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2020-01-19 14:43:16)
分类: 马拉松
       在写这篇小结之前,犹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写?最后还是决定简单写一下,毕竟是二十年代第一马,即使完全跑不动,也还是留个纪念吧。
       算上这场比赛,我跑了22个马拉松,有20场都写了小结,但还是有2场没写,一场是2017年厦门马拉松,其实那次应该写的,尽管因为生病加上高温暴晒,崩成狗了,但考虑到是参加海峡两岸团体赛,配速掉到4分40还是跑完了,全程没有走一步,其过程刻骨铭心,为当时的意志力点个赞。我们也如愿以偿获得团体冠军,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站在海峡两岸赛的舞台上。另一次是2018南京马拉松,这完全就是一场长距离训练,为了2周后的上海马拉松做体能拉练的,全程轻松跑,故没啥好写的。
       回到2020厦马,先说下成绩,244,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一开始我就是按照355配速跑的。能重新站在赛场上我已经满意了,去年4月底跟腱开始出现问题,因为开始没在意正常训练,导致加重,6月-9月四个月几乎完全跑休,在家断断续续坐台骑单车,四个月的休息换来了跟腱中段的基本痊愈,但从8月底开始跟腱止点又莫名其妙地开始剧痛,在医院打了4次冲击波后稍有好转,国庆节后开始慢慢跑起来,开始6公里都要分成2段才能完成,慢慢提高跑量,并逐渐转变为持续跑。跑起来后发现跟腱止点还是不行,每次跑完反应都很明显,但第二天可以继续跑,那就维持这样吧,只要不加重就继续跑,事实证明休息没啥用,虽然休息的时候不痛,但重新跑起来照样会痛,而且只会让身体机能不断下降,最可恶的是体重还长了5斤,我是坚决不允许体重超过110斤的。
       到了11月,经女子高手小卡介绍,去沪上知名运动康复师杨杰医生那里做理疗,一周两次,效果还是不错的,虽然并没有让脚跟的疼痛彻底消除,但至少可以逐渐恢复训练了,偶尔还能跑跑LSD和tempo。就这样,10月和11月基本是健康跑,12月稍微努力了一个月,跑量440km,但由于前面长期的不训练导致有氧基础完全被破坏,燃脂能力退化严重,临时抱佛脚的训练根本不足以重新建立起有氧基础。具体表现为有氧配速迟迟恢复不到以前的水平,固定心率巡航配速节节败退,身体恢复能力慢,以及混氧跑的时候强度根本顶不上去。
       尽管准备时间太短,但厦马是必须要跑的,已经错过了上马,不能再错过厦马。无速度无耐力无力量,做为“三无”人员,能够在脚伤不加重的前提下,顺利完赛就成了唯一的目标。至于跑什么配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按照355起步相对比较合理,中间根据状态再来不断做调整。
      就这样,1月3号下午,我来到了厦门,去酒店入住后,约了李鹏去环岛路慢跑,他1号那天刚跑了个69分左右的半马,2号又跑了30k,3号继续跑,真的佩服他的恢复能力,强大的恢复能力也是建立在强大的有氧基础上的。闲聊中得知,他北马跑出221并没有太多秘笈,就是夏天的大量有氧跑加上赛前的几次专项跑,所谓“大道至简”,对于绝大多数业余选手来说,训练大方向对了,成绩就会逐渐提高,至于怎么操作可以看每个人的喜好了。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5号早上,5点不到就下楼去酒店的西餐厅吃早饭,酒店还是很人性化的,考虑到入住的人当中,来跑马拉松的较多,所以厨师们早上4点多就在准备早餐了。用餐后回房间休息片刻,在楼下摸黑慢跑至出汗,再上楼就在走廊上进行准备活动。直至6点45分再下楼,挤进前排等候起跑。
       起点处碰到厦门当地跑团的跑友小黄,他目前的PB是去年厦马跑出的239,但他和我一样,因故长时间没训练,也是到了9月才恢复训练,对本次刷pb没信心,于是说好一起按照245来跑。由于跑圈的总体水平逐年提升,起跑后我们很快被淹没在人群中,几乎跑不起来,这让我在那一瞬间感觉到起跑似乎应该再快点,不过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就当别人帮忙压速度了,这次本来就不是为成绩来的,没必要起跑就去争分夺秒。
       我们的速度控制得很稳,除了第一公里稍慢外,后面一直稳定在3分55秒,误差不超过1秒,天气还是挺闷的,17度,89%湿度,跑起来很快汗流浃背,不过因为不在乎成绩,倒也没觉得有啥不好。上海的冬天妖风刺骨,加上总是阴雨相伴,每次都是越跑越冷以至于没有耐心跑下去,偶尔一天天晴了,随之而来的是重度污染,天空灰蒙蒙一片。来到厦门跑步,也是为了感受下片刻的温暖。
       八字标语牌、椰风寨、黄厝、金钥匙、海悦山庄、进明寺、白石炮台、曾厝垵、胡里山炮台、厦大白城天桥……环岛路上的每一处风景都是那么的熟悉,从11km胡里山炮台的下坡处开始提速,把配速逐渐提高到3分50以内,跑起来更加流畅。由于一直跑在人堆中,加上没有成绩上的要求,没有太多地去关注时间,所以自然对比赛的过程记忆也比较模糊。中间不断地超过掉速的选手,这感觉和2018年下大雨的那次厦马如初一辙,但那次能够一路加速冲到底,最终奇迹般地冲进了240,本次则没这等好事了,这种边跑边提速的状态只延续到27公里。回程下演武大桥后,迎来胡里山炮台的上坡,尽管牢记当年总结出的保持用力程度不变的原则,在这个坡后还是遇到了极点,配速无法维持在3分50以内,此时直接宣告不可能跑进240,因为前面还欠着1分多的时间呢。
       此后的配速基本在3分53秒左右徘徊,能明显感觉到步频下降了。因为有氧能力的不扎实,在跑动过程中糖分参与供能的比例越来越大,如果戴上心率带就可以看出心率的明显升高,这也直接导致了跑起来越来越“顶”。回到白石炮台附近,又出现很多年没出现过的那种想法“以后不跑马拉松了,太累了”,也深刻地感受到一场准备不足的马拉松是多么辛苦。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最后10公里,大腿收到4%跑鞋强烈的反馈,又出现了胀痛的感觉,训练不足带来的不仅仅是乳酸阈下降、有氧配速下降,当然还有肌肉强度的下滑,各方面综合到一起,造成了即使靠意志力强撑,也无法阻止配速一掉再掉的局面。到了37km后,配速已经掉到4分,腿上的感觉就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动步。39km折返点处问题集中爆发,由于折返需要180度急掉头,腿部肌肉受力发生了瞬间的改变,造成左腿后肌群抽筋,跑了这么多次比赛,每次都是跑的过程中哪怕再难受,也是跑完了才会抽筋,这次是第一次比赛过程中遭遇抽筋!没办法,小跑到路边停下来拉伸,再一回头看到去年跟着女黑跑到最后的韩国选手从旁边超了过去。此时无力回天,这种状态下停下来再启动,就根本跑不起来了,抬表一看配速只有4分15左右了,这样的有氧跑速度用在比赛中,那只能是被人当靶子超的下场。不过名次、成绩在一开始就不重要,管它的呢,只想着能尽快跑完,然后回到酒店洗个澡去吃自助餐。
       最后3公里就是四分十几的配速慢慢磨,算了下还能进245,那就这样吧,毕竟赛前就打算按245跑的,发挥还算正常吧,现在就这个能力,那么久不跑步然后临时抱佛脚练一下就想出成绩?如果没有天赋,那就只能靠诚实的训练,想出成绩没有捷径。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二十年代第一马-厦马小结

       关于训练:
       这两天又重温了下马菲通写的《耐力》一书,里面提到的一些关于有氧训练、无氧训练、饮食、压力等很有指导意义。印象比较深的一些在这里简单提炼下:
       1、经过几个月的有氧训练后,有氧配速会提高,顶尖选手甚至会感觉到按照最大有氧心率去训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拆成有氧间歇的形式。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说过美国马拉松高手RUPP,即使进行3分05秒配速的训练,平均心率也不到140。
       2、有氧系统建立后,才去考虑无氧训练,无氧训练并非越快越好,对于成年才开始接触跑步的业余选手来说,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很有限,然而有氧能力的提高,乳酸门槛的提高空间很大,无氧训练强度,只需达到最大心率的90%即可,而且一周最多只需进行1-2次,不可背靠背进行。只需训练3-4周就能感受到无氧训练带来的益处,但如果无氧训练导致有氧配速的下降,就要马上终止无氧训练。
       3、饮食方面,一个是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说白了就是别吃垃圾食品,什么奶油蛋糕、奶茶、冰激凌等各类甜点尽量别碰,当然书中对水果的高糖与低糖也分得很细,不再赘述。另一个是训练补给的问题,个人认为平时不应饭后训练,且训练时因养成不补充能量胶等带有大量糖分补给的习惯,锻炼身体在跑步时倾向于燃烧脂肪的习惯,降低糖供能的比例。但也有人认为,训练时要补充带糖分的运动饮料,因为燃烧脂肪也要分解葡萄糖做引子,平时也要养成补充带糖饮料的习惯,否则影响比赛时补给的效果。
       4、赛前补充糖分过度,会引起胰岛素分泌过多,抑制脂肪代谢,曾经很多人提到赛前喝浓葡萄糖水,包括我曾经总结出的赛前一天吃甘蔗的理念可能要被推翻,毕竟这几年发现赛前吃甘蔗并没有带来啥好处。
       5、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等因素也会抑制脂肪代谢,如果没有稳定的心态,对训练也是没有好处的。
       6、一条最近看到的结论:如果马拉松比赛的平均心率是A,那么在训练中,用比A慢5至7拍的心率去跑10分钟,得到的配速就是你可以完成马拉松的配速。这条我还没尝试,以后可以试验下。

       因为脚伤未愈,加上一些其他原因,现在已经没有当年对待跑步的激情,曾经可以在跑步机上面对墙壁跑3小时,可以每周来回2-3小时去很远的地方为了组队训练,还在贴吧开贴每天跑完打卡,一场比赛跑不好要沮丧好几天。而现在却越来越觉得,跑步只是一个保持健康的习惯,参加马拉松比赛只是为了让跑步更有趣,顺便感受下全国各地风土人情,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成绩真的不那么重要,再拼命也还是有很多人在你前面。我不是职业运动员,一不为名二不为利,该怎么跑就怎么跑,顺其自然就好。我很佩服龙哥,以及很多熟悉的跑友过年去云南高原训练,为了自己的目标打破现实的牢笼,为追求梦想扬帆起航。对于他们,我除了佩服还是佩服,因为我曾经也年轻过、疯狂过、无忧无虑过。但我不会效仿,现在我时刻牢记更重要的永远是家庭和工作,跑步永远只是一个爱好,用心去感受它即可,把它当做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那么重要的一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