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2960981287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不到山心不当游·杖锡记
(2019-06-12 09:12:32)
标签:
旅游
杂谈
分类:
户外记行
海曙章水镇杖锡乡,平均海拔七八百米,最高海拔900多米,地处鄞州最西边,西与余姚接壤,南与奉化接壤,人称鄞州的“西藏”。有谚语云“杖锡没六月,捂拢就落雪。”此谚语在此诗和明沈明臣《杖锡山》诗中得到了印证:“凉天九月已飞雪”、“境于人境绝,六月陡增寒”。其次,写到杖锡之地虽为鄞之边地,但历来为兵家所争之地,诗中“兵前僧识旧碑文”及《四明山中》的“居人只道山深好,三百年前是战场”即为明证。
杖锡名称来由于一座寺院—“杖锡寺”。是四明山地标性建筑,历史悠久。据明代《杖锡寺碑》记载,该寺建于唐代龙纪元年(889),十七年后,吴越王钱镠给它赐额题名,杖锡寺因此稍有名气。至北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被誉为“德隆名重”的修己和尚,从太白山那边来任住持,并且被后来的僧众奉为该寺第一代祖师。十三年后,宋仁宗又给寺院添上“延胜”两字,使杖锡寺名声鹊起,成为浙西大寺,东南名刹。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始名“
杖
锡寺”。明末清
初,
黄宗羲曾率“世忠营”500人驻扎于此,参加抗清,后黄宗羲外出时部下因兵饷不足而扰民,寺遂被民毁。
经清
康熙,嘉庆
年间多次复建
,规模
宏大
。徐兆昺于嘉庆丙子(1816年)四月“游其地,见殿左新建客堂、祖堂、禅堂、斋堂二十余楹,窗户洞达,器物俱极华美……佛阁在左,而寮房、厨灶俱在右,另辟一门,题曰‘尘飞不到’,板联题曰‘指挥如意天花落,坐卧闲房春草深。
清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二“伽蓝”列为第一寺。 在他的《四明山志》中曾多次记载摩崖石刻,尤其是杖锡寺附近的摩崖石刻。一共有九块之多,它们大都分布在屏风岩、门前山、下溪岩和百步阶村门前山等处,门前山是座布满竹林的山峦,竹子连接成片,远望处秀叶拥翠,风起时簌簌作声;山顶是一组巨岩,分别镌刻有“再来石”、“中峰”、“诃佛”字样;下溪岩溪涧有“醉泉”、“浴心”、“三峡”、“潺湲洞”四组石刻文字。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杖锡寺右旁的巨石摩崖“四明山心”。“四明山心”表示这里是四明山的中心地带。巨石呈直立长方形,高4.5米,宽1.95米,厚3.2米,正面镌刻有“四明山心”四个汉隶大字。
杖锡寺几经兴废,到上世纪50年代初,仅存山门、大雄宝殿和斋房三进房子,最后毁于“文革”期间。杖锡寺旧址在今杖锡村之鹿窠自然村。如今杖锡禅寺移地重建,在屏风岩不远处,规模大不如前。
杖锡乡樱花非常有名,每当开花季节有大批户外爱好者前来探访,平时游客稀少。在鹿窠村游走,未见有百年以上民房,多大建于六、七十年代,或近几年翻修的。
但有一幢房子还依然标有“鄞县杖锡
乡
电管站”字样,鄞县撤县改区,早在2001年的时候了,如今杖锡也划给海曙区了,见了鄞县的名称,忧如隔世之感。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雨中漫步风车公路
后一篇:
四明山的由来·大俞四窗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