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教育
(2012-10-02 10:20:34)| 标签: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杂谈育儿 | 分类: 早教*天地 | 
关于0-3岁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教育
——12月18日张明红讲座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婴幼儿的早期教育牵动着亿万父母的心,越来越受到重视,婴儿出生后的36个月是成长的关键,其脑细胞已达一生的最高峰,美国生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孩子到4岁时,其智力发展了50%,另外30%到8岁时完成,其余的20%到17岁完成”,所以适时的营养和环境的刺激对大脑的发育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抓住了这个关键时期,利用其脑神经的敏感性,进行早期教育,就将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幼儿园课程与教材教研室主任、全国知名幼儿教育专家,出版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6岁儿童心理与优教》等著作,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如下:
Ø 
Ø 
Ø 
在准备怀孕起,调整身心就是为宝宝提供良好生长育环境的起始期了,而母亲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者;在整个孕期中,母亲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充份影响胎儿的生长;规律的作息,会直接促成宝宝出生后良好的作息习惯,减少昼夜颠倒的发生。
一个孩子一个样,不一样的基因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行为。通过研究发现,动作发展好的孩子,语言相对会滞后,而语言发展好的,大动作和技巧性的动作发展会晚,主要原因在于孩子语言思维形成晚的时候,会有动作来替代。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生长发育的成熟周期,说话的早晚与将来的语言能力高低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同样动作的发育也是如此。而张教授指出最愚蠢的父母,是不断的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横向比较,为什么别人的宝宝会站会爬会走,自家的宝宝却还不会呢,而聪明的父母是如何比较的?是和宝宝的昨天对比,纵向对比,每天都有新的进步和变化,保持平和的心态,慢慢的等待孩子的长大;四个月的宝宝就可以通过语气语调来判断批评和表扬,那么当家长不停的用降调来讲述孩子,你怎么这么笨,不会这不会那时,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他能够听得懂,因此输和赢就在家长的心态上,不要只看一时,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怎样让其不输,学习如何成合格的父母是关键,教育孩子永远是父母双方的事情
Ø 
Ø 
Ø 
Ø 
在幼儿园的小班里,画一个圆圈,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时,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从飞碟到蛋糕到太阳,各种各样,思维是发散的,而同样的问题再问14岁的初中生时,会是鸦雀无声的情景,即使有孩子回答也会先问老师,你所画的是符号?是形状?还是其它什么?那么思维是有条理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大量语言刺激促进大脑的迅速发展。
| 父母教育程度 | 父母所说词汇量 | 时间 | 孩子掌握词汇量 | 
| 高等教育 | 4500万 | 三年内 | 1200个 | 
| 蓝领阶层 | 2600万 | 三年内 | 700个 | 
| 领救济金 | 1500万 | 三年内 | 250-300个 | 
妈妈带孩子去看烟花,放一个烟花“宝宝,快看”“嗯,好看”,又放一个“宝宝,快看”“嗯,好看”,一个小时过去了,烟花放完了,孩子学会两个词,快看,好看;而如果妈妈进行有想象力的细节描述,那么对孩子的刺激是完全不同,“宝宝你看,这一个烟花好漂亮啊,像星星一样,一颗颗的点缀在夜空中,一闪一闪的”,“这个烟花是红色与黄色相间的,像不像一朵海棠花,绽放…”,词汇量越大,孩子的语言越丰富。
一项国外的研究表明,父母受教育的程序影响语言的发展,智商教育程度高的父母与孩子交流时用的是优美的词句,甚至是成语,而且交流的词汇量达到每天3万个,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语言能力强,父母所表述的词汇越丰富越详细越多,孩子的语言发展越好。孩子虽然不完全听得懂大人在讲什么内容,但是高质量、多词汇的对话,对孩子语言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讲话,不能老是用哼哼哈哈的鼻音代替,这样会降低与孩子的说话质量,影响孩子智力发展。
Ø 
Ø 
在哭叫声中与人沟通,五种情况哭闹,饥饿,大小便,孤独,恐惧,病痛,通过不同的哭声来表达情绪;这个时候只能看到大的轮廓,没有细节,那么最好的是黑白书,喜欢面对面的言语交际,偏爱母亲和高频率的声音,因为视觉距离只有15-3-公分,因此妈妈要俯身与宝宝交流,出现哭闹要及时的回应,抱起来或者俯下去说话,这样孩子才明白要怎么来与外界交流沟通,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孩子就失去了这种能力。
妈妈作为温婉的女性,对孩子的语言发育及情商发育起着主要作用,妈妈温柔的声音更令孩子喜欢,因此,由妈妈来讲故事是最好的。而伟岸的爸爸则更多是游戏,则对孩子性格中勇敢,坚强,进取的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及逻辑思维及运动神经的发育产生很大的影响,彼此都是不能被替代的。推荐绘本,《爸爸跟我玩》。
Ø 
Ø 
Ø 
能辨别语气语调和音色变化,听觉定向能力和客体永久性反应,就是会寻声找人,和即使物体不在眼前,也知道东西在布下面或者柜子里。而躲猫猫的游戏,除了让宝宝来寻找之外,还能减缓分离焦虑,就是妈妈消失了,但仍然会回来;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信任的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那么妈妈要出门或者上班,一定要和宝宝讲,要去做什么,大概多久会回来,即使孩子会哭,也要讲出来,让宝宝明白,妈妈会回来,而偷偷溜走,不告诉孩子,会让宝宝处于妈妈无时无刻都有可能消失的恐慌中,玩的时候,也会一直瞄着妈妈,怕妈妈偷走消失了,变的胆小。
当出现无意识的发音时,如妈妈妈妈,叫着玩,就是语音玩弄的时期,这个时候叫妈妈时妈妈要出现,喊爸爸时爸爸要有所反应,对于宝宝来说,我的声音和什么联系起来呢,如果当叫妈妈时,全家人都在讲好棒噢,会叫妈妈了,宝宝就会混乱,是无用功,要做出正确的刺激;七八个月的孩子,要尽可能的创造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的机会,即使几个孩子相处中有争抢,也会一种学习的过程,会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如果没有抢到就要等待,而孩子出现的咬打,也是一种交往的能力体现,而这个时候,家长要告诉宝宝,即使不用抢,用礼貌的语言也可以得到玩具,达到目的,受到欢迎,渐渐的孩子就会学会正确的交往方式。听指令做动作,会再见拍手等,一听就有反应,这个时期可以提供布书,触摸书,翻翻书,等玩具书。
Ø 
Ø 
出现第一个有特定指代意义的单词
 
Ø 
Ø 
Ø 
基本上大人讲的话,都能听得懂,叫做什么,也听的明白了;但表达会慢,会用花一个字来代替所有五颜六色的东西,电视,衣服等,还会出现语言沉默期,不再进行自言自语,大约会有三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孩子的运动中枢迅速发育,导致语言中枢发育让位,而这个时候宝宝不说话,不要强迫,可以帮助孩子把动作和行为描述出来。
Ø 
Ø 
Ø 
爬走跑等大动作基本已经完成了,语言开始迅速发展,精细动作一般要在二岁以后,出现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萌出,什么都要说不,形成逆反心理,不穿不吃不要等词语,这个时候要告诉他原因,为什么这样做,在睡觉或者收玩具的时候,给孩子一个准备的时间,比如数到三,或者一分钟等,到了时间就要执行,让孩子养成答应的事就要做到的好习惯。这个时期听音系统成熟很早,发音缓慢,jqx gkh等音发不清晰,不要使用娃语,睡觉觉,吃饭饭等,正常的表述会促进语言表达的形成。
Ø 
Ø 
Ø 
Ø 
出现像妈妈上班糖糖买之类的话,逐渐过渡到我要吃糖,主谓宾齐全的短句,会有大量的疑问句,也会有特别多的为什么,一定要耐心清楚面对各种问题,不要和孩子瞎说,保护好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更爱尾词,吃完饭我们出去玩,不如要想出去玩,把饭吃完,会记住最后的结尾的词,强化这个动作。
Ø 
Ø 
言语功能不断丰富和准确,喜欢不断重复句子或者重复听同样的故事,妈妈带女儿逛菜场,见草莓,“妈妈,买点草莓吧”“宝宝这两天肚子不舒服,下次买”,又见草莓,“妈妈,买点草莓吧”“宝宝这两天肚子不舒服,下次买”,再见草莓,“妈妈,买点草莓吧”妈妈怒“不是和你说过了吗?宝宝这两天…”,“嗯,宝宝这两天不舒服,下次买”,还见草莓,“妈妈,买点草莓吧”妈妈生气不语,女儿自问自答,“嗯,宝宝这两天不舒服,下次买”,然后一路都在重复同样的话。推荐绘本,《鼠小弟》。
Ø 
Ø 
Ø 
每天为孩子阅读故事和图书,一岁内的宝宝注意力只有30秒,从一页一页看慢慢增加,睡前简单故事的不断重复,故事训练最好在怀孕6个月左右进行,每天的儿歌或者故事可以形成胎儿记忆,阅读训练最好在出生的第2个月进行。最晚在2岁之前要形成孩子的阅读习惯,睡前阅读最好,因为这是孩子一天由活动转为安静的时刻,也是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段。
Ø 
Ø 
阅读是一种交谈,忌考孩子,不要问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啊之类的问题,而是简单的说,这讲的是小熊的故事吗,孩子回答是或不是,或者妈妈故意讲错孩子发现来纠正,指不出来也没关系,故事是不断重复的,慢慢就会有进步。
 
现声互动QA精选
1、孩子哭闹怎么办?要坚持原则性,冷处理,讲道理的方式,不能一哭就无条件的满足;
2,第二外语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家长做不到每天进行英文对话,无有效的环境刺激的话,那么四岁再开始学习;
3、二岁半到三岁间出现结巴怎么办?是孩子思维高于语言的情况,某一个词表述不出来,那么需要家长的提点,帮助宝宝把那个词讲出来,而慢慢讲,效果不明显;
4,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可以清楚的叫阿姨奶奶,而出了门就张不开口,怎么办?这属于陌生人/陌生环境焦虑,家长应代替孩子叫奶奶好阿姨好,或者清晰的告诉孩子叫奶奶喊阿姨,而不是生硬的说叫人打招呼,孩子分不清楚何为叫人打招呼,另外与你好相比,说再见更容易,可以先从和人说再见开始。
补充说明:
| 年龄 | 所属阶段 | 表现 | 行为内涵 | 家长举措 | 
| 0 -3m | 发单音节 | 哭叫,有泪为哭,无泪为叫 | 哭叫声可看作宝宝在说话 | 应及时让孩子看到家长,同时在宝宝耳边说话,给孩子一种视听结合的刺激,熟悉家长的音色 | 
| 4-8m | 发连续音节 | 能发出一连串近似音节 | 语言玩弄现象和小儿语沟通阶段 | 训练孩子追踪声音的能力,并让孩子多与同龄宝宝接触,养成群体交流的心理 | 
| 9-12m | 言语模仿 | 开始模仿别人声音,出现指代意义的单词,一般只有一两个词 | 希望能与他人进一步沟通 | 引导孩子利用指代意义的单词来认知世界,如吧吧=爸爸,扑扑=婆婆,哇哇=娃娃等 | 
| 1-1.5y | 动作与语言发展不协调,单词句 | 出现语言沉默期 | 不想说话,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 | 不要强迫孩子说话,帮孩子把他所想的说出来,给孩子看书讲故事,帮孩子积累词汇量 | 
| 1.5-2y | 双词句 | 出现大量否定句 | 这个阶段是第一段反抗期,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 多用选择句和孩子交流,要注意说话的内容,因为孩子多对选择的最后一个信息有记忆,如不能说睡觉好不好,应该说八点睡还是八点零五分睡? | 
| 2-3y | 简单句 | 脑子里有一大串问不完的问题 |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 耐心解答孩子的问题,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但不可塘塞,忽悠孩子,可给孩子重复 | 
1,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的七大因素
(1) 
(4)早期进行故事训练和阅读训练
(5)吃早餐
(6)蛋白质摄入丰富
(7)勤于运动
2,从早期培养孩子未来的11种能力
(1)信心
(2)动机
(3)关怀
(4)团队合作
(5)常识
(6)
解决问题
(7)努力
(8)责任
(9)主动
(10)毅力 
3,促进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
妈妈们要注意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愉快、平和的心态;(2)每天坚持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3)培养儿童对母亲的安全性依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4,分享阅读的几个要点,张教授的观点
可以让宝宝识字,但是不能为了识字而识字,而是要从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全语言理论,对于婴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因此,作为书面语言能力要素之一的识字能力也就同样不可忽视。但是,又不能够将识字教育孤立地进行,因为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所谓字不离句,句不离段,让宝宝识字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分享阅读中进行。
分享阅读是由美国教育学家Holdaway等人提出的,主要是指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父母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共同阅读一本书的类似游戏的活动。我们知道,口语和书面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家长为儿童朗读古诗,为他们提供了接触书面语言的机会,这可以为以后儿童书面语言发展积累书面词汇量。同时,儿童在与家长分享阅读时,伴随着倾听故事、儿歌,尝试着把自己听到的字音和看到的字形一一对应,从而意识到每一个字形都负载着一个准确的发音,字形和字音之间存在着匹配关系,经过反复以后,儿童可以从开始对文字的"整体认知",逐步过渡为"独立认知",从而掌握"字形→字音→字义"的识字过程,这是一种比单纯的识字教学更有价值的教学手段。儿童图书中的故事是同时通过文字和图画来表达的,孩子在看到图画的同时又可以听到对这个画面的文字解说,这就帮助儿童在文字与图画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经常读书可以巩固和强化这种联系,逐步从具体向抽象转化,掌握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转换,学会识别文字。 
 
 
411育儿原则:4多:多关心、多聆听、多赞叹、多帮扶;
一少一不:少责备,不报怨。
6068翔妈国学亲子网络大学
1群:217473616 
欢迎您的加入。申请备注:智慧妈妈。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