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集体备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分类: 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学校:泰顺县三魁镇中心小学
项目名称 |
专业知识与技能 |
项目负责人 |
陈桂程 |
|
活动时间 |
2015年4月11日 |
活动地点 |
学校多功能厅 |
|
活动主题 |
议论文的教学 |
主讲(主持)人 |
邱爱琴 |
|
参加对象 及参与率 |
六年级段语文老师 |
申请学时 |
2学时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对六年级下册议论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进行教材分析,确定目标、重难点、关键。 2.重点讨论:学生的学习起点;如何准确定位目标;简要谈谈自己的总体设想。 3.陈桂程老师在六(3)班试教。 4.由陈桂程老师于2015年4月10日在六年级二班执教第一课时。 5.实习生张陈燕老师上《我最好的老师》。 6.2015年4月16日中午进行议课。 |
|||
签到栏 |
(可附页)
邱爱琴 |
|||
过程确认 |
职能部门负责人签字: |
http://s3/bmiddle/003ejblRgy6RDVvJ2QG72&69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执教者:陈桂程
上课时间:2015年4月10日上午第三节
学习目标:
2、采用朗读、默读、对比读等形式自主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感受议论文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3、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方法,结合文中三个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寻求科学真理需要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采用朗读、默读等形式自主与文本进行多角度对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议论文的特点,感受议论文表达的准确性、严密性。
2、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方法,结合文中三个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领悟寻求科学真理需要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1、课件;2、练习纸、事例的记叙文。3、课前写好课题。
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课前看图片)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图片,看到这张图片会让你想到什么故事?引导关注现象。
图片一:苹果落地的图片
出示:苹果落地——万有引力
图片二:开水沸腾的图片
(开水沸腾)——(
师:你很有才,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由此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图片三:狗的牙齿
师:科学家看到狗的牙齿,可能会发明什么呢?猜猜看。
美国科学家霍埃看到狗的牙齿,由此产生联想,最后发明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拉链。
图四:下面请关注一组数据。
(图片:火车铁轨的宽度)1435毫米,
(图片:动车轨道的宽度)仍然是1435毫米,
(图片:航天飞机两侧燃料箱距离)还是1435毫米。
二、初读课文,概括事例,了解内容结构
(1)概括三个事例
1、师:打开语文书第110页,请你好好地读读语文书,看看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
2、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几个事例?(三个)
请你拿出练习纸,找到相应的段落,默读、填到表格里。
3、投影交流概括三个事例:(理解司空见惯。)
(2)学习第二自然段,理解句子:最后把“?”拉直,变成“!”。
1、师:这里的问号指的是什么呀?那联系上文,你看看这个问号所对应的文字,应该是哪一部分?(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师:那联系刚才的三个事例,谈问题。
3、小结:孩子们,科学家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中看出了问题。你看,从这些细微的、细小的事情当中,能够看出问题,并且不断地去探索,这样的人,就说他是——见微知著。
(3)对比阅读,了解构篇方式
1、师:你看,这三个事例,好像都是在第二自然段的统领下展开叙述的。我们可以说这第二自然段是三个事例的——总起。
第一句就对上面的三个事例进行了总结,咦,我的课件出问题了,谁来帮帮我。学生填。一定要这样排序吗?
或者说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作者发表自己的一个——观点。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板书:提出观点)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我们说他例证观点,(板书:例证观点)最后第七第八自然段的时候,作者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整理总结。(板书:总结观点)像这样,为了让更多人相信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我们叫他议论文。(板书:议论文)
而议论文,这样的篇章结构,也是议论文中比较常见的构篇方式,这就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原来以前学了很多的记叙文,里面所蕴含的道理,老师经常会叫我们通过朗读,慢慢地去——品味、思考。
三、对比阅读,感悟议论文的语言严谨、简练
1、过渡:议论文在篇章结构上跟我们平常学的记叙文有很大的不同,那他在语言上跟我们平常学的记叙文又有什么不同呢?
2、阅读事例,发现语言表达的不同。
第一个事例是议论文事例,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个事例,第二个事例是通过课文里的事例以记叙文口吻改写的。请你好好比较比较,默读两个事例,你发现他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你可以从整体上去比较,也可以深入细节去揣摩,开始。
3、交流:议论文过程写得很简单,为什么写得这么一句话就概括了呢?请你联系作者写作的目的,来谈谈你的看法。
四、交流感受,提炼文本思考
1、用上“司空见惯、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说启示。
学了今天的课文,你能不能用上这几个词语来说一说,你在这节课上得到的启示呢?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