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勾搂采手辩述
(2015-10-03 14:03:40)
标签:
螳螂拳武术 |
分类: 螳螂拳 |
螳螂拳勾搂采手辩述
当今螳螂拳法中的“勾楼采手”,牵涉到了源流及释义问题,来源的主根不弄清楚,所产生讹误的后“果”,那就好比于病态的树木,既枝不繁,叶亦不可能茂。再回头看一看,古拳谱中四字秘诀,即“抅、掛、采、捋”手,前后比照一下,是否能有所感悟?所以本篇便有了以下的“辩述”。
螳螂门中的“勾、搂、采手”,被国内外同仁称为“螳螂拳法手法”中的直接击打法,也有人认为是手型和运行的定式,其误颇深。从有广泛影响的著作中,选出几种明显说法不合手法道理,来分明比较一下。
其一、《少林武功·七星崩步螳螂拳》(1983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出版)书中说:“螳螂拳的手法是向外为勾,向里为搂,勾搂的动作连续不断称为采手”。
其二、《螳螂拳》(1999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就手法部分的讲述,是以选取“勾搂采”的说明,但其每个字诀不连贯,分述掌法中有采和搂;勾法中又有“勾搂”。作者说:“……掌法:(中有)采掌;搂手。勾法:(中有)刁勾;勾搂;勾击”等。其说勾、搂、采混淆在掌法、勾法中,没有完整独立的释说。但就“勾搂采”三字,其释文有250余字,主要都在讲解手型动态和始止路线,定式变成勾尖与勾顶;用勾尖喙击等语。怎么看也没有看出与原始释文有类似之语(即防御、技击方法等)。释义混乱不清,选取不出其能说明的手法,只好从简。无法选取符合逻辑的释义,以引用供给大家一见。有条件的读者,看一看原书,可见分晓。
其三、《秘门螳螂拳》(1991年,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作者是国外名人。他对此手法认为:“由内而外打向对手谓之钩;由外而内打向对手谓之搂;而以单手抓住对手之来击拳路谓之采”其他书籍和文章中也有相类似的这几种说法,但都没讲出所以然,不一一引之。
三种说法中的前后两种说法,对于前两个手法的释义相似,后一手法外国人所讲貌似接近于原始释义,实际不然。“勾、搂、采手”是三个手法的字诀,它出现于所谓《少林衣钵真传》(实际是原来的古拳谱,清咸丰本,即《增补罗汉行功短打》)“十八家拳法”中,“刘兴的勾搂采手”。流传迄今已逾一个半世纪,被其所惑而不知悟者众多。但就说“搂”字的所谓手法,在螳螂拳法中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少林长拳体系手法术语。而螳螂门中专用术语是“捋”字,螳螂拳谱道光本《棍棒鞭全谱》中,没有“搂”字的手法,然而有“捋”字手法。从比对中可以看出,讹误的来源是咸丰本。
道光本中有四字秘诀,即“抅、掛、采、捋”,其中的一个手法为“捋手”,他本则无。然而咸丰本和现在的一些人,仍然延续着讹误的说法,即“勾、搂、采手”,虽然亦是四个字,但仅是“抅、捋、采”三个手法的字诀,而其“手”字,是两个字互相联缀而组词的,所以可与抅手、捋手、采手、掛手互用。咸丰本以及上面所举例的书籍中,共同有一个讹误的承续,在其四种手法中,有讹误手法一个,并且,丢失了一个“掛手”,所以排序也自然就出现了错误。
现今需不需要,正本清源把搞成错误的字诀,重新修正过来?会不会有人说,那不是讹误,拳谱中白纸黑字明明是那么写的,就是正确的,而拳师也是这么口传的。然而咸丰本中“十八家拳法”,其中除王郎外,他人并非拳家,是杜撰者附会于普通和不存在的人名而已,并不是什么所谓“名人”。其实是附会与,所谓十八个武术拳种罢了,其中所谓拳种,也没超过四种,即太祖的长拳、韩通的通臂、孙恒的猴拳、王郎的螳螂拳。至于手法,其中所列十余人的手法,实质上就是把螳螂拳中的手法,割裂而分配于张三、李四名下混置于内,并被错误改动流传至今。笔者已对照古本拳谱,认为从咸丰本开始,源流有误。咸丰本所谓“十八家拳法”中,不但“勾、搂(捋)、采手”有误,其它手法仍然有不少讹误。例如:“摔将(捋)硬崩”;“占(沾)拿跌法”;“窝里部(剖)锤(锤与捶,古代相通,可忽略)”;“棍(掍)将(捋)直入”等,误谬不止于此。
今就“勾搂采手”的错误。一还原来面目,欲使阅者信服,要拿出证据来。现依《棍棒鞭全谱》中载的手法之一的四字秘诀:“抅、掛、采、罗(捋)”,这四字秘诀是螳螂门里,最合理并有考究的排序,有音同义不同的字,恰被弗遑道人所利用,他把“罗”字篡改为“搂”字,于是音义与实际手法便不相符,而且防御的方法也不同,成了后来的所谓直接击打对方的手法,和讲不明的手法。至于“罗”字出现,其原因是当时创编拳谱者,在手法用法已经纯熟的情况下,在选择字面与音义相符的字,也没有找到恰当的字,随手而用了一个音同义不同的“罗”字,代用“捋”字。笔者对应“罗”、“捋”音同,而捋字音义与手法又相符,然而在谱书中,亦有“捋”字的出现,所以“捋”字应该是其原来用字。
观《棍棒鞭全谱》中,其四字秘诀,每字诀下,各有应用之法的释义,通过原诠释的说明,是为见手、入手(即见手之后的入手)的击打手法,其顺序是对方击打过来的手之后,用自己之一手,防御对方来手,另一手(或倒手)击打对方,所以称见手入手击打手法。四字秘诀原诠释分别为:“抅”,“(对方)拳来后,往下代为抅。(对方)左拳来,左拳抅,右拳压,左拳打”。此即为倒手技击法,对方右拳来则反之而用其法。“采”,“左手拉他左手外门,往左边撒为采……”。“捋”,“右手拉他右手里门,往左边撒(此字义为拨劲)为捋,……”。其说明精切意略,显然与《少林衣钵真传》手法,不是同出一辙,“真传”假释一目了然。唯掛字诀,在“十八家拳法”中没有出现,不能对证,故不引原释文。
乙未新年伊始,为回报大家光顾,拿出多年收藏的陈年“窖藏老酒”一钵,以待远方来客“品尝”,祝愿朋友们用闲悠快乐的心,永远都是笑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