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朗诵和讲述技巧(随记)
(2013-12-01 20:16: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漫步芸端 |
朗诵艺术的含义
朗诵:朗——声音清晰而响亮
朗读的作用
一、朗读有利于深入体味文字作品:
三、朗读有利于发挥语言的感染力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但感染性是艺术的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志。”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就说过,听了郭沫若的发言以后,认识到只有用音乐才能形容汉语的优美。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希望。
五、朗读是达到语言规范化的途径
深入理解 把握作品
把握作品结构、抓住作品立意、确定作品基调
真切感受 引发共鸣
对朗诵者来说,感受意味着对作品要“感知于外,受之于心”。感知于外,不只是感觉到文字的存在,而是透过文字语言感觉到它的逻辑关系和所描述的情景事物;受之于心,便是指感觉到的这一切在朗诵者内心引发的反应。
1、
2、
3、
朗诵技巧
古代读书很重视句读、断句,因为那时古书的文字是不标标点符号的,要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先明其义,然后对文字加以区分组合。现在我们朗读一篇文字作品,虽然有标点符号可以帮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但要使文字作品形之于声、及于听众,仍需要对文字作品进行区分组合。这种区分组合,就是运用有声语言表达中停连的技巧,把作品的内容、情感更好地展现出。
1、抓住作品的重点
2、抓住语句的重点
3、重音的确定和表达
抑扬起伏 语无定势
语气以句子为单位,它存在于一个个句子中。
一、语气的感情色彩
三、语气的声音形式
四、语势
语势是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这中间,包括气息、声音、口腔状态三大部分。
语势五种基本类型:
句尾落点不宜相同:每句结束的落点最好不在同一高度,停时声音的轻重缓急也不宜相同。
轻重缓急
有声语言的节奏并非只是语流速度的变化,还有语言力度和亮度的变化;语言节奏是以相似的基本语气色彩、相似的语势转换形式表现出声音形式规律性的运动,形成语篇或语段整体的鲜明的主导节奏,被人感知和接受。
节奏是有声语言那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往复。把握节奏,首先要引发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把握节奏,重要的是把握有声语言的变化。要着眼于“回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