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译《瓦尔登湖》新版简评(转)
(2015-05-12 22:07:24)
标签:
军事 |
刚参加一个研讨会回来http://news.gsu.edu.cn/shownews.asp?id=2908,推荐一下仲泽新译的《瓦尔登湖》,在译本研讨会上得知《瓦尔登湖》已有35个译本,仲泽的译本也许是目前最为贴近原文、汉语表达最为雅正的一个本子。
仲译《瓦尔登湖》新版简评
《瓦尔登湖》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该书参与了美国精神的塑造,对美国的“文艺复兴”有重大影响。该书的中译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为徐迟先生翻译。徐迟先生后来做了修订,该书于建国后多次重印,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中国读者广泛熟悉。在这种背景下,又出现了很多译本。
但是,这些译本因为各种原因,都存在着不足,甚至很严重的问题。
我社译本在2010年1月出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也存在理性的批评声音,鉴于此,今年又委托译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一、 由译者本人作序
初版因为照顾丛书体例,而将译者所附序言删去。译者所提供的序言是美国资深梭罗专家,华特堡大学古典学和语言学教授理查•施耐德先生关于本书的批评文字,非常精彩,为了体例统一,只好割爱。
这次修订,因为单本发行,所以,请译者做了序言。序言为《还原梭罗》,旨在厘清徐迟先生译本序言对读者客观的误导倾向,因为这位美国大思想家在徐迟先生笔下成了一位隐居山林,沉吟自然的“隐士”。事实并非如此,诚如仲泽序言所论,梭罗是一位社会批评者、严谨的学者、浪漫的吟者、幽默的言者、东方的朝圣者,当然,他也是一位躁动的隐者,更重要的,如译者所言,他是一位“思想的践行者”,“这是梭罗的历史形象。”
序言所论均据《瓦尔登湖》文本所发,警醒全面,将19世纪这位个性独居的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形象展示了出来。这是关于梭罗其人其作的一篇上乘论文。
二、 还原了初稿所附的丰富注释
重译《瓦尔登湖》由我社倡议,译者相应,其初衷乃是因为现有的《瓦尔登湖》译本有很多问题。尽管涉足该书的译者不乏名流,比如,名作家徐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教授王家湘,被誉为资深翻译家的潘庆舲,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审苏福忠,英语教授王义国等,但是,因为《瓦尔登湖》独特的辞令风尚,给该书的翻译导致了很大的障碍。译者在前言中提到,《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世界文明成果的涉猎极为广泛,该书在世界文学园地中相当特殊,仅就辞令而言,这一特点尤为显著。辞令特色集中体现为典故、双关、谐音、原始义等等,这一特点让本书妙趣横生,但也成了翻译的巨大障碍。
我社译本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在尽可能以译语传递源语情韵的同时,以注释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译者在前言曾经提到,因为《瓦尔登湖》既非诗歌,亦非韵文,所以,注释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但是,初版编审因为各种原因,遗憾地略去了不少关于辞令技巧的注释,只是保留了背景信息的注释,这次修订,基本还原了初稿的面貌。
典故:
在《往日的居民和冬日的来客》中,有这么一句话:“严霜痛击着我一侧的面颊,作为异教徒的我又将另一侧伸给了它。”【注释:“将另一侧的脸伸给了它”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39节,原文:“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P294)译者做了必要的注释,不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肯定会感到疑惑。
又如,在《我居于何处》一章中,关于自己新居的拟想,梭罗如此调侃,“应该留下哪棵漂亮的橡树或松树,让它立在门前,而每一株枯败的树木置于何处又效果最佳。”(P108)文字本身似乎足以达旨,但是,如果不做深究,可能会丧失原作的机趣和意味。且看译者所做注释:19世纪风景画往往将茂盛的植物置于画面中央,而画幅边角则描绘枯枝败叶,以形成对照。梭罗因此据以调侃。
附其他译本译例以供参考:
徐迟:只要一个下午就足够把田地化为果园、树林和牧场,并且决定门前应该留着哪些优美的橡树或松树,甚至于砍伐了的书也都派定了最好的用场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7月第一版P75)
王家湘: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足够在这片土地上安排好果园,林地,和牧场的位置,并决定在门前应该留下哪些好看的栎树或松树,以及从什么地方看每一棵枯萎的树更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82)
苏福忠:一个下午足可以把一片土地开发成一个果园、树林和牧场,决定家门前应该留下什么优良的橡树或者松树,由此把每一棵砍伐的树都派上最好的用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84)
王义国:只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足以把这块土开辟为果园、林地和牧场,并且决定,在门前应该留下什么优质的橡树或者松树,而且从那个地方,每一棵枯萎的树都能够物尽其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61)
双关:
梭罗说,在帮助穷人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因此打比方说,某个冬天,一位湖上采冰者掉进了水里……
原文如此:This ducking was the very thing he needed.
我们且看其他译本是如何处理的:
徐 迟:活该他落水了。(P69)
王家湘:他正需要这样一次落水。(P75)
苏福忠:这次落水才是他需要的东西呢。(P67)
王义国:他掉落水中真是活该了。(P56)
我社译本译为:
这不,棉麻衣物成了他的必需。【注释::“棉麻衣物”,原文为ducking,该词还有“没入水中”的意思。这是梭罗一语双关的俏皮话。】(P101)
俏皮话:
梭罗曾经提及自己的一位湖上伴侣,一位年长的垂钓者:
Occasionally, after my hoeing was done for the day, I jointed some impatient companion who had been fishing on the pond since morning, as silent and motionless as a duck or a floating leaf, and, after practicing various kinds of philosophy, had concluded commonly, by the time I arrived, that he belonged to the ancient sect of Coenobites.
徐迟:偶尔我来的一个不耐烦的伴侣跟前,他从早晨起就在湖上钓鱼了,静静的,一动不动的,象一只鸭子,或一张漂浮的落叶,沉思着他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而在我来到的时候,大致他已经自认为是属于修道院僧中的古老派别了。(P161)
王家湘:我偶尔会去和某个等得焦急的人作伴,他从早晨其就在湖里钓鱼,一声不响,一动不动,像一只鸭子或一片水上的浮木,在思考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以后,的我到达那里时,他一般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属于古老的住院修士派。(P177)
苏福忠:偶尔……我来到湖边加入某个失去耐性的同伴的行列,他上午就来垂钓,一直静静地下饵,一动不动地等待,像一只鸭子或者一片漂浮的叶子,而且,尝试过各种富有哲理的方法,我来到这里时他已经得出了一般的结论:他属于古老的修道院派别。(P184)
王义国:偶尔……来到某位没有耐性的朋友的身旁,他自上午起就在池塘钓鱼,就像一只鸭子或一片漂浮的叶子一样,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他思考着各种哲理,等到我到达的时候,他通常已经得出了结论,认为他是属于古代的修道院住院修士的教派。(P136)
最末一句都让人无法理解,且看我社译本:
我偶尔会与湖滨的一位钓客为伴。他稍许显得焦躁,自早晨起便于湖畔端坐,一言不发、似动未动,好似孤鹜,又如轻飏的叶片,沉思着各种哲学,待我到来之际,他通常已经有了结果,得以跻身那些古老的修士之列了。【注释:“修士”,此处作者用双关以求谐趣,Coenobite本义系“修道士”,而其读音又跟see no bite(未曾见鱼儿上钩)相若,意谓垂钓一无结果。】(P201)
限于时间关系,其他方面的注释不一一枚举,总之,梭罗的文字仅理解就成了很大的挑战,遑论翻译。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在透彻理解后尽量以对等文字予以表达,而在两者难以兼顾的情况下,便以注释予以说明。丰富详赡的注释是修订版相当明显的特色。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译者是老翻译家张谷若先生翻译精神的继承者。
三、 调整完善了措辞
梭罗曾经写到环湖高鸣的牛蛙,这是《瓦尔登湖》中一段非常有名的诙谐文字,其中有一只,梭罗这样交代:
The most aldermanic ……
初版为“那个地位最尊显的头蛙……”,修订版改为“最有市议员派头的那位……”(P154),格调和品味顿时因之一变,形神兼得,堪称佳译。
四、 修改了个别错误
梭罗写到瓦尔登湖水补给的时候,分析过它的周边环境,初版文字如下:
“瓦尔登没有明显的补给和泻出的开口,但是它有一段却曲曲折折地跟弗林特湖遥遥相接。”这是明显的错误,原因是译者输入的时候将“一端”因手误而打成了“一段”,修订版改为:“……,但是它的一端却曲曲折折地跟弗林特湖遥遥相接。”(P220)
五、 其他方面
因为译者跟编辑部互相之间联系不畅,因此初版存在个别不合理的增删修改,这类问题,这次修订均做了回改;修订版补入了《瓦尔登湖》1854年首版所附的地图,据我们所知,这是该书所有中译本第一次录入。
仲泽先生的《瓦尔登湖》,除上述特点外,因地道优美的汉语措辞为读者所赞赏,甚至有读者认为仅就优雅俊秀而言,目前该书中译本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相比。当然,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和编审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晶,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尽管其中不无冲突,甚至矛盾,但这都基于为读者奉献优秀作品的共同心愿。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4601&PostID=37972281
仲译《瓦尔登湖》新版简评
《瓦尔登湖》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该书参与了美国精神的塑造,对美国的“文艺复兴”有重大影响。该书的中译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为徐迟先生翻译。徐迟先生后来做了修订,该书于建国后多次重印,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为中国读者广泛熟悉。在这种背景下,又出现了很多译本。
但是,这些译本因为各种原因,都存在着不足,甚至很严重的问题。
我社译本在2010年1月出版,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可,也存在理性的批评声音,鉴于此,今年又委托译者进行了必要的修订。
一、 由译者本人作序
初版因为照顾丛书体例,而将译者所附序言删去。译者所提供的序言是美国资深梭罗专家,华特堡大学古典学和语言学教授理查•施耐德先生关于本书的批评文字,非常精彩,为了体例统一,只好割爱。
这次修订,因为单本发行,所以,请译者做了序言。序言为《还原梭罗》,旨在厘清徐迟先生译本序言对读者客观的误导倾向,因为这位美国大思想家在徐迟先生笔下成了一位隐居山林,沉吟自然的“隐士”。事实并非如此,诚如仲泽序言所论,梭罗是一位社会批评者、严谨的学者、浪漫的吟者、幽默的言者、东方的朝圣者,当然,他也是一位躁动的隐者,更重要的,如译者所言,他是一位“思想的践行者”,“这是梭罗的历史形象。”
序言所论均据《瓦尔登湖》文本所发,警醒全面,将19世纪这位个性独居的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形象展示了出来。这是关于梭罗其人其作的一篇上乘论文。
二、 还原了初稿所附的丰富注释
重译《瓦尔登湖》由我社倡议,译者相应,其初衷乃是因为现有的《瓦尔登湖》译本有很多问题。尽管涉足该书的译者不乏名流,比如,名作家徐迟,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老教授王家湘,被誉为资深翻译家的潘庆舲,人民文学出版社外文编审苏福忠,英语教授王义国等,但是,因为《瓦尔登湖》独特的辞令风尚,给该书的翻译导致了很大的障碍。译者在前言中提到,《瓦尔登湖》的作者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世界文明成果的涉猎极为广泛,该书在世界文学园地中相当特殊,仅就辞令而言,这一特点尤为显著。辞令特色集中体现为典故、双关、谐音、原始义等等,这一特点让本书妙趣横生,但也成了翻译的巨大障碍。
我社译本很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在尽可能以译语传递源语情韵的同时,以注释的方式解决这类问题。译者在前言曾经提到,因为《瓦尔登湖》既非诗歌,亦非韵文,所以,注释既有可能,也有必要。
但是,初版编审因为各种原因,遗憾地略去了不少关于辞令技巧的注释,只是保留了背景信息的注释,这次修订,基本还原了初稿的面貌。
典故:
在《往日的居民和冬日的来客》中,有这么一句话:“严霜痛击着我一侧的面颊,作为异教徒的我又将另一侧伸给了它。”【注释:“将另一侧的脸伸给了它”典出《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第39节,原文:“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P294)译者做了必要的注释,不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深的读者肯定会感到疑惑。
又如,在《我居于何处》一章中,关于自己新居的拟想,梭罗如此调侃,“应该留下哪棵漂亮的橡树或松树,让它立在门前,而每一株枯败的树木置于何处又效果最佳。”(P108)文字本身似乎足以达旨,但是,如果不做深究,可能会丧失原作的机趣和意味。且看译者所做注释:19世纪风景画往往将茂盛的植物置于画面中央,而画幅边角则描绘枯枝败叶,以形成对照。梭罗因此据以调侃。
附其他译本译例以供参考:
徐迟:只要一个下午就足够把田地化为果园、树林和牧场,并且决定门前应该留着哪些优美的橡树或松树,甚至于砍伐了的书也都派定了最好的用场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7年7月第一版P75)
王家湘: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足够在这片土地上安排好果园,林地,和牧场的位置,并决定在门前应该留下哪些好看的栎树或松树,以及从什么地方看每一棵枯萎的树更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P82)
苏福忠:一个下午足可以把一片土地开发成一个果园、树林和牧场,决定家门前应该留下什么优良的橡树或者松树,由此把每一棵砍伐的树都派上最好的用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P84)
王义国:只要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足以把这块土开辟为果园、林地和牧场,并且决定,在门前应该留下什么优质的橡树或者松树,而且从那个地方,每一棵枯萎的树都能够物尽其用。(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P61)
双关:
梭罗说,在帮助穷人的时候应该给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因此打比方说,某个冬天,一位湖上采冰者掉进了水里……
原文如此:This ducking was the very thing he needed.
我们且看其他译本是如何处理的:
徐 迟:活该他落水了。(P69)
王家湘:他正需要这样一次落水。(P75)
苏福忠:这次落水才是他需要的东西呢。(P67)
王义国:他掉落水中真是活该了。(P56)
我社译本译为:
这不,棉麻衣物成了他的必需。【注释::“棉麻衣物”,原文为ducking,该词还有“没入水中”的意思。这是梭罗一语双关的俏皮话。】(P101)
俏皮话:
梭罗曾经提及自己的一位湖上伴侣,一位年长的垂钓者:
Occasionally, after my hoeing was done for the day, I jointed some impatient companion who had been fishing on the pond since morning, as silent and motionless as a duck or a floating leaf, and, after practicing various kinds of philosophy, had concluded commonly, by the time I arrived, that he belonged to the ancient sect of Coenobites.
徐迟:偶尔我来的一个不耐烦的伴侣跟前,他从早晨起就在湖上钓鱼了,静静的,一动不动的,象一只鸭子,或一张漂浮的落叶,沉思着他的各种各样的哲学,而在我来到的时候,大致他已经自认为是属于修道院僧中的古老派别了。(P161)
王家湘:我偶尔会去和某个等得焦急的人作伴,他从早晨其就在湖里钓鱼,一声不响,一动不动,像一只鸭子或一片水上的浮木,在思考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思想以后,的我到达那里时,他一般已经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属于古老的住院修士派。(P177)
苏福忠:偶尔……我来到湖边加入某个失去耐性的同伴的行列,他上午就来垂钓,一直静静地下饵,一动不动地等待,像一只鸭子或者一片漂浮的叶子,而且,尝试过各种富有哲理的方法,我来到这里时他已经得出了一般的结论:他属于古老的修道院派别。(P184)
王义国:偶尔……来到某位没有耐性的朋友的身旁,他自上午起就在池塘钓鱼,就像一只鸭子或一片漂浮的叶子一样,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他思考着各种哲理,等到我到达的时候,他通常已经得出了结论,认为他是属于古代的修道院住院修士的教派。(P136)
最末一句都让人无法理解,且看我社译本:
我偶尔会与湖滨的一位钓客为伴。他稍许显得焦躁,自早晨起便于湖畔端坐,一言不发、似动未动,好似孤鹜,又如轻飏的叶片,沉思着各种哲学,待我到来之际,他通常已经有了结果,得以跻身那些古老的修士之列了。【注释:“修士”,此处作者用双关以求谐趣,Coenobite本义系“修道士”,而其读音又跟see no bite(未曾见鱼儿上钩)相若,意谓垂钓一无结果。】(P201)
限于时间关系,其他方面的注释不一一枚举,总之,梭罗的文字仅理解就成了很大的挑战,遑论翻译。面对这种情况,译者在透彻理解后尽量以对等文字予以表达,而在两者难以兼顾的情况下,便以注释予以说明。丰富详赡的注释是修订版相当明显的特色。就这一点而言,可以说译者是老翻译家张谷若先生翻译精神的继承者。
三、 调整完善了措辞
梭罗曾经写到环湖高鸣的牛蛙,这是《瓦尔登湖》中一段非常有名的诙谐文字,其中有一只,梭罗这样交代:
The most aldermanic ……
初版为“那个地位最尊显的头蛙……”,修订版改为“最有市议员派头的那位……”(P154),格调和品味顿时因之一变,形神兼得,堪称佳译。
四、 修改了个别错误
梭罗写到瓦尔登湖水补给的时候,分析过它的周边环境,初版文字如下:
“瓦尔登没有明显的补给和泻出的开口,但是它有一段却曲曲折折地跟弗林特湖遥遥相接。”这是明显的错误,原因是译者输入的时候将“一端”因手误而打成了“一段”,修订版改为:“……,但是它的一端却曲曲折折地跟弗林特湖遥遥相接。”(P220)
五、 其他方面
因为译者跟编辑部互相之间联系不畅,因此初版存在个别不合理的增删修改,这类问题,这次修订均做了回改;修订版补入了《瓦尔登湖》1854年首版所附的地图,据我们所知,这是该书所有中译本第一次录入。
仲泽先生的《瓦尔登湖》,除上述特点外,因地道优美的汉语措辞为读者所赞赏,甚至有读者认为仅就优雅俊秀而言,目前该书中译本中,没有任何一部作品可以相比。当然,一部好的作品是作者和编审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晶,这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尽管其中不无冲突,甚至矛盾,但这都基于为读者奉献优秀作品的共同心愿。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14601&PostID=37972281
前一篇:[转载]仰望天空黑格尔
后一篇:[转载]赵彦春英译曹植《情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