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3-03-30 16:49:0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

2-11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比较熟练的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乘除法计算

3、情感态度目标:提高用口诀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的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乘除法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

教具、学具

多媒体设备  课件

课时数

1

板书设计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45÷9=5(个)     45÷5=9(枝)

                 口诀:五九四十五

设计意图

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景

1、同学们,最近花店又进了一些鲜花。(出示课件)看,鲜花漂亮吗?同桌同学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枝?

2、同桌一起数一数鲜花的枝数。

3、“要把这些鲜花插在花瓶里,让我们帮她算一算、插一插,好吗?”

二、探究学习

(一)出示例题中两个问题:

1、在每个花瓶里插9枝花,需要几个花瓶?

2、要把这些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应在每个花瓶里插几枝花?

(二)学生先独立审题、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创设花店的情景,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

 

 

 

 

 

反思: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冀教版第四册第二单元表内乘法和除法(二)的内容,是乘法口诀教学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8的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本节课是让学生经历用九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能比较熟练地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乘除法计算,提高用口诀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做了大量的习题,学生能较熟练地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应的乘除法计算,正确率也较高,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例题中出现了两道小例题,重点让学生结合除法的两种含义进行理解,一种是包含除,一种是平均分,既复习旧有知识,又联系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例题是由花店图引出,在刚开始教学中,出示花店图,让学生观察数学信息,教师直接问学生10+10+10+10+5是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意义,不如直接问孩子们图中一共有多少枝鲜花。在出示花店图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最近花店又进了一些花,鲜花漂亮吗?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枝?要把这些鲜花插在花瓶里,让我们帮他算一算,怎么插?”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教师创设情境比直接让孩子观察图,孩子更容易接受,容易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参与进来,愿意去学。

二、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对于包含除和平均分,都已经是上学期的内容,教师总觉得学生们都应该会了,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在授课时没有再强调这两种除法的含义,而是一带而过,这就让那些对于这些知识掌握的并不好的学生,在这里还是没有学会、学懂。教师应该在花时间去讲解以下,也可以让学生拿实物去摆一摆、分一分,更加清楚的理解,不要让学生再带着疑问往下走。

二、提供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时间,培养探究能力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富于思考的,学生应当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教师在出示图片后,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而是急于让孩子说出答案,这样会造成孩子在没有明白题意的情况下说出错误的答案,有些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就会坐享其成等待别人的答案懒得动脑。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堂课下来,感觉学生的习惯养成还有待提高,有的学生听讲不认真,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会倾听等等,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那些特别的孩子,用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语来告诉他们怎么做。教师应该在布置任务之前,先提出要求告诉孩子们怎么做,然后等学生们都投入进去后再去做,这样每一个孩子就会把你布置的任务完成好。

四、选择有针对性的练习

    本堂课虽然让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是课件上出示的练习题与课本上的习题具有重复性,只是让孩子们巩固了9的乘法口诀,并且与本节课包含除和平均分联系的不是很紧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悟知识的实质。

    在以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一定会多思考,多研究,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走向有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