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物雕塑诗魔白居易

标签:
城市铜雕公园雕塑户外雕塑景观雕像人物雕像 |
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著名诗人,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又曾官太子少傅,后人因称他白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和元稹友谊甚笃,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葬于洛阳龙门东山。谥号"文"。德宗贞元十六年(799年)考中进士。十八年应吏部拔萃科考试,入甲等,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二年(807年)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五月拜左拾遣。为了反对宦官吐突承璀做掌握兵权的“招讨宣慰使”,甚至当面指责唐宪宗的错误,引起皇帝的愤怒,幸有李绛救助,才免于罪处。元和八年改任左善赞大夫。至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后追诏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于元和十三年冬离开江州,前往四川任忠州刺史(今忠县)。元和十四年冬,穆宗即位,召回长安,拜司门员外郎,第二年,改任主客郎中,加封朝散大夫。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武宗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晚年退居洛阳香山,自号香山居士,以诗酒咏佛为事。大中元年(846年)卒,终年七十五岁,赠尚书右仆射。
大型铜雕,古人物雕像,雕塑定制厂家
名人铜雕,景观雕像,城市雕塑
历史人物石雕,博物馆雕像,纪念性雕塑
白居易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散文和诗歌,仅诗就有3600多首。其诗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诗歌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有诗歌集《白氏长庆集》传世。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感伤诗(如《长恨歌》《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班门铜雕,铸铜雕像,文化艺术雕塑
名人铜雕,人物雕像定制,历史文化雕塑
人物石雕,雕刻工艺,园林雕塑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抽象人物铜雕,骑马人雕像,士兵雕塑
大型铜雕,古代士兵雕像,历史文化雕塑
历史人物铜雕,读书雕像,公园雕塑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景观铜雕,古文人雕像,景观雕塑
刘关张石雕,大型景观雕像,广场雕塑
动物铜雕,牵马雕像,户外雕塑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晚年的白居易大多在洛阳的履道里第度过,与刘禹锡唱和,时常游历于龙门一带。作《池上篇》、《醉吟先生传》自况。845年,白居易74岁,尚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与会者有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与白居易;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白居易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为僧如满之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