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峰分享:三种肝病合集,让我们一起“小心肝”
(2022-03-24 14:47:45)
标签:
肝病健康王云峰养生中医 |
分类: 养生 |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最新数据,肝癌已经位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四位,而且,肝癌在癌症死亡率中位居第二位,由乙肝引发的肝癌的比例高达92.05%。
一、乙肝的危害
1、可能发展成肝硬化或者肝癌
在乙肝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重视疾病的控制,发展成肝硬化或者原发性肝癌的可能性增加。危及患者的生命。
2、传染性问题
乙肝携带者具备一定的传染性,因为每个患者病情轻重情况不同,传染强度有高有低,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做好预防传染的工作。
二、正确认识乙肝病毒,做好以下两点预防
1、切断传播路径
日常生活中,乙肝病毒会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传播:
出生(在感染期间从受感染的母亲传播到婴儿)
与被感染的伴侣发生性关系
共用针头,注射器或药物准备设备
与感染者共享牙刷,剃须刀或医疗设备(例如血糖仪)之类的物品
直接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或创口
通过针刺或其他锋利的工具暴露在感染者的血液中
2、接种疫苗
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种乙肝疫苗。
如果你没接种过乙肝疫苗,或未全程接种,或接种史不详,或乙肝抗体不足就可以去接种。
主动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接种过乙肝疫苗3年后,每年要检查乙肝两对半定量,确定抗体数量,视情况补种。
乙肝携带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肝功能和乙肝两对半定量,及时掌握自身病情变化。育龄期女性要重视乙肝病毒的筛查。
你了解“丙肝”吗?与乙肝的“家喻户晓”相比,丙肝显得“逊色”很多。但近年来丙肝发病率的持续上升已引起社会关注,丙型肝炎是第2大病毒性肝炎,我国已有丙肝患者近4000万,而且还在呈逐年上升态势。
丙肝的危害
丙肝如果因为没有临床症状而大意,则有可能转换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使用,乙肝感染率将会逐年下降,而丙肝将可能成为继乙肝之后,又一个导致肝硬化、肝癌的祸首。
丙肝发病发生肝硬化、肝癌仅仅是十来年的时间,而被大家熟知的乙肝一般会潜伏二十几年。
丙肝的预防
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也可以有效预防丙肝,主要包括:拒绝毒品,不共用注射器,固定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及时包扎破损伤口等等。
对于丙肝病毒携带者,要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同时最好每半年到医院做一次肝脏彩超、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
丙肝高危人群
1、有输血或输血制品史者,特别是1992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反复血液透析者;
3、吸毒者中共用非一次性注射器者;
4、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5、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6、感染丙肝母亲所生的孩子;
7、不洁性行为者;
8、与丙肝感染者共用剃刀、牙刷者;
9、未经严格消毒而镶牙、补牙、纹身、纹眉、穿耳洞者。
丙肝的检查
常用的检测项目有2个,一个是丙型肝炎抗体(抗HCV),对丙肝进行初筛;一个是丙肝病毒定量(HCV-RNA),用于确诊丙肝和评估药物疗效。
急性丙肝病毒感染暴露2周内,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CV-RNA,大约8-12周可检测到抗HCV阳性结果。
丙肝可治愈
丙肝虽然无法用疫苗预防,但却是可以治愈的,因此丙肝患者切记不要拖延,尽早治疗!
脂肪肝是我国目前第一大肝脏疾病,与病毒性肝炎不同,脂肪肝不是由于病毒引起的,没有传染性,但是脂肪肝危害并不输给病毒性肝炎!我国脂肪肝人群超过1.25亿,发病率不论儿童还是成人都非常高!
脂肪肝的危害
肝脏脂肪堆积增多或时间持续,会进一步造成肝细胞的破坏,出现肝功能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的异常,这时候就由单纯性脂肪肝转变为脂肪性肝炎,如果再进一步发展,持续的肝损伤就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不良后果。
发现脂肪肝该怎么办?
考虑到不同病因所致脂肪肝的处理原则存在差异,建议首次发现脂肪肝的患者到专科医院或专科门诊进行规范诊疗。在明确脂肪肝的诊断、进行病因和疾病所处阶段的分析后,医生会帮患者制定系统的治疗处方。
不仅是吃得多才会脂肪肝
我们都知道吃得多吃得太好了、喝太多酒会得脂肪肝。但其实吃得偏、吃得少也能得脂肪肝。太瘦的人、太胖的人都需要当性脂肪肝!
脂肪肝的发生主要是与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长期大量的高脂饮食的摄入、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饮酒、药物的摄入,这些都会加重脂肪肝的风险。
所以,生活中您一定要注意定期体检,如发现有脂肪肝,一定要咨询专业的医师,找出病因,因病施治。平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营养,更不要盲目减肥或追求快速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