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套路小呼延拳

标签:
烟台盖州郝恒禄贺先隆桑永茂 |
分类: 螳螂拳 |
螳螂拳套路小呼延拳
——是“呼延”不是“虎燕”
(此文刊载《武魂》1999年第5期
螳螂拳门中的的呼延拳,根据技击方法分为小、中、大三套拳法,小呼延拳是其中之一。此拳传习已久,套路一脉相承,但在名称上却有颇多分别,如“小虎燕”、“啸虎燕”、“虎燕拳”、“虎雁拳”等。1990年出版的《中国武术大辞典》中载:“‘呼延拳’亦称‘小虎燕’”。日本人松田隆智所著《中国武术史略·螳螂拳史》(1984年中文版)中亦称呼延拳为“虎燕拳”。
我国拳术名称皆有一定含义。呼延拳的套路中,并没有与“虎燕”相合的动作形态。把“呼延”写做“虎燕”,是在传承中谐音讹误所致。呼延拳之命名,是由宋代历史人物呼延赞及民间流传的英雄人物呼延灼的复姓“呼延”而来,于史有据或有口碑流传,而“虎燕”则无考,故此拳之名实为“呼延”而非“虎燕”(本拙文发表于《武魂》1999年第6期,是原文《呼延拳源流、师承、特点》的提纲《呼延拳源流、师承、特点》请参阅《武魂》1996年第5期)。
上式齐步,振跺扑腿,搂打绕步捶,挎蓝式,左才(采)右打顺步捶。振步打双坤(掍)。回身劈砸轮子捶,跳步饿虎扑食搂手,绕步捶,劈砸,马裆捶,旋风脚,称捶,刁手击双掍。投(偷)步打撩阴,开步进压肘,挑打卧肚捶,振步绕步掌,上步掏包(宝),上步击锁口,上步才(采)打迎面捶,挑包(袍)漏捶。回身搂打绕步捶,右弹腿,二起脚,左撲腿,后扫腿,振跺顶心肘。回身脱靴,亮翅,进步掌,上步采打迎面捶,挑、漏、崩、掸、圈捶。回身振步打双坤(掍),左右绕步捶,牵马手,戳脚,扁踩,上步劈面捶,硬帮手。投(偷)步回身左击掌,云手跨虎势,收势。
莱阳裔人按:
螳螂拳门的小呼延拳,与秘宗拳中的小虎燕拳,本是谐音讹误。讹误产生源于练习秘宗拳或其他拳师以及会练习此拳的,他们通过螳螂拳师串换来的,他们不明就里所造成同音异字的讹误。本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与吉林四平市的武友书信往来探讨螳螂拳套路名称时,就呼延拳的归属问题探讨达成了一致意见,四平市武友是询问了吉林的一位练长拳、秘宗拳老拳师:秘宗拳确实有外来的小呼延拳,但现在表示的文字是“小虎燕拳”,并且,另有小翻车拳等螳螂拳门的东西;有的人是在烟台、另有人在大连与他人串换来的。
另外“小虎燕拳”中没有“双掍”,和“掏包(宝)”,“击锁口”,以及劈、挑、漏、崩、掸、圈捶五连击等螳螂拳套路的风格。这说明螳螂拳师傅在传授给他人(即串换拳术套路的人)保留了主要的招法,即俗称“留一手”。本人考查了一些地区以及人员所表演的所谓小虎燕拳,确实没有我们继承下来的小呼延拳中有上述的一些招法。再说郝氏梅花螳螂拳第四代桑永茂拳师继承下来的比较全面,其呼延拳包含小呼延拳、中呼延拳、大呼延拳之别,三拳之中小呼延拳是具有代表性的套路,另还有对练(对接)套路。
而大部分(95%)称谓小虎燕拳的人,他们学来的套路中缺失的……,如上所述。
癸巳年菊月盖州莱阳裔人于古柞河畔之止戈斋
(辽宁省盖州市红旗大街85号上帝庙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