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们对于乡村的认识和理解
在长期城乡二元分治的影响下,今日乡村是城市的附庸,是原料和人力的供应地,是低端产品的销售地。取消农业税费,实施各种农业补贴,义务教育“三免一补”,这些农村治理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农村的基本格局发生彻底变化——农民已经从基层政府的苛捐杂税中摆脱出来,对中央政府心生感戴,农村从矛盾最尖锐的地区变成统治最受拥护的地区;另一方面,农村自治却迟迟未能发育,基层政府完全丧失治理功能,成为简单的镇制工具。大量乡镇政府除了维持治安和“抓计划生育”外已经无事可做,也做不了什么事情。乡村地区的公共事务再也没有直接负责的基层政府,举凡公共政策、公共建设、公共事业无不依赖于县级以上政府,而县级政府自身也不能财政自立,依赖于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
乡村呈现出这样的景象:躯体在膨胀,却没有头脑;野草在勃生,却没有乔木。农村的房屋在翻新,道路却依旧半通不通;农民收入在上升,却依然面对残缺的家庭;青壮年基本外流,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守着衰败、荒凉的土地。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被动的、麻木的、没有希望和方向的。
从社会和经济层面看,今日中国正在朝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迈进。在这个过程中,农村是被裹挟着往前走的,没有自主的选择空间。中国要工业化了,农村就成为原料来源地、产品倾销地和工业污染承受地;中国要城市化了,农村的土地被蚕食,城市的边界在不断扩张,农地因变成工商业用地而价值飞涨,农民却从中受益甚少;中国要信息化了,通信的便利却主要有利于资源更快速向城市集中和流动,与农村的发展关系很小;中国要全球化了,农业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农村越发边缘化了。农村地区看来不像是中国的一部分,而只是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殖民地”——甚至连“殖民地”都算不上,因为并没有带着先进文明的“殖民者”,也没有异质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仅仅是一个予取予夺、被动麻木的“半殖民地”。
从农村内部来看,晏阳初在80年前总结的“愚、穷、弱、私”依然是普遍的现象。“愚”是愚昧、愚蠢,“穷”是贫穷,“弱”是健康状况差,“私”是自私、冷漠、冷酷。农村最大的问题不在于贫困——虽然贫困依然是普遍现象,农村最大的问题在于精神的荒漠化和自我生长机制的缺失。农村被包裹在一个抽象的“中国”的硬壳下,已经失去了自我生长的能力。农村是一个停滞的地方,农村的人已经丧失了地域性的身份,丧失了主体地位和人格,成为附庸,成为任人操纵的傀儡。我们今天几乎无需分辨湖北农村、河南农村、四川农村……因为所有的农村都已经统一成“中国式农村”。
农村居民跟土地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常淡化。只有一小部分不能参与“工业化、城市化”的老弱之群还羁留在农村土地上。农村的教育系统与城市是同质的,并不能提供给乡村子弟成长为人的必要的智力和思想养分,只能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培养廉价劳动力。
这是立人乡村图书馆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因此,我们要做的事情,不是扶危助困、排忧解难,我们要做的是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工作:在乡村“立人”,为乡村发展寻找新的动力,奠定新的根基。
林江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