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降之財:「貧與富」的反應對比

(2013-04-10 11:45:47)
标签:

收入級別

天降之財

相對收入

财经

貧富

西方諺語說:我吃什麼,便是甚麼。其實我相信什,也會是甚麼——因很多人往往「我信故我為」

身居何方,可能如何處理天降之財——例如彩票獎金或突然承的財產。在大中華區(中、香港、台)的人,於亞洲人中選擇保留平均最低的金比例(33?35%),而京的市民則保留平均58%,為亞洲最高。 無論哪一個百分比,是最普遍的選擇,至少在我去年曾調查過的個亞洲城市 (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悉尼,首京,新加坡,新德里,和孟買), 情況如此

主觀收入級別影響突富管理

除了對金的偏,亞洲人對自身相對收入的主觀評估,也大大影響自己對「突富」的管理。這比個人的實際相對收入,更有決定性。

 甚麼是相收入?它是在同一城市相於其他家庭的收入排級。在我的調查中,我城市的家庭,按收入分組,每組代表該市10%的住戶。第一組為最底收入住戶,第十組為最高收入。每個組別的收入界線,根據官方或調查機構的數據釐定。然後在每市,我首先詢500個受訪人的家庭收入,再請他們猜們屬於哪一收入組別。

 結果是,有86%的洲人皆猜了。即使我把相近的選擇算為正確(意即第三組卻以為自己是第四或第二組),69%的受者仍然未能正確識別自己的排級。這個錯誤發生在所有收入群,不論貧富。

 這種自評收入級別的錯誤,如何響亞洲人的思為與行?在所有接收調查的十城市中,除了孟,都出現一個趨勢:自視收入級別越高,分配到金的天降之財比例便越低。但依據實際收入組別分析,卻沒有任何明顯趨勢浮現。在北京,上海和新德里尤。例如在北京,自評為第一組的人,平均選擇59%的突富留為現金。這現金比例隨著自評級別的上升而降低,到第十組選擇留下17%作現金。

 「新貴」城市「貧富」傾向較迴異

在首,雖然趨勢相同,但第一和第十組的現金分配,別為51%和43%, 異明顯較小。在東京和悉尼,情況也近似,看,在經濟較成熟的洲城市,自視富有和自視貧窮的人,在理財思考和行為上,雖有出入,但不算懸殊。而在「新貴」城市,自評富有和自評貧窮的人,選擇傾向卻大為迴異。

 麼「新貴」城市會現這種理財思考和行為的懸殊情況?難道在北京、上海和新德里的人,越自信收入頂尖,便越自信們的金融知識和理財能力,故此保留較少現金,而作更多投資?抑或是越自視富有,便越得他有更多的投資選擇?而這些自信和感覺準確嗎?

 在調查中,77%的北京人和85%上海人,都錯誤估計了的收入排級,他們是否也可能錯誤自己的金融知和可供的選擇呢?最後,這些自視貧窮和自視富有的人,他們的懸殊思維,又多少能接反映北京,上海和新德里三個城市的真實貧富差距?

 「首富」思維可能獨樹一幟

另一個顯著的結果,是在一些洲城市,自評為收入最高的人,思維和選擇傾向可以是獨樹一幟。例如在香港及台北,自評收入排在第十級的人,分別分配35%和43%的突富為金。些數字偏高,趨勢,難道那些在香港和台北的人,如果自視為“最富”,便對投資回報感到悲,望而則退?又或許因為們自視甚高,覺得生活無憂,所以發了「丁點」橫財,也不管理,寧可多留現金,花費一番?如果這些自視為收入最高的人確實生活條件良好,可以漫不經心,又是否代表該兩市有一小撮精英,財政狀況鶴立雞群?

 香港和台北這種自評最富的冷淡或保守姿態,跟新加坡,首和悉尼的進取形成強列對比。在這三城市,自信為收入最高20%的人,相對於該三市其餘的受訪者,明顯更踴躍把突富投資在個別股票和券,往往比基金或保險產品帶有更高風險 。似乎在這些地方,市民要自信收入良好,又有餘錢,才敢於冒。在某程度上,這表明些城市的普通市民都滿足他的生活件,不想承擔風險——除非他可以有後

 相比之下,在上海和孟買,只有那些自評為收入第一級的人,會大量的意外之財於個別股票券。可能因為自評為最低收入的人,不太了解其他投資選擇。又或們覺得擺脫貧困的可取途徑,是在投資中冒,而不是守富或辛勞工作?

 我信故我為

無論這問題得出甚麼答案,我如何衡量自己,將影響的傾向和行。 我相信甚麼,便往往是甚麼,這對我們有利有不利。而選擇相信甚麼,最終是我們自己的決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