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专项复习

标签:
部编版语文教育 |
分类: 语文中考 |
说明文专项复习
——2022年一模说明文结构梳理及行文思路
【基本概念】
以说明性文字为主的文章,在结构安排上尤其重视清晰的条理性,因为说明的条理是由被说明事物本身的特点和人们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所以说明性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言之有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次序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
(外←→内、上←→下、远←→近、前←→后、整体←→部分、中心←→四周等)来安排文章结构。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或层进关系等)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浅→深、具体→抽象、现象→本质、一般→个别、主要→次要、简单→复杂、性质→功用等)来进行说明。
一般用途:多用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使用它进行说明比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易于理解和接受。
【实战演练】
练习1:奉贤《沸腾的火锅,滋味绵长》
彭薇
老舍在《骆驼祥子》里写道:“先去扫扫雪,晌午我请你吃火锅。”作为一种应景菜肴,火锅一直是冬日的最佳搭档。中国的饮食文化脉络万千,你知道火锅的前世今生吗?不同流派有哪些各异的特点?
火锅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餐饮形式。火锅,古称“古董羹”,因食物投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中国的火锅具体起源于何时已无确凿考据,但考古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类似火锅的烧炉。2015年,在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挖掘时,发现了类似火锅炉子的陪葬品。经过鉴定,考古专家初步认定这是一个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火锅。唐代末年,中国岭南地区会制作一种羹汤叫“不乃羹”,“以羊鹿鸡猪肉和骨同一釜煮之,令极肥浓,漉去肉,进之葱姜,调以五味”,类似今日火锅汤料,然后“贮以盆器,置之盘中”。到了清代,火锅不仅在民间盛行,还是一道“宫廷菜”。史料记载,乾隆皇帝就是火锅的爱好者,他曾多次游江南,每到一地,都必备火锅。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独特的水土,也养出了一方的地道火锅。
川渝一带的火锅讲究鲜香麻辣。这种风味的火锅适合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麻与辣的交汇使得川渝火锅“很热血”。食材各色各样,仿佛一切都能涮进火锅里。川渝火锅调料一般选用最基本的葱姜蒜和香油,这样才能搭配“重口味”的火锅味。烫菜也有规矩,先吃毛肚、鸭肠等食材,有个流传的“七上八下”烫法,这样烫出来的菜才最嫩。对于川渝人来说,火锅这种形式似乎是最好的朋友聚餐方式,符合川渝人热情好客的性格。
老北京火锅最讲究的是“涮”。吃老北京火锅,铜锅、木炭、清汤锅底、羊肉等搭配少不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涮”的效果。与川渝火锅的麻辣交替相比,老北京火锅的“涮羊肉”更讲究本味,肉片薄而匀,尤其是刚刚切好的手切鲜羊肉,在铜锅里一涮,鲜嫩的羊肉瞬间紧致。再配上麻酱蘸料、红腐乳等蘸料,以及现烤的芝麻烧饼,别有一番滋味。
广东人喜爱海鲜火锅。对许多食客来说,它的汤底恬淡,口味平和,更显“素面朝天”,保留食材原味。有人比喻,广东的“打边炉”里,藏着海洋的壮阔。虾、蟹、花甲、鲜八爪鱼等各种海鲜,配上猪骨、枸杞等熬成的高汤,浓香而清鲜。
上海作为“海纳百川”之都会,在餐饮方面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19世纪以来,五湖四海的移民带来了各种饮食方式,其中就包括火锅。《申报》1893年12月13日刊发的一则启事提到了“什锦火锅”。1937年上海出版的《家庭》中就写道:冬至节边,松江四鳃鲈鱼最适合在火锅中烹食。锅中用鸡汤,另加冬笋片、火腿丝、冬菇、鲜蘑菇等作为点缀,待沸透,然后投入新鲜豆苗数茎以及刚剖杀之活鲈鱼数尾,一熟便吃,下酒尤佳。上海火锅改良南北两地火锅,形成了对上海人口味的风味。
云南菌子火锅、贵州酸汤火锅、海南椰子鸡火锅……大江南北,火锅家族日益兴盛。
中国人为何如此热爱火锅?学者易中天曾经这样解释:“火锅简直浑身上下都是中国文化。”火锅最为直观地体现了“在同一口锅里吃饭”的深刻意义。火锅热,表示“亲热”;火锅圆,表示“团圆”;火锅用汤水处理原料,表示“
可见,沸腾的火锅中,盛着流动的中国味道。热气鼎沸之间,又多了几分人情来往。“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一些火锅爱好者甚至将此作为一种生活的释怀。白居易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读来,不失为冬日发出的一份火锅“邀请函”。
【思路梳理】
1、标题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火锅”,“滋味绵长”这一词语具有双关意味,既指味觉方面,又指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文化方面。
2、第2段从历史角度说明火锅的发展历程:
*点明其核心特征一:历史悠久——得名原因——按照新石器时代-汉朝-唐朝-清朝的顺序,依次介绍各朝代火锅类型
3、第3-8段是一个部分,具体说明不同地区的火锅的特点:
*D3:点明地域特色与火锅的关系,表明从地理角度介绍火锅类型
*D4-7:先后介绍了川渝一带、老北京、广东人和上海的火锅特点,在介绍中,又特别强调地方特色对火锅特点的影响,比如巴蜀大地的潮湿气候、(北京地处北方,寒冷)、广东靠海、上海是海纳百川的都会,这决定了川渝一带火锅的麻辣鲜香,老北京火锅讲究热气腾腾地涮,广东火锅注重保留食材原味,上海火锅则包容各种食材且改良各地火锅形成自己的风味
*D8:罗列云南、贵州、海南特色火锅,总括性地指出火锅在大江南北的差异
4、第9-10是一个部分,挖掘火锅的内涵,可见与前两部分构成了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D9:以问题引出内容:中国人为何热爱火锅?——引用学者易中天的话表明其中蕴含中国文化——从合、亲热、团圆、以柔克刚、包容、中和等角度具体阐释火锅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D10:小结:火锅中涌动着中国味道(本身所体现出的)【趋内】——火锅与生活的联系(人情往来,也即它的功能):解决问题,释怀生活,邀请好友【趋外,但又建立在火锅本身蕴含的文化元素的基础上】
练习2:嘉定:《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张风春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这是联合国将2010年确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时所选的主题。实际上,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主题: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也将没有人类。
这是因为,我们的食物、生产原料、淡水资源,乃至人类的生活环境等都来源于生物多样性。直到今天,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贡献有很多都是
在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以蜜蜂为例,世界约80%的农作物都依赖蜜蜂等虫媒传粉,尤其是油料作物、水果类和坚果类等,更是高度依赖蜜蜂传粉。蜜蜂传粉不仅支持着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生存与演化,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农业发展也高度依赖蜜蜂。有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上的蜜蜂灭绝了,人类也会随之而灭绝。
不难发现,缺少生物多样性造成恶果的案例
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墨西哥是个人口大国,粮食一度依赖进口。后来,墨西哥从引进的日本小麦品种“农林十号”中分离出矮秆基因,并成功育成矮秆、抗病、高产的小麦品种。新品种推广后,小麦产量大幅提高,墨西哥也一下由粮食进口国变成了粮食出口国。
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但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整体丧失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作为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有效遏制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大挑战之一。
有人会问,物种灭绝不是自然规律吗?在原有物种不断灭绝的过程中,也会有新的物种陆续诞生,当初恐龙灭绝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为什么人类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呢?关键的问题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当今物种的灭绝速度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的速度。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在过去50年,物种灭绝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速度快几十倍到几百倍,而且仍在加速。物种种群数量自1970年以来迅速减少,陆地物种减少了40%,淡水物种减少了84%,海洋物种减少了35%,有大约100万种生物面临灭绝,因受人类活动威胁而濒临灭绝的物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全球生物多样性的持续丧失已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健康、环境、安全等福祉,也影响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面对这种趋势,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只有共同应对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直接驱动因素,保护土地和海洋,改变生物资源利用方式,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等,才能遏制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丧失。
为了人类自身,保护生物多样性已刻不容缓。
【思路梳理】
1、从标题中可以获取两个信息,一是说明对象:保护生物多样性;二是说明的主要内容:保护的原因。同时以疑问句的句式,引发读者思考。
2、第1段从联合国确定的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主题入手,将其理解为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至关重要。由此明确全文的主题。
3、文章2-9段是一个部分,具体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从而使第1段与2-9段构成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
*第2-6段是第一个原因: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D2:我们的绝大多数资源乃至生活环境都来源于生物多样性——到今天,其贡献对人类不可替代(也即从起源至今)——举例——概括其作用
**D3:在大自然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地位——以蜜蜂为例(与D2构成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正面】
**D4:缺少生物多样性会造成恶果——以爱尔兰盲目种植土豆带来耕种灾难为例(与前两段构成作比较)【反面】
**D5:一个基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以墨西哥粮食曾经依赖进口到引进新小麦品种成为粮食出口国为例【从反面到正面的变化】
**D6:总结这个部分
*第7-9段是第二个原因:目前生物多样性恶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D7:生物多样性整体丧失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客观上)
**D8:物种灭绝的速度远远超出了自然灭绝的速度(主观上,即人为的)
**D9:生物多样性的持续性丧失对人类造成的后果
4、第10段提出解决之道:每个人都有责任与义务——具体措施
5、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总结全文
练习3:金山《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
紫禁城古建筑的采光方法
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古代没有当今高科技手段的照明系统,如何最大程度地引进自然界的外部光源,则成为紫禁城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古代工匠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种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了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建筑的南立面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建筑布局为“坐北朝南”。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均坐北朝南,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如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可使更多的太阳光线斜射到殿内。从地理学角度而言,我国位于北半球区域,北回归线穿过了我国的南部地区。相应的,我国大部分区域处于北温带,该区域的日照特点为太阳从东偏南的方向升起,而又从西边方向落下。因而“坐北朝南”的布局能使建筑最大限度地接受光照,有利于采光。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柱高的三分之一的尺寸,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但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的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且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烦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材料对光照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将光线更加有效地引入建筑内部空间。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帝王在其中的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早期的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宫廷里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透光及防风御寒效果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紫禁城古代建筑的采光方法简易科学,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对现代建筑的内部采光亦可提供有效参考。
【思路梳理】
1、标题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
2、第1段总起全文,指出我国古代工匠运用智慧解决紫禁城建筑采光问题
*建筑采光是紫禁城帝王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背景)古代缺少高科技手段照明系统——(所以)引进自然光源是建造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顺承)古代工匠运用智慧加以解决
3、文章2-7段是一个部分,分四个角度介绍紫禁城中所采用的采光方法
*D2:利用建筑布局:解释“坐北朝南”——以太和殿为例——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利用这种布局的原因
*D3、4:利用挑檐:介绍挑檐——作用——与现代建筑一般无挑檐的情况作比较——具体分析紫禁城挑檐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内部采光的原理【挑檐本身的结构、利用季节特点】
*D5、6:利用建筑材料:建筑材料对于光照的意义——古人利用反射率较高的材料引入光线【包括墙体和地面材料】——从地面、立柱、墙壁和顶棚颜色所产生的光泽和反射率角度介绍原理
*D7:利用门窗:门窗对采光的意义——早期使用上乘窗户纸——运用玻璃
4、第8段对上述采光方法予以评价,指出它对现代建筑内部采光的价值。
练习4:杨浦《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信步江南的水乡古镇,初访者会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有些单调,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三色。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古代江南民众喜欢这样的色彩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
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房顶往往铺瓦片,瓦片防火、防雨、通风。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因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瓦片刚烧成时呈青色,经年累月,颜色会逐渐发黑,最后成了黑瓦。
江南多雨,雨水侵蚀白墙,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青砖的颜色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调肌理。白墙黑瓦,间或夹杂着些许灰色,三种颜色交相映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建筑色彩。
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江南气候湿润,夏季闷热潮湿。黑白灰三色属于中性色系,偏冷。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整洁、清新,从而获得一份“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适之感。江南自然环境色彩丰富,白居易曾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蓝天白云,古镇人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黛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让人感受到江南古镇独具韵味的美,符合江南百姓内敛的性情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随着现代人居环境科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历经岁月洗礼,黑白灰三色展现了水乡民众的人居智慧。这种水乡人居智慧是可以启迪我们未来生活的。
【思路梳理】
1、标题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介绍江南水乡古镇建筑所运用的黑白灰色
2、第1段提出两个疑问:为什么江南民众喜欢古镇建筑的黑白灰色?美在何处?从而统摄下文2-5段。
3、第2-5段是一个部分,具体分析黑白灰色深受江南民众喜欢的原因:
*D2:提出其实用功能——白灰在雨天对墙面的保护作用——白墙可在夏季降温——弥补狭窄巷子光线不足
*D3:房顶用瓦片——原材料普遍故而便宜——时间长了成黑色
*D4:白墙经雨水侵蚀,墙皮渗出青砖的灰色——与留存的白色、瓦的黑色交相映衬(从审美角度介绍)
*D5:现代建筑的设计需求将环境变得次要(作比较)——江南水乡古镇建筑设计将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理念)——(具体说明如何和谐共存)黑白灰的色系中性偏冷——让环境整洁、清新,使人获得宁静安适之感(作用1)——与江南自然环境的丰富色彩搭配(作用2)——黑白灰三色成为水乡画卷的点缀,展现江南独到的美以及江南人的性情、审美品位
4、第6段总结全文,高度评价江南水乡古建筑的黑白灰三色对未来生活的意义。
练习5:黄浦《又来大风吹!怎么感觉今年大风这么多?》
又来大风吹!怎么感觉今年大风这么多?
北京市气象台昨晚升级发布大风黄色预警,6日14时,北京部分地区极大风速达到22.1米/秒(9级)。吉林省气象台也于6日16时发布大风蓝色预警。大风同时还带来沙尘天气,中央气象台6日继续发布沙尘暴蓝色预警,京津冀等11地受沙尘侵扰,内蒙古局地有强沙尘暴。
为什么感觉今年大风天气特别多?气象专家表示,大风天气形成原因复杂,在宏观上统计大风天气发生天数是否绝对增多具有一些不确定因素。
“一般风速达到6级(10.8米/秒)以上我们就称为大风,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很多,如地面冷空气、气旋、台风以及中小尺度对流系统等,都能够形成大风天气过程。”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说,“事实上,我国一年四季都会受到大风天气影响。”
“春季大风天气跟蒙古气旋的活动有密切关系。今年春季蒙古高原地区平均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植被稀少的裸露地表易形成暖性的低压系统,在冷空气活动等天气条件配合下容易形成蒙古气旋强烈发展。”陈涛说,“今年春季蒙古气旋活动较为频繁,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较明显。”
专家表示,不同季节、气候背景、天气系统造成的大风天气影响范围、强度都有很大区别,春季大风可能会造成较明显的沙尘天气。今年入春以来,我国沙尘天气偏多偏强,沙尘暴和强沙尘暴总次数为2013年以来最多。
冬季我国大风天气主要跟冷空气活动相关,若亚洲中高纬度地区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我国自北向南会出现较大范围的大风降温甚至寒潮天气过程,同时可能伴随暴雪、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
“春夏一些比较活跃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如飑线、龙卷等也会造成大风天气,影响范围_______相对较小,_______风力强度往往较高,造成气象灾害,风险较大,如今年4月30日江苏出现的极端雷暴大风天气就造成了较严重的灾害影响。”陈涛说,此外,通常7月至10月份为西太平洋台风活跃季节,我国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受台风影响也会出现大风天气,其影响范围、风力等级与台风中心位置、台风强度、台风风圈半径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专家表示,大风天气对公路、铁路、飞机、船舶等交通的准点、安全运行都会造成影响;对公众户外活动、建筑物以及户外设施安全等也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大风天气还会带来区域性浮尘、扬沙或沙尘暴天气,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专家提醒,公众应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大风天气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选择安全的避风场所,同时注意防火、防高空坠物等。
【思路梳理】
1、标题传递的信息中,包括说明对象“大风吹”(或今年大风似乎很多),同时表明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产生)大风(很多)的原因。
2、第1段以三则关于大风、沙尘暴的天气预警开头(大风与沙尘构成顺承、因果关系),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3、第2段承接上文,提出问题:为什么感觉今年大风天气特别多?(照应文章标题),并给出气象专家的回答:形成原因复杂,且宏观上判断是否绝对增多具有不确定因素。引出下文带来大风及沙尘天气的原因。
4、第3-7是一个部分,具体分析大风及沙尘天气产生的多方面原因:
*D3:科学定义“大风”,总说“产生大风的天气系统很多”,用后4段构成总分的说明结构。
*D4:春季大风天气——蒙古气旋
*D5:春季大风——较明显的沙尘天气【这两段为一个层次】
*D6:冬季大风——冷空气活动
*D7:春夏大风——比较活跃的中小尺度对流系统
5、第8段先说明大风天气的危害——专家提醒应对大风天气的措施
*要注意本文多援引气象专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等的语言来增强论断的科学性。
练习6:青浦:《航天员可以发朋友圈、打电话吗》
航天员可以发朋友圈、打电话吗
2021年11月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翟志刚率先出舱,他出舱后报告:“我已出舱,感觉良好!”王亚平说,“我一会儿出舱,感觉良好!”叶光富说,“我下次出舱,感觉良好!”
网友热赞他们是“太空群口相声组”。
有人不禁发出疑问,“太空群口相声”我们是如何听到的?在中国空间站,只要不忙,航天员可以随时给地球上的朋友打个电话、刷一刷朋友圈,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在地球上可以随时用手机拨打电话,是因为城市里到处是手机基站,但一旦离开基站,通信服务就会中断。空间站在距离地球约400千米的轨道上绕着地球高速运动,肯定无法收到来自手机基站的信号。
那么“天地通话”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其实,载人航天使用的通信手段在原理上和地球上的其他无线电通信技术一样,只不过因为距离更遥远,所以地球安装的通信天线就要更大,发射功率也需要更大。2003年,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时就已经使用飞船上专用的通信设备,利用飞船经过中国上空的短暂时间窗口和家人打了一个5分钟时长的电话。
为了解决“天地通话”问题,就需要把地球上的“手机基站”搬到更高的太空中去。从2008年开始,中国先后发射了5颗天链卫星,专门为载人飞船和空间站提供通信中继服务。天链卫星运行在一种特殊的轨道——地球静止轨道上,它是位于地球赤道上空35768千米的一个圆。这个轨道的神奇之处在于当卫星在静止轨道运行时,绕地球公转一圈的时间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圈完全相同,所以卫星相对于地球就是静止的。
有了天链卫星,航天员只需要在空间站里安装路由器,再带上设备,接入天地通信网络就可以“天地通话”了。然而,说起来简单,工程师在实际设计时并不是随便带一台路由器就可以。因为太空里有高能宇宙射线的辐射,这些高能粒子会击穿空间站的舱壁,最终打在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可能导致电路失效,所以必须采取防护措施。此外,带去的设备也要保证不会干扰到其他电子设备,电池也要确保安全等。
通过“天地通话”,地面和航天员之间可以直接交流,方便顺利完成载人航天的预定任务;也让航天员的家属与航天员不“断联”,为航天员提供坚强的心理建设;对于在地面上心系宇宙的我们来讲,实时联络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航天员的太空生活、学习载人航天科技知识;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实时联络也可以更好地处理异常情况,保证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进行。希望有朝一日我们都能有机会,从太空给地球的朋友打电话。
【思路梳理】
1、标题以疑问句式,引发读者思考。并表明本文说明对象为航天员在太空中与地球的联络,主要说明内容为能够做到发朋友圈、打电话的原因(原理)。
2、文章1、2段为一个部分,通过三位航天员诙谐的出舱报告,引出后文的疑问。
3、第3段根据前文提出疑问:我们如何听到?航天员与地面的联系怎么做到的?
4、第4段介绍地球上通信联系的原理,表明空间站无法通过手机基站联系,引出下文的疑问。【这一段的目的,主要是基于人们的常识进行分析,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5、文章第5-7段是一个部分,具体介绍“天地通话”的实现方式:
*D5:用疑问引入——原理与地球上无线电通信技术相同——距离更遥远——(所以)地球安装的通信天线更大,发射功率更大——以2003年杨利伟与地面通信只能利用经过中国上空的5分钟为例【这是曾经的通信方式】
*D6:将地球上的“手机基站”搬到太空——发射天链卫星,安放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该轨道的神奇之处【这是如今的通信方式】
*D7:承接上文的天链卫星——航天员可以实现“天地通话”——(转折)所遭遇的挑战——(因果)防护措施
6、第8段介绍“天地通话”的好处(从航天任务、心理安抚、了解太空生活、处理紧急情况的角度)——展望未来,人人都能有机会去太空体验“天地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