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友会的测试体系中,要达到BOSS级,即精英三级,需要在五项测试上达到如下目标:
800米2分30秒;1500米5分00秒;3000米9分50秒;5000米16分50秒;10000米35分00秒。
在这五项目标成绩中,显然800米和1500米达标最简单,因为老友会是以中长跑及马拉松为主的跑步俱乐部,所以对800/1500这两个中跑项目不做太高的要求,当然有能力跑快更好。在精英四个等级(BUG、BT、BOSS、GHOST)中,800米和1500米都是只要达到最低的BUG级即可,精英等级主要区别在于3000米、5000米、10000米三个项目。而早在去年,我就已经达到了BT级的要求,即三项国家三级:3000米10分05秒,5000米17分40秒,10000米37分整。所以今年希望达到更高的要求,实现BOSS级的目标。
800米和1500米的测试已在炎炎夏日中结束,我分别跑出了2分22秒58和4分39秒79,均没能刷新2013年保持的个人最好成绩,但也相差无几,尤其是1500米,仅仅相差0.1秒,可忽略不计。根据3000米等于1500米成绩2.1倍的公式估计,我的3000米成绩应该在9分47-48秒,而根据以往经验,3000米又等于1500米的2倍多30秒,即使这样算也是9分49秒,反正无论根据公式还是经验,我3000米似乎都是以擦边球形式赶上BOSS级的末班车,这也意味着我必须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突破9分50秒。就像刚刚结束的北京田径世锦赛上,杨健和刘翔解说的一样,田径比赛就是实力的比拼加上那么一点点运气。没错,我想达到这一目标,在实力不足以有把握拿下的情况下,运气成分就加大了。当然,这也是随便开开玩笑罢了,赛前的调整和比赛过程中对速度的掌控能力将决定成败。
我对自己的控速能力还算比较放心,这是对自身实力充分认知的结果。其实在操场上跑步,想实现匀速并不难,因为每100米都可以看时间,只要制定一个符合自身水平的目标,加之看手表比赛即可。比如3000米目标是9分50秒,那么每圈就是1分18.67秒,或者算得简单点,干脆就按每圈1分18或者1分19去跑,虽说1分18和1分19看上去只差一秒,跑起来感觉上可不是一回事哦!在超过乳酸门槛的配速下奔跑,真的配速快个一两秒都会感觉不同,而圈速快1秒就是2.5秒配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对于速度型选手,可以选择1分19圈速,最后几百米靠冲刺决胜,耐力型选手可选择1分18圈速,前程守住9分45秒的目标,后程靠毅力维持,只要累积掉速不超过5秒,也能实现目标。对于中长跑或马拉松比赛时,究竟是前快后慢还是前慢后快更容易出成绩,这个问题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有人说前慢后快是最合理的,我信;还有人说前快后慢才能把自己榨得最干,我也觉得有道理。为了验证这个问题,去年上海马拉松和今年厦门马拉松我分别用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赛,结果厦马成绩比上马慢3秒,几乎没啥差别,考虑厦马赛道难度更大,稍慢点也很正常,所以我还是没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唯一得出的结论是:前慢后快比前快后慢要轻松一点。
还是回到3000米测试中来,上周其实已经测过一次3000米,那次比较折腾,由于卢湾体育场办活动封场,只能临时转战东华,不适应这个新场地,最终跑了9分53秒51。每公里分段计时为:3分16、3分18、3分19。而这次,我希望在第一圈上开始做文章,将传统的稍慢于目标配速的战术改成稍快于目标配速,明知此路不通,必须主动求变,才有机会获胜。于是这次第一圈,我跑了1分17秒,比预定的1分18秒还快1秒,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兴奋起来,我不是速度型选手,反正后程不指望能冲刺,还不如前面就适应快节奏,没准状态好还能咬住。第一公里3分15秒结束,刚好是1分18的圈速,相当合理。
此时我赛前担心的问题来了,前方野人和卢明的厮杀很激烈,他们的水平高我一个档次,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后面也没有人能跟上,导致本次测试我没有竞争对手,似乎变成了自测。而我希望的是在我最容易掉速的第五、第六圈有个人能以1分18秒的圈速带我一下,可惜没有。1500米用时4分52-53秒,仍然在掌握中。再往后,问题开始出现,不仅心肺压力增大,腿部力量不足的弊端也逐渐成为抑制我加速的最大阻力。第五圈跑了1分19秒,第六圈更是掉到了1分20,2600米看表用时8分32秒多,最后一圈我必须冲到1分17秒内才行。此时力量不足、爆发力不足的弱点再度显现,不能够像野人、王玉林,甚至盗匪那样最后一圈有着至少3-5秒的加速也直接埋葬了我的目标。尽管最后100米,800米高手李大仙带我冲刺,还是无济于事,最终只能以9分51秒33遗憾收官,好在刷新了PB,这也是唯一的安慰。
总结下来,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腿部力量上,后程一旦没人带跑,不经意间就会掉速,而一旦掉速,力量不足会导致无法重新起速,最后一圈冲刺基本上也只是重新回到预定配速而已,想跑出1分12甚至1分10秒,门都没有!由此看来,我必须要在本赛季马拉松比赛结束后,系统地练习力量,提高中短距离成绩。由于我的400米、800米太慢,也导致我即使跑得比别人多,进步也比别人慢。而像大鹏这样400米具备55秒水平的人,中长距离稍微练练,成绩蹭蹭蹭就上去了。不能羡慕嫉妒恨,只能怪自己训练没有抓住核心要点。
马修说得没错,每次慢跑后增加5次100米冲刺,能唤醒沉睡的白肌,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是时候开发自己最薄弱的一环了,不为别的,只为自2012年后,成绩的又一次飞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