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解放战争的故事
(2022-07-12 12:27:49)
对战争史有点兴趣的人都知道解放战争中,最具决定意思的,是发生在东北的辽沈战役。或者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读到初中以上的,只要不是白痴,都对辽沈战役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然而,关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发展到最后阶段,尤其是拥有新一军、新六军这样全部美械装备的国军五大主力中两个的廖耀湘兵团,为什么会瞬间灰飞烟灭,竟然不如一些杂牌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深究其内在原因的人,除了军事专业的及爱好者,估计人数不会太多。
关于这两支部队,当年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而真正使新一军和新六军扬名立万的,是其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这两支部队都是在滇缅之战经受战火考验而成长起来的队伍,在接受美式装备及训练后,更是如虎添翼。抗战尾声,日军垂死般发动的“豫湘桂”会战,居然在河南、湖南和广西打得国军溃不成军,可以这样说,除了衡阳保卫战,整个战役,国军毫无亮点可言,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好调动远在缅甸至云南一线作战的这新一军和新六军,来做挽回颜面、平息国内外怒火的救火队。即使在解放战争初期的东北战场,这两支部队也有不俗的表现,然而,拥有这样强大武装的廖耀湘却在辽西走廊,败得不可思议,败得匪夷所思。
为什么会这样?1948年10月1日,林彪率领的东北野战军包围锦州,为解锦州之围,蒋介石命令锦西的国民党部队东进攻占塔山,令在沈阳的廖耀湘兵团西进,以东西对进以解锦州之围。然而,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因担心行军途中遭遇解放军的袭击,并没有直奔西南方向 的锦州,而是绕道西北,沿着新立屯方向,攻占彰武,在伺机向锦州开进。然而,东北野战军并没有给他继续前进的机会,迅速拿下锦州后让“武装大游行”的廖耀湘所有的企图全部作废。此时,廖耀湘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听从蒋介石命令,继续向锦州进发,与东进兵团合力夺回锦州;二是听从卫立煌指挥,回到沈阳;三是按照自己和杜聿明的想法,夺取营口,从海上撤出东北。正如林彪事后所说,任何一种选择,七天前他廖耀湘干什么去了。正是相互间的争吵及矛盾重重的命令,让廖耀湘犹豫不决,以至在彰武一线白白浪费了七天时间,才给了林总以可乘之机。当廖耀湘准备展开部队,开始进攻黑山,为时已晚,部队还没有展开,就被东北野战军分割,死得那叫一个冤。
被冠以五大主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可以说不是死在解放军手里,而是死在了扯皮以及繁文缛节上。假如,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能够像解放军那样简洁高效、雷厉风行,解决这支部队,决不可能摧枯拉朽般容易。从解放战争中的这个战例,我们清晰的看到,所谓的规定和制度,有其规范的作用,也有其降低效率的负面作用,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规定、制度作为依据,无异于为尽快完成任务,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发生在某国企的一件事,就是最好的例证。事情是这样的,这个企业的某一部门,需要更换二楼的空调,但是因为有安全规定,严禁在没有脚手架的情况下高空作业,可现场偏偏不具备搭建脚手架的条件,结果一个安全带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经过反复研究后,不了了之。
记得有个成语叫引经据典,这是一个带有一定贬义意味的成语,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去书本上寻找依据。处于彰武一线的廖军团,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应对这些变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简单直接。相比而言,当时解放军的很多经典战例,都是不经请示,或打完了才汇报的。如果在遇到突发敌情,层层请示,批准后在行动,没准就会成为另一个廖耀湘。
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这句话意味深长,但愿我们能记得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