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
——孔融
“三岁让梨”的故事让我们记住了孔融,“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对他的谬论。作为建安七子中的老大,最后被曹操弃市,妻子儿女同时遇害。罪状就是孔融发表的关于父母子女关系的那段言论。孔融在他的《临终诗》中表达的很清楚:“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曹操一早就想杀他,但当时孔融深受百姓爱戴,不可杀。之后孔融抛出的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这番话后,曹操很高兴的把他杀了。可见当时的百姓是无法接受这种观点的。但如今呢?
老罗是这么解释的,父母有了孩子是一时情动,谈不上恩情,所以说有了生命,本身是没有恩情的。怀孕期间就像东西装在容器里很自然,生出来瓜熟蒂落,大自然待生的过程,一切都无比地和谐和自然,以致于谈什么恩情就庸俗了。
胡适日记中写道:我生了孩子以后,虽然养育了他却从来不敢自居有什么恩情。我常常想:如果孩子高兴,我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活得不开心,我就会觉得很内疚,因为他是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而不是自己要来的。如果我不带他来他不就没有这些不快乐了?
琼瑶的《窗外》第四十四页:“妈,你别这样不满意我,我并没有向你要求这一条生命,你该对创造我负责任,在我,生命中全是痛苦,假如你不满意我,你最好把我这条生命收回去!”
父母于子女是否有恩?争论最大的观点是,子女并没有要求父母把他们生到这苦难的人世间。所以子女一出生,父母就应该感到愧疚。他们活的开心,那是父母对子女的补偿。好比介绍工作,如果是别人给你介绍了一份好工作,那你当然要感激;如果别人给你介绍的工作不好,让你受到损害,你会怎样?介绍这工作的人当然会觉得愧疚。把子女抚养成人,那是义务,是受法律保护的。而父母是无法和子女商量是否让他们出生的,所有的父母为了不让自己愧疚就不繁衍后代,那最终会导致人类的灭亡。祝无双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那就让人类灭亡去吧!
父母是因为一时情动或是想尝试抚养子女抑或是为了人类的不灭亡而养育了子女?子女不知道原因,其实很多父母也不知道,养育就养育了。一个人到了青春期就会对异性产生吸引,那是人类的本能。就好比一些病毒为了繁衍而促使人类打喷嚏,病毒经由空气传播到另一个人体内进行繁衍,那是他们繁衍后代的方式。而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是生儿育女,只是为了繁衍,并无恩情。
生育是恩吗?
父母生你养你是有目的的,是为了存续他们自己的生命。像所有的生物一样,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存续自己种族的本能,并不是父母要行善才生的你,而是本能使然。所以,生育不是恩。
那么养育是恩吗?
如果父母养育你只是让你维持生命,那么他们只是在尽自己的义务。但是一般的父母养育你都已经大大超过了让你维持生命的最初目的。至于父母为什么不仅仅让你维持生命即可,而是好好养你,那是为了对你来到这世上的补偿吗?不是,很多父母一向认为他们对自己的子女是有恩的,所以不用补偿什么,那应该是爱的体现。同样的,有些子女坚信父母于子女无恩,但还是会孝敬自己的父母,那也是爱的体现。
有人说,如果父母把孩子生在一个好时代,那就是恩,我们应该感激。反之,则不是。好,坏,是相对而言的。
现在与旧社会比哪个是好时代?如果现代是好时代,那些身处旧社会的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子女心存感激是不是应该不让他们出生呢?可没有他们的子女,又哪来现在的这个好时代呢?
现代与未来社会比,哪个是好时代?谁也不知道。那现在的父母到底该不该让他们的子女出生呢?难道要他们等到耄耋之年发现这是个好时代,老两口就商量着,我们现在生个孩子吧!这可能吗?
时间上讨论过了,该到空间了。把孩子生在中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大呢?还是把孩子生在美国的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大呢?谁也不知道。所以空间和时间上的讨论根本就不能对“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这一观点得出任何结果。
但不否认,美国的父母对恩情相对看得比中国的父母淡一些。在美国,子女到了十八岁,父母基本就不会继续抚养他们了。而中国还存在着大批的啃老族。美国的老年人很多都是在敬老院度过余生的,而中国的子女如果把自己的父母送进敬老院会被视为不孝,会被邻居,街坊里的人指指点点的。
是什么造就了这种差异呢?
博弈论中有这么有一个故事。一群猴子被关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的上方有一条绳子,绳子拴着一个香蕉,绳子连着一个机关,机关又与一个水源相连。猴子们发现了香蕉,有猴子跳上去够这个香蕉,当猴子够到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于是一盆水倒了下来,尽管够到香蕉的猴子吃到了香蕉,但其他猴子被淋湿了。这个过程一直重复着。
猴子们发现,尽管有猴子吃到香蕉,但吃到香蕉的猴子是少数,而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地行动起来,当有猴子去抓香蕉时,它们便揍那个猴子。每当有猴子去取香蕉,就有其他的猴子因愤怒而自动地去撕咬那个猴子,久而久之,猴子们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敢去取香蕉了。
如果从中取走一只猴子,放一只新猴子进去,新来的猴子也会因为去取香蕉而被其他的猴子揍。过一段时间再取走一只猴子,再放一只猴子进去,结果也是一样。如此反复,直到所有淋到水的猴子都被取走了,把机关也撤了,但还是没有猴子敢去取香蕉吃,他们都因为想去取香蕉被其他猴子揍过。至于为什么被揍,没有猴子知道,只知道会挨揍。这就形成了传统。封建时代遗毒至今的礼教传统便是那香蕉。有猴子想要吃香蕉就会受到猴子的毒打。有人想要诋毁礼教传统就会受到世人的唾骂。
从孔融的祖先孔子开始,一直推行孝道,倍受百姓的推崇。千百年来,一直如此。而美国人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所以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差异。
为什么要揍取香蕉的猴子呢?取香蕉的猴子有香蕉吃,而其余的猴子非但没有香蕉吃还要被水淋。那为什么要推行孝道呢?
在封建社会,各个帝王都推行孝道,强调传统。其实是为了方便政府统治百姓,使自己的政权更加稳定。封建的统治是一种宗族世袭的模式,权力的斗争往往可以演化为家族之间的世代恩仇,因此必须有一种强化家族内部凝聚力的机制。而“孝顺”正是合适的催化剂,历朝帝王对此屡试不爽,作为治国的方针强行灌输。所谓孝顺是对宗族中高等级的人的绝对顺从,因为我生了你,养了你,所以你必须孝顺我。
对家庭而言,长辈由于子女的孝顺得到的不仅是决策权力的垄断,更是晚年生活的收益,所谓养儿防老即是如此。在“不孝”将面临巨大的代价的前提下,子女的理性选择就只有对父母的供养,也因此,中国家庭有着内在的多生育的激励,因为在“孝”的制度下,父母的成本与收益是不相称的,多生育,意味着将来有更优裕的生活,同时,收益也就越大。
当今社会已不存在这些问题,但“父母于子女无恩论”还是不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有一部分先觉醒的猴子想去吃香蕉,其余无知的猴子却跑出来阻饶,笼子里的猴子何时才能全部觉醒去吃香蕉呢?除非把笼子里的猴子全取走,再换一群猴子来,新来的那群猴子才敢大胆地去吃香蕉了。
猴子可以全部取走,再换一群。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类呢?能换吗?只能等他们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