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的五种能力》读书心得——修炼允许的能力

(2020-08-17 16:32:12)

   这本书之好,好在它特别接地气!书中没有高深的心理理论,有的是作者自己的真实故事及作者所见所闻的身边人的故事。作者向我们所展现的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典型生活场景,典型互动模式和典型问题言行。经由作者的描述,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清楚地看到生活中的我们自己,看到我们人际互动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这种“看到”,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天呐,那不就是我吗,那不就是我们吗?之后作者客观而理性的分析,又帮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本能情绪和理性情绪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懂得了我们每一个言行背后真实的内心渴望和需求。阅读这本浅显易懂的小书,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我们自以为是地认为我们非常会表达,其实我们总是用错误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最终只能导致一个背离初心的令人失望的结果。我们管不好自己的情绪,不会述情,更不会共情,我们心中有太多的“应该”和“必须”,有太多的“对”与“错”。我们总想改变别人,极少想到用自己的改变去影响他人。我们的确非常缺乏爱别人和爱自己的能力。

    为了能系统更全面地掌握本书的主要内容,我用心画了一张思维导图。作者提出的五种爱的能力是:情绪管理、述情、共情、允许和影响。在这五个方面中,虽然情绪管理特别重要,学会述情和共情也非常必要,改变对方的最好办法是影响。但是这四者的最大前提是——允许。

  书中写道:允许,就是包容,接纳。允许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心境,需要我们用一辈子来进行修炼,且永无止境。允许不但是解决爱情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你和这个社会、以及这个世界之间关系的一条通路。修炼自己允许的能力,可以让自己更有力量,更强大。

   一、要修炼允许的能力,首先要能放下对与错,不做评判,用心感受对方。

   遇到事情,我们会起情绪,发脾气,就是我们内心有很多“应该”和“必须”的执念,很多“对”与“错”的标准。虽然“应该”和“必须”是为了帮助规范行为,养成秩序,“对错”是为了让我们在爱自己时也不要伤害他人,要爱他人。但是,如果我们在与人相处中,心中只有这些冷冰冰的规范,没有对人的心灵的关照,就会处处碰壁,时时起矛盾,让我们陷于人际互动的困境中,痛苦不堪。相反,如果我们能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在起心动念的时候,放下这些执念和标准,我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停留在评判别人,苛责别人上,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的处境,状态和情绪,给予别人更多的理解、支持、包容和接纳,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爱意,彼此关系会更加和谐和密切。(举例:工作一天,回家见爱人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袜子丢得东一只,西一只,也不做饭。自己看到这样的情形,放在以前,准是皱眉,厌弃,指责,抱怨,生闷气,不理不睬。现在,不会了。家是讲情讲爱的地方。先关心对方身体累不累,心情好不好,然后再提议一起做饭或者出去吃饭。不但不会起矛盾,还会让爱人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理解,家庭氛围和谐温暖有爱。)

   二、要修炼允许的能力,还要学会管理因假设而起的情绪,不要在心里编故事气自己,不要和“假想敌”作战。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习惯于庸人自扰。原因是我们习惯以己之心猜度他人,预想出很多我们自己信以为真的状况,我们为这些没有得到证实的状况而郁闷,而愤恨,在不良的情绪中无以自拔。这不仅消耗我们的内心能量,还会破坏我们与他人的关系。遇到他人爽约的事情,别人拒绝的事情,我们多往好处想,多一种应急的预设,我想我们就能少起或者不起情绪,也就不会与自己的心中的“假想敌”不停作战了。(举例:与人相约,如果对方迟到或者未到,不要胡思乱想,要主动联系,要关心他人,及时给予对方谅解,甚至帮助。)

  三、要修炼允许的能力,还要在坚持自我成长的同时,正视差异的存在,给对方成长的机会、时间和空间。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成长速度也有快慢。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不要怪对方做不到,不要嫌弃对方不明白,你能做到的,不要要求别人也做到。要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方式成长,允许对方跟不上你成长的节奏,允许对方有个漫长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是,你要坚持做好你自己,成长你自己,慢慢地,通过影响的方式让对方成长。你要做那让人们自然而然脱去冬衣的南风。你的坚持,终将美好,你的力量和强大,终将会影响周围的人,因为你是别人成长的环境。你要做的,就是不要急,坚持做好自己,给予别人积极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通过刻意学习和练习,学会与对方共情,我想: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我们的两性关系甚至所有关系都会和谐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