地方。同时,它经历了太多的沧桑,这里有着一棵1170多年树龄的古银杏树见证了它变迁。
这里曾是当湖一大胜景。据史书记载,这棵银杏树原属德藏教寺(又称北寺),该寺建于唐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是当时有名的一座寺院。到宋朝时,高僧竹庵禅师来到当湖,于宋建炎初至淳熙中住持德藏教寺50余年,在德藏寺后凿一水池,因水池形如弯月,故名山月池,同时修筑松风台。松风台“高十二尺,广五十六尺,俯临玉带河”。竹庵禅师还为此题写了“山月松风为我无尽衣钵”。随后的几年里,这里又修筑起了雨花亭、竹庵、浦花堂、菊坡、梓树坪等诸多胜景,把银杏树围在中间,形成了一处风景秀丽的景点。众多文人名士游览山月松风后,均留下了不少诗篇。宋末赵孟坚晚年隐居平湖广陈,他游览德藏教寺后曾留诗明志:“无奈霜风摧叶落,高柯还拂旧时天。”可惜的是,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松风台景点不断被毁,古树更曾遭受多次猛烈的雷击,伤痕累累。至抗战时期,这里的诸多景物在战争中被毁,到新中国成立时,松风台仅有一个土堆和这棵古银杏树,当湖第一景已荡然无存。
经考证,古银杏树种植于公元842年,是名副其实的平湖市的树中之王,也是嘉兴市范围内树龄最长的银杏树,即使在苏、浙、沪一带,也属“高寿”银杏树了。这棵古银杏树需要两三个人合抱才能把它抱住,斑驳的树皮显示了它的身份,虽然树的主干看起来已经苍老,但一些小枝丫已经从主干上生长出来,就像它的百子千孙。据原先居住在这里的老人回忆,这棵银杏树曾经遭到过猛烈的雷击,当时树身都发黑了,有些地方都裂开了。但想不到它仍然顽强地活了下来。
建国以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城市改建,松风台所在被开辟成道路,成为建国路的一部分,路面由砖面而为水泥路,成为了当湖由南至北的主干道。然而,直至改造前,整个松风台地块给人们的感觉是狭窄拥挤的街道,颠簸不平的路面,逼仄低矮的老屋,灰暗破败的店面。再加上旁边的松风台农贸市场外乱设的摊贩,无序停放的车辆,使松风台一时成了平湖典型的棚户区。
还居民以一个宁静、安逸、清新的居住环境,恢复人文历史风貌,再现当年盛景,2007年旧城改造时,对建国北路进行了全面改造,将新规划的建国北路东移近15米,专门为其让路,还划定了5000平方米的保护区域,同时将古银杏保护工作列入2009年政府实事项目,建成了玲珑雅致的松风台风景园林和及商贸、休闲为一体的松风台商贸城,古朴和现代相映成趣。
现在,这个位于平湖市最繁华地段的风景园已经成了市民闹中取静、纳凉话家常的集聚地了,千年银杏古树再次焕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