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标签:
校园 |
分类: 练习设计(课课练) |
http://rescdn.qqmail.com/dyimg/20130429/755291934CBD.jpg
五一假期作业之咏物诗专项练习
【规律总结】
一、咏物诗特点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不滞于物),常见思想或情感: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寄情自然,闲适自得;洁身自好,坚贞自守;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有时也用来表达某种理趣。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思路
(1)、读诗,诠释出诗句的字面意义;(关注有效信息:诗题、注释、作者生平经历)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一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昨夜一枝开”初稿为“昨夜数枝开”。“数”改为“一”,其主要的原因在哪一点?
2、首联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梅花何种秉性?
3、“递”与“窥”字用得精当传神,试写出各自所传达的诗意。
4、通篇围绕“早”字来写,请结合具体诗句,略要说明之。
二
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杨花惹暮春”(王维)、“古竹老稍惹云”(李贺)、“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筠)中的“惹”字,与“绊若春风别有情”中的“绊惹”一词有同工异曲之妙,试说出其好处?
2、此诗托物写兴,意在告诫人们怎样做人的道理。此诗的主旨是什么?
三
鹧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下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颔联写出了怎样的一种意境?演染出怎样一种氛围?
2、“乍”、“才”两个虚词,在表现力方面有什么作用?
3、“鹧鸪”这一意象,主要表达的是诗人何种情感?
四
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喑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曾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
1、此诗的“诗眼”应是哪个字?试结合全篇析之。
2、“孤雁”这一意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低”“冷”二字,有什么作用?
五
小松
自小剃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这首诗以小松象征着某种人。请概括这种人的形象。
2、诗人隐指怎样的社会现象?
六
菊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1、菊花被作者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怎样的思想品格?
2、本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3、“湿”“满”二字写出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七
子规
举国繁花委逝川,羽毛飘荡一年年。他山叫处花成血,旧苑春来草似烟。
雨暗不离浓绿树,月斜长吊欲明天。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1、诗歌咏物托意,反复渲染子规鸣啼的衰声,写出作者怎么一种思想感情?
2、颔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说明之
八
子规 余靖
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干泪,能伤欲断魂。名缰渐自束,为尔忆家园。
注:范仲淹上书朝廷,要求对旧制作些整顿和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被贬为陕西路宣抚使。这首诗即为此事所感而作。诗人为集贤校理天章阁待制,与范仲淹交往甚密。
1、此诗哪个字为“诗眼”?点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尾联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感?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清平调 李 白
一枝红艳露凝香注,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侍新妆。
注:“红艳露凝香”喻牡丹花。诗人此处借牡丹花来赞美杨贵妃体态丰腴美丽。
赏牡丹
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渠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比较一下李诗中的“枉”“借问”与刘诗中的“真国色”二者用字炼意的佳妙。
2.刘诗在标题中首列一个“赏”字,有什么作用?李诗开头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妙在哪里?
十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___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卜算子
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①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霜天晓角
梅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株雪。
驿:驿站,古时候供递送官府公文的公差和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1.同是写梅,但两位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是不同的,陆词运用的是
2.同是运用环境烘托的写法,两首词也是各有差异的,陆词突出环境的
,塑造了梅花的
形象:范词突出环境的
3.同是借物抒怀,但两首词寄托的深浅有别。陆词抒写梅花的
范词抒写梅花的
十二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过穿庭树作飞花。
1.一二两句的“都”、“惊”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三四两句极为精彩传神,请作赏析。
十三
云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一、二句写出了云怎样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2.第三、第四句话形成鲜明对照,请简析其艺术效果。(3分)
答案解析
题一答案:
解析:“万木”与“孤根”,“冻”与“暖”,这是怎样的一种修辞呢?“园”是指梅花的起死回生,起死回生的原因又在于“孤根暖”,联系后两联,深雪里梅花散发幽香,素艳亮丽,你再想一想,梅的品性就昭然若揭。第三联,写的是梅的风韵和内蕴,暗喻美好的品德,诗人在此暗喻自己。尾联双关,表面上是说明年开花,不在像今年这样开在荒村僻壤,而是“望春台”。“望春台“即指京城、朝廷。很自信的口吻,表现了自己的雄心抱负。
答案:1、主要原因在于:“数”表示已有众梅绽放,不能突出诗题中的一个“早”字,“一枝”即“第一枝”,正与诗题相宜,正可表示早梅遗世独立,傲然斗雪的个性。
2、首联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傲然独立,不惧严寒的秉性。
3、“递”字精当地传达梅花的暗香浮动,随风轻轻四溢的意境;“窥”字形象地传达出飞鸟被梅花的素洁艳丽的风采所吸引的场景。
4、首联“孤根暖独园”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窥素艳来”是“早”,尾平“先发”是“早”。
题二答案:
解析:第一句与得似不合情理,然而这样“逆向思维”,才让读者品味一种特别的诗言句:第二句俨然是垂柳情点而骄神情的再现。三四句用典,含蓄地传达了愤世嫉俗之情。
答案:1、客观事物上,应是春风拂柳枝,春风是主动者,是施者。但在诗人看来,却是柳枝主动地逗弄春风。化被动为主动,转受者而为施者,突出垂柳的主体性,也刻画了柳地直率、热情、可爱的性格。
2、鄙弃媚俗邀宠,刻意求荣的
题三答案:
解析: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雄,体大如鸠,其鸣为“钩
答案:1、暮雨潇潇,落花纷纷,鹧鸪掠飞,衰鸣不已,此等景象营构成一种幽冷凄迷的意境,渲染出愁苦伤感、魂销肠迷的氛围。
2、游人闻鹧鸪衰鸣而泪湿衣袖,佳人刚开唱却哑然失声、低眉不语,“乍”“才”虚词,表现了鹧鸪衰音人之迅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的衰怨伤人。
题四答案:
解析:雁为候鸟,古人常以此意象,寄寓诗往往托物寓志,寄兴深微。如颔联,将孤雁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令人侧然。再如须联,黑云浓重,冷月无声,唯有孤雁独翔,其凄苦,其无助,欲泪无处诉。
不难想见,“孤雁”正是诗人的自况。
答案:1、诗眼为“孤”字。首联写孤雁离群,孤单只景,不知飞往何方,一个“独”,下是为“孤”字作为注脚;颔联“相呼失”“欲下迟”写孤立无援的困窘;即暗指一“孤”字;颈联中“关月冷相随”,只有一轮冷月伴奏孤雁,亦即围绕一“孤”而写;尾联“孤飞自可疑”,正面提出“雁”字,点题。
2、诗人以孤雁自况,通过描述孤雁离群独飞,漂泊不定,前种未卜的境况,寄寓了诗人孤苦凄闵的羁旅之情。
3、云低,月冷,衬托着孤雁的形单影只飞翔的形象,也渲染了行程艰险、人心境凄凉的氛围。
题五答案
1、(小松自小而大成长的过程,并没有人去关注、爱护,所以只能在深草、蓬蒿里,然而当它成材之后,才得以人家的称赞)
2、 人才得到爱护、培养
题六答案:
解析: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达建筑物瓦檐处地植物。菊与蓬蒿,若信从枝叶看,有相似之处,所以公子王孙很容易把他们混同,不知良莠。但野生杂草毕竟是野生杂草,到重阳节那日,是不会被人插戴于头上的。
答案:1、不求高位,不攀附权贵,不慕荣利。
2、对比。以池岸上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长在池岸,却有高洁气质和幽香的内质;而瓦松虽踞于高屋,但毕竟是附依外物。作者突出了菊花的高洁品格。
3、“湿”,让人眼前再现层层花瓣满露
作用:让读者不仅香到菊花特有的形象,还感受到特定环境、特定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为卒章显志作铺垫、蓄势。
题七答案:
解析:子规,杜鹃写的别称。这也是古人写诗时常用的典故。蜀国国王杜宇,号望亭,失国身死,化为杜鹃,悲啼不已,故李高隐有名:“望常春心托杜鹃”。本诗中的“行人”,可视为自指。
答案:1、反映作者漂泊异乡、仕途失意的愁绪。
题八答案:
解析:子规,其鸣声为“
答案:1、一个“宽”字出了诗人对范仲淹贬的遭遇无比愤概。
2、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诗人无意于仕宦、归隐田园的意念。
题九答案:(1)李诗中“枉”与“借问”二词,贬低神女和赵飞燕,褒扬杨贵妃,人花相映,古今类比,手法极尽变化之妙,跌宕有致之势回旋其中。刘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芙蓉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2)刘诗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李诗从“色”“香”两个角度写牡丹的红艳、浓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激发诗人思接千古的浮想,尽现诗人对杨贵妃的赞美之情。
题十答案:
参考答案:(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2)托物言志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题十一答案:
(1)拟人比喻
(2)偏僻、凄苦,寂寞;清冷、萧疏,“脉脉”
(3)高洁刚强孤寂幽独
题十二:
(1)一个“都”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分外急切的心情。“惊”字,表现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和情态,极其传神。
(2)三四两句,构思奇特。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怅惘、遗憾,而是欣喜,并通过想象幻化出一片春色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称神来之笔。化静为动,变冷清为热闹,增加了诗的意趣。于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别开生面。
题十三:
(1)彩云变幻千变万化、盼望它能降下甘露竟然落空了,云的倒影时而映入水中、时而隐藏在山后,一会轻云片片、一会重重叠叠。
(2)诗人咏物抒怀、讽刺统治者高高在上,不顾百姓疾苦。变换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本以为能够为民造福、却落空了。致天下百姓失业、流离失所。他们伪装起来,时而如同倒映在水中的幻影、时而隐藏在深秘的山后,变化施展招术。比喻民众的疾苦如同干枯的禾苗、快要枯死了,而权力者却高高在上,悠悠闲闲地在高处尽情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