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寻
季羡林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
③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仿佛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④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⑤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故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故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⑥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里。我真想不出故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⑦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chán chán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⑧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故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 )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⑨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11通读全文,描述作者梦中的情境。(4分)
12.根据文意,为第⑨段划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5分)
我 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① 仰望 ② 眺望 ③ 怅望)
13.制作读书卡片:文中多处描写了环境,请将你喜欢的语句摘抄出来并说明其作用。(4分)
读书卡片
摘句
作用
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A( )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B( )
15.比较阅读:读一读朱自清《背影》最后一段,谈一谈两文在篇末写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5分)
①相同处:
②不同处:
10.①bó
②潺潺
11.示例:①母亲带着“像笑,又像哭”的表情,从云堆里向我走来。 ②母亲推开街门,在橘黄色的灯光下,走进我哥廷根的屋中。 ③哥廷根古旧的城墙,教堂古怪的尖塔套上了故乡的大苇坑,母亲在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 ④童年的我在夏天的早晨,从苇坑的水里摸出鸭蛋,抬头总能看到对岸的大扬树——母亲长眠的地方。 ⑤母亲手捧白色的灯笼似的小花来看我。
12.示例:选③怅望。理由:“怅望”的意思是:因绝望或失望而望向远方。体现了“我”因永远不能与母亲相见,而梦中见到母亲依然是不清晰的而感到万分失望和悲伤之情,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所以“怅望”恰当。
评分意见:本题5分。选词2分;理解词义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1分。选词错误,本题不得分。
13.示例(一):摘句:“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城墙,班驳陆离的灰黑色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的有点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作用:作者通过描写梦中哥廷根的“城墙、教堂、尖塔、晴空”分别用“古旧、班驳陆离、灰黑色、古怪”等无限想象空间的词语修饰,表现了景物的灰暗,突出了作者在异乡思念母亲的凄苦的心情。
示例(二):摘句:“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的大扬数顶上正有一株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扬树的下面。”
作用:“大扬树顶上的淡红色的朝阳”是“我”童年在母亲身边快乐生活的见证。而今物是人非,母亲已不在。由此更烘托出我的痛苦心情。
评分意见:本题4分。摘句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作用把握2分。
14.示例:A处冒号,B处问号。 理由:冒号,提示下文。问号,体现了作者想见“梦中母亲在雨夜跋涉长路看望儿子”的担心,感情强烈,表达了思念母亲之情。 评分意见:本题3分。标点1分,理由各1分。
15.示例:相同处:结尾处,都写到“泪光中”看到亲人的样子,抒发了对亲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