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长方体的体积 (六年段)
 (2013-12-19 12:55:06)
	
			
					(2013-12-19 12:55:06)		| 标签: 教育 | 分类: 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活动 |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 项目名称 | 
长方体的体积  | 项目负责人 | 董子莲 | |
| 活动时间 | 
  | 活动地点 | 综合教室 | |
| 活动主题 | 集体备课 | 
主  | 董子莲 | |
| 参加对象 | 六年段老师 | 申请学时 | 1 | |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第一次讨论: 设计理念: 
  解读三维目标: 
  
  2.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第三次讨论:导入揭题,了解新知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1、比一比。出示2个长方体教具。问:谁大?谁小?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3、观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  4、练一练(1)学具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说一说通过(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6、动手做。请同学们用小正方体搭一个较大一点的正方体,并且算它的体积。 
  
  
  
  
    
  | |||
| 活动反思 与建议 | 
  附在教案后。 | |||
| 过程确认 |     | |||
 
http://s10/bmiddle/003ejblRgy6F706fyNXc9&690(六年段)"  TITLE="集体备课:长方体的体积 
集 体 讨论
长方体的体积(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索
1、比一比。出示2个长方体教具。问:谁大?谁小?
(1)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越大。
(2)长、高相等的时候,越宽,体积越大。
(3)高、宽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越大。
我们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
2、做一做。下面请你拿出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4个不同的长方体,并说说它们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大?完成书上表格
2、汇报交流。问:你们组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边说,老师边演示四种不同的摆法)
3、观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 
4、练一练(1)学具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说一说通过(2)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6、动手做。请同学们用小正方体搭一个较大一点的正方体,并且算它的体积。
7、小结
三、数学实践,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由于课前经过了认真的准备,所以在课堂上的表现得到了同事的好评。但是无论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对课堂的驾驭上,都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课后通过自己反思,并和同行们进行了交流,感受颇多。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作为教师应该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要根据优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活动,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即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抽象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法则的归纳过程,规律的概括过程,结论的综合过程,思路的分析过程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快的体验。 
首先从这堂课的设计上来说,我觉得自己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发现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推导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课堂上,怎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课前,我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准备两个的长方体:两个长、宽一样,高不一样的长方体;两个长、高一样,宽不一样的长方体;两个宽、高一样,长不一样的长方体。上课时,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通过比较老师准备的长方体,理解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接着通过具体的操作,即用若干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4种的长方体,并把所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等有关数据记在准备好的表格里,然后通过观察、分析这些数据,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归纳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既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正方体体积与棱长)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有提到要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所以这一点,将是我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的。另外,我班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对于数学语言的表述不够准确,应该与平时的训练有关,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