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雨村论“仁恶清浊”

(2013-11-05 20:31:35)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雨村正义凛然、慷慨激昂地说出一套“大仁大恶清气邪气”的哲学,其概括历史之宏远,洞察世事之通透,评价人物之深刻,非常罕见。贾雨村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大谈“仁恶清浊”,且谈得那么精彩,那么让人信服,一些读者感到非常突兀,不好理解。一般人或许认为,贾雨村自己“既恶且浊”,怎么会有那样的气度指点江山历史,臧否古今人物呢?

    且先看看贾雨村那番言论的主要意思: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尧,舜,禹,汤,文,武,周,召,孔,孟,董,韩,周,程,张,朱,皆应运而生者。蚩尤,共工,桀,纣,始皇,王莽,曹操,桓温,安禄山,秦桧等,皆应劫而生者。大仁者,修治天下;大恶者,挠乱天下。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所余之秀气,漫无所归,遂为甘露,为和风,洽然溉及四海。彼残忍乖僻之邪气,不能荡溢于光天化日之中,遂凝结充塞于深沟大壑之内……

    贾雨村这番话显然是冲着皇帝去的,从远古开始,中国历史上比较突出的皇帝几乎被他网罗一空。贾雨村概括得非常精辟。在他看来,这么多皇帝,无非两类:非大仁,即大恶。大仁者应运而生,世治;大恶者应劫而生,世危;大仁者秉清明灵秀之正气,大恶者秉残忍乖僻之邪气……

    如果是颂扬皇帝,没有比其中大仁者的言论更彻底的了,因为他赞美到皇帝的自然秉赋里去了,那是比灵魂还要深刻的东西;

    如果是咒骂皇帝,没有比其中大恶者的言论更恶毒的了,因为他骂进皇帝先天素质里去了,那是比气数还要根本的东西。

    贾雨村是在给全部中国史做鉴定吗?显然不是!

    读者别忘了,《红楼梦》主要是一部评判康熙雍正的书,又是一本将根扎在普陀山的书。如果联系书中浓得化不开的“末世”情绪,再将那俩皇帝的普陀山碑文放在一块儿读,你或许会猜出贾雨村半空飞来的那一大通议论来自何方,意欲何为。

    纵观全书,曹雪芹所谓的“末世”,很明确是指康熙皇帝逝世、雍正皇帝登基后那一段特定历史时期。可见,曹雪芹明摆着是借贾雨村之口,给两个皇帝“盖棺论定”:康熙归为“大仁”,雍正归为“大恶”。二帝如何大仁大恶,似乎无须再说。问题是曹雪芹为何选择“仁恶”角度来说事呢?

    夏商周是个出圣人的时代。所谓圣人,都是大仁大德之人。孔子创造了儒学,其核心思想也是“仁”。孔子的贡献在于将“仁”的观念深深烙进了中国人的血液。自那以后,中国的皇帝,都开始“以仁自许”起来。即便是如狼似虎的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居然也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到处立碑刻石,将他的所谓“仁德”传之二世三世以至万世。在这个方面,秦始皇可以说创造了一种历史,后代皇帝纷纷效仿他,所到之处都渴望留下千古碑文。清朝皇帝刻意追求汉文化,在这个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康熙雍正从来没有踏上过普陀山的土地,却在岛上留下众多的碑刻题额。他们的目的,或许是想与观音菩萨一样,播芬芳于恒远吧。细读这两个皇帝的碑文,发现他们也未能免俗,其文字除了赞美观音外,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他们“以仁治天下”的愿望及丰功伟绩。现将康熙雍正碑文主要思想再摘录如下:

    康熙普济寺碑文:朕求治勤民四十余载矣,今者兵革已銷,而民生未臻康阜;梗顽虽化,而民情未尽淳良。皆由水旱靡常,丰歉各异,此朕寤寐孳孳不能释也。以大士之力,庶几慈云法雨甘露祥风,使岁稔人安,万姓仁寿,則普济之功,即时雍之上理,是朕之心也。

    康熙法雨寺碑文:来万国之梯航,彼岸可登,作十方之津筏。藉其广大,上以祝圣母之遐龄;假此慈悲,下以赐群黎之多福。則旃檀香外,尽成仁寿之区;水月光中,悉是涵濡之泽。

    雍正普济寺碑文:朕惟天下名山大川皆扶舆清淑之气,磅礴而融结普陀,秀峙海壖,迥立于天风紫涛浩瀚无际之中,尤灵秀所萃聚,宜其为仙真之所栖息,况大士以慈悲济物为心,随声赴感,无所往而不在。

    雍正法雨寺碑文:朕尝绎法雨之义,谓济物之普遍者,莫如雨当。夫慈云布濩,甘澍滂沱,高下远近一时霑足。凌霄耸壑之乔柯,勾萌甲坼之微卉,华葩果蓏无不濡被润泽,发荣滋长,畅茂条达,各遂其性而不自知。

    比较上面的文字,可以发现,康熙是用“心”在说话,雍正是用“画”在说话。康熙两篇讲话一个主题,即他所追求的“万姓仁寿”、“仁寿之区”。可见一个“仁”字,占据了康熙作为帝王的全部心胸。康熙的谥号为“圣祖仁皇帝”,所言不虚。

    雍正的普济寺碑文,重点论述“清淑之气”。显然,雍正写清淑之气的时候,不能不与恶浊之气进行比较;雍正的法雨寺碑文,重点描述法雨润泽天下的图画,也是一幅皇帝大仁大德普济天下的图景。

    如果将雍正两篇碑文合起来,其主题就是“仁恶清浊”。

    贾雨村在第二回中的长篇大论,主题正是“仁恶清浊”,除了语言风格思维特点很相似外,具体内容就如同将雍正两篇碑文内容合在一道,稍加变化发挥罢了。

    我们无法获取直接证据证明曹雪芹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我们知道这样几点:

    曹雪芹在书中是将贾雨村当作雍正的替身之一,因此让“假雨村真雍正”去说他自己说过的话,不但是绝妙的艺术创造,也是“真事隐”的上佳方法,同时给读者“解味”留下了一条线索;

    曹雪芹采用了康熙雍正碑文中的若干元素,因此不可能不对雍正碑文作深入研究,也不可能不尽量运用碑文中的元素反击雍正。

    “仁恶清浊”是贯穿《红楼梦》的一根主线。从曹雪芹写作动机看,这根主线的形成一定与两个皇帝直接关联。因此,雍正碑文内容是书中贾雨村言论来源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读者领会到曹雪芹是用“碑文中的雍正”讽刺大骂“现实中的雍正”,那么对贾雨村那一番似乎没有来头的滔滔话语就不会感到突兀,且会心一笑:曹雪芹的用心就如《孙子兵法·谋攻篇》所言,太出人意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迷津与宝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