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长跑、马拉松各项之间成绩关系

(2015-01-19 15:12:44)
标签:

跑步训练

分类: 跑步经验

经过5年多的跑步,本人大致总结了从800米到马拉松各项成绩之间的关系,未必准确,但还是想拿出来分享一下,希望能给出宝贵的意见。

通过思考不难得出,任意两个中长跑项目AB(不妨令A>BAB表示中长跑的距离)理论成绩之间存在A项目成绩=B项目成绩×nn>1)的关系,有时为了方便计算,我们近似地使用另一个公式进行计算,A项目成绩=B项目成绩×A/B+N

下面对该公式举例:

A=马拉松,B=半程马拉松,用第一个公式计算,取n=2.1,那么A成绩=B成绩×2.1。比如一个半程马拉松成绩为80分的人,那么他的马拉松成绩=80×2.1=168=2小时48分。但往往这样计算会不方便,比如一个不规则的数字,就很难心算出另一个项目对应的成绩。那么就要用到第二个公式,取N=8,那么A成绩=B成绩×2+8=2小时48分。

然而以上的距离Nn都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实际上却是一个数值范围。就大多数马拉松运动员而言。n=2.05-2.20之间,N=4-15之间(单位:分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数值上差异呢?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跑量、跑龄、训练侧重点、肌肉组成类型等。为了简明扼要,我们这里只谈论一般情况,即以马拉松为主的运动员各项理论成绩所符合的关系。

1800米和1500

其实2年前我就在另一篇文章《中长跑各项训练及成绩分析》中提到过,1500=800米×2。其实大多数人的1500米都要比800米的2倍多几秒,当然也有少数耐力型选手1500米比8002倍少几秒的。总的来说,符合n=2的公式。

21500米和3000

这个问题有多人研究过,我曾看过有理论说3000=1500米×2.1-2.2,此时的n=2.1-2.2之间。对于以马拉松为主的选手来说,n一定趋近于2.1,对于以5000米以下的选手或速度训练较多的选手来说,n趋近于2.2。如果n不在这个范围内,说实话,估计有一项没尽力。我比较赞同的,n=2.12

33000米和5000

3000米和5000米是比较难控制的,这两个项目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人较少,为了给出一比较接近又好记的n值,我取n=根号31.732)。

45000米和10000

2项是场地中长跑赛中的重中之重,由于比赛中要考虑到名次等方面,所以很多运动员这两项跑出的成绩不成正比,比如10000米的速度比5000米还快等。然而如果全力去跑,以成绩为目的,那么多数运动员符合10000=5000米×2.08的规律。说得形象点,就是10000米成绩=5000米速度跑26圈的用时。当然,乳酸门槛训练较多的人n<2.08,速度训练多的人n甚至会2.1以上。

510000米和马拉松

此时的n有一个固有名词:马拉松系数,或耐力系数。一般情况下,我们取n=4.5-4.8,平均在4.65左右。有些业余选手跑量不足,赛前每月跑不到300km,或者是马拉松初跑者,他会发现n甚至大于5,这也是很正常的,由于马拉松距离较长,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旦遇到意外(崩溃、受伤、抽筋),跑出什么样成绩都是有可能的,相对于容易稳定发挥的万米,n自然会变得非常大。而上述的n=4.5-4.8,是针对于正常完赛的选手来说的。一般来说,每周一次30+LSD训练的选手,n4.7-4.8之间较多;每周两次长距训练,月跑量400+的选手,多在4.6-4.7之间;如果继续增加乳酸门槛跑和长距离节奏跑,那么n可以达到4.5-4.6;如果n<4.5,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万米是否没有尽全力,或者马拉松比赛超水平发挥。

 

下面拿几名运动员举例:

1、  李少壮

这位选手想必很多人认识,他曾经在全国大运会上跑出50001435,100003022秒的成绩,通过简单计算可以发现,他的10000=5000米×2.08。而他马拉松最好成绩为2小时24分多,通过计算发现他的耐力系数在4.75左右。而少壮以半马以下的中长跑训练为主,对于马拉松跑得并不多,也并不是最重视,所以他的耐力系数较高是很正常的。

 

2、  周其祥

周大师是业余训练出身,现在上海体育学院训练。我们看一下他2013年下半年的各项成绩:

800222,1500443秒,3000950秒,50001701秒,10000340秒,马拉松2小时4258秒。从800-10000米,可以看出他明显是距离越长越擅长。但5000米慢于10000米是比较让人费解的,唯一的解释是5000米测试时天气很热,而1个多月后的万米测试十分凉爽,心肺压力更小。那么马拉松系数为何只有4.79呢?是因为他上海马拉松前面跑得太兴奋,跑快了,35km后崩溃,崩溃后的成绩是不能做参考的。而14年,他在经历了4个月的长距离跑山训练后,各项成绩有明显提高。1500430秒,3000932秒,50001642秒,马拉松2小时3323秒,此时由于有氧基础非常强大,加上上马天气凉爽,包括后程与佟强的较劲,所以容易超水平发挥,使n<4.5.

 

3、  最后拿我本人举例

2014年下半年各项测试成绩:80022784,150044278,300095578,5000172585,10000353887,马拉松2小时4433

1)  显然800米和1500米关系不正常,因为1500米的速度已和800米相差无几,是因为800米穿的是慢跑鞋跑的,无法提速,而1500米用的是比赛鞋。(鞋子对速度有影响,比赛时谨慎选择)

2)  3000=1500米×2.107,符合马拉松运动员的n值。

3)  5000=3000米×1.755,显然大于根号3,(本次因天气炎热最后一圈身体不适慢跑放弃,实际成绩1710-1715

4)  10000=5000米×2.045,还是因为5000米比正常水平慢了10-15秒导致的。

5)  耐力系数=4.61,我的跑量不大,赛前三个月1150km左右,但有较多的LSD、长距离配速跑和乳酸跑,所以耐力系数仍能达到4.6左右。而2012年上马前跑量更大,反而耐力系数为4.69,是因为缺少长距离节奏跑和乳酸跑训练,多数为LSD。所以节奏跑训练一定比LSD效果更好。

 

最后透露一个小妙招,如何估算出自己在现有速度能力情况下,通过系统长距离训练,马拉松可以达到的理论成绩。

去田径场测一个900米(一定要尽全力),900米用的分钟数就是马拉松的小时数,900米后面的秒数就是马拉松的分钟数。比如900米全力跑用AB秒,那么马拉松理论用时可以达到A小时B分。(注:此方法只针对于以马拉松为主的运动员,对于以中跑训练为主的选手不适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