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22-11-12 08:49:38)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享誉世界的都姜堰,多数中国人一定都知道。公元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官场的传统与共识,一般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样做的益处和道理是:一则起到宣誓领地的作用,在驱役的范围内,人们都清楚来了新主子;二是针对前任的突出问题,采取断然手段,通过一系列操作,在对比中彰显实力的不凡;其三以做事的名义重新洗牌,换上一些得心应手的部下。可李冰上任后,并没有吹响官场通行的开场哨,而是迫不及待地几乎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成都平原的治理上,他带领当地民众开山凿石、开渠和疏通河道,通过引流和分流,彻底根治了历史上危害成都平原的水患,在他因劳成疾倒在工地上,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座彪炳史册的丰碑——都姜堰,永远地屹立在成都平原和世世代代人们的心中。

都姜堰距今已有近2300年,尤其今天,在高科技统领几乎一切的背景下,无数传统产业和历史传承纷纷惨遭淘汰,应该说这是属于日新月异的时代。然而,都姜堰不仅没有走下历史舞台,反而依旧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的都姜堰既是熠熠生辉的水利工程,又是人们景仰李冰的旅游打卡地,同时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真正“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因为都姜堰,人们记住了一个叫李冰的人,虽然李冰选择了一条同历代如过江之鲫的官员截然不同的为官之路,按照以光宗耀祖、光大门楣、封妻荫子为终极目标的官员的评判标准,李冰连及格线都没有达到,不想封妻荫子,起码也得保证后代衣食无虞吧,而李冰不仅把自己撂在治水上,还把儿子也搭了进去,活脱脱一个现实版的愚公,所以在重视付出与回报率的官场,锁定水患只付出而无暇考虑回报的李冰,仅生活品味这一点就不达标,其他硬性指标就更不用说了。然而,他身前的愚公形象,却为后人换来了名垂千古的都姜堰,使世世代代的人们将李冰与都姜堰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尤其是各级官员,在公众人物和掌握一定生杀大权的双重影响力作用下,使得他们较普通百姓更容易出名,同时,因为社会资源的拥有和制约因素的弱化,做起事来更容易,会把好事做得更好,坏事做的更坏。遗憾的是,封建官场潜运的价值体系与一贯标榜的体系间严重的人格分裂,将多数官员在“勤政爱民”的大旗掩护下结党营私的操作历练的愈加娴熟,延续到满清,几乎发展到无官不贪的程度。由于价值观的因素,只栽树而不考虑乘凉的官员比例并不高。然而这样的官员,即使富可敌国,死后除了罪大恶极的如和珅,遭后人唾骂,其余都在变成一抔黄土后,很快被人们遗忘,其后人没有一个能在祖业上发扬光大的,退而求次,能够薪火传递的也闻所未闻。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封建官员家族的整体写照。

基于以上的历史说明,关于做什么样的官,即使在封建官场,也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有“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取清白照人间”的如于谦,也有很多“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只为利不要名的各级官员。他们搅在一起,一边是在干着毁田毁林的勾当;一边是在栽树和改良土地、干着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一代代地延续着。假如只有蝇营狗苟的贪官污吏,我们的民族也不可能走到今天,在物竞天择的黑衣裁判面前,不会因你是官员而手下留情,历史上的不胜枚举的部落和国家消亡后,谁见过被保留下来的首领或国王?即使各级官员,多数也都因国破的连锁效应而导致家亡,所谓国破家亡,不仅泛指一个民族,而且更是对各级官员命运的精准概括。

想明白了这一层,作为荣幸拥有一定话语权的官员,就不该像商人那样,斤斤计较于投资与回报,而应该格局大一些,多考虑考虑与你息息相关的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多想想如何做一些能够泽被后人的事情。考虑到官场的复杂,在看不见的各种规则和整体秩序里,作为个体,常常会有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的感觉,如果屡屡遭遇这种良知屈服于强权的境遇,那就退而求次,效仿陶渊明和王维的洁身自好,这样,至少不会被后人唾弃。

给子孙的财富,他未必消受得起,太多的财富反容易遭人惦记,带来杀身之祸。做人一定要相信和记住两个字:报应。如果认为这是迷信,那么,历朝权倾一时的贪官最后满门抄斩的结局,就是对这两个字最有说服力的诠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