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歌国殇》与气节

(2022-06-28 21:01:57)

《九歌·国殇》与气节

 

端午节据说是民间为纪念投江自尽的屈原设立的,一个人不是投资失败后走投无路;不是被爱所困,以极端方式寻求解脱;不是仕途中贪腐败露,恐惧牢狱之灾的无奈选择,只是悲哀国家的前途、命运而投江,无数今天的人们一定不可思议。因为在有些人心里,国家无非一个符号而已,唯一的作用,是在需要的时候给自己做添光争分的广告,为女人死,为金钱死,为官场成王败寇的铁律而死,这些都可以理解,死节,以生命换取不确定性的后人的敬仰,这样的回报率,傻子都未必肯做。

商品经济在给市场带来活力的同时,因为金钱无所不能的作用展示,导致两条腿(物质与精神)走路的社会,跛掉了一只脚,于是跟“义”有关的内容,如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义无反顾、义不容辞等,在被货币重新定义后,原有的价值不断贬低,面临废品般被遗弃的命运,如果任由事态发展,“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真实历史,会被后人当成演绎故事而存在于史册。因此,利用人们对这传统节日的记忆,链接屈原的九歌,给觥筹交错里的人们提个醒。五千年来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没有消亡,是因为有无数看淡生死的仁人志士以他们的精神烛照着民族前行的方向,而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

其实即使在当时的楚国,屈原骨子里流淌的祖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顽强精神,也与被物质享乐的熏风吹酥了脊梁的贵族们,在关于荣誉、尊严以及人生价值等方面,都因格格不入被当时的官场视为另类而屡遭打击。更无比悲哀的是,在崛起的强秦凛冽的目光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楚国觊觎的危情下,作为精英的贵族阶层却还沉浸在争权夺利的内斗中,他们以追逐个人利益代替对国家的责任,所以,即使屈原用《九歌·国殇》那样慷慨激昂的悲壮歌声,依旧唤不回楚人曾经的彪悍与铁血。于是,在无奈与极度失望中,屈原以投江自尽的方式,践行自己“终刚强兮不可凌”的倡导。

《九歌·国殇》,虽然充满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但这哀歌里却蕴藏着关于尊严、荣誉的最洁净的解读。在端午节的日子里,我不想就这首辞进行不必要的解释,因为如果你有心这种男人气概的欣赏和继承,百度可以轻易为你解答。如果你不认可“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价值观,我即使努力将每一句都进行较完美的解释,也无异于对牛弹琴。在这里,我只想将屈原的《九歌·国殇》重抄一遍,给思念屈原的人以慰藉;给只要是节日就大吃大喝的人们添一点不一样的佐料: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当一个国家竟然连爱国者的鲜血都无法唤醒的时候,它离最后的灭亡也就不远了。屈原的哀歌淹没在贵族的美酒里,他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因触犯贵族们的利益而遭到毫不迟疑的抵抗,自私而短见的权贵集团在联手做掉爱国正直的屈原后,也为自己国破家亡的悲惨命运,做出了肯定的选择。然而,历史并没有由此按下悲剧重复的停止键,历朝历代,精英阶层都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在个人以及小团体的利益争夺中,在追求极度的享乐中,迷失了自己,并将王朝一次次带进历史的死胡同。

滚滚流淌了千百年的汨罗江水,见证屈原的气节,见证了这个民族危难之际无数英雄舍生取义的气节,同时,它也以几千年的流淌告诫着后人,一个国家,即使物质极大的丰富,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仰,人民缺乏血性,注定是不会长治久安的。建造天下第一台——章华台的楚国,倒在了秦国的强弩之下;科技领先、生活富足的北宋,被金人的铁蹄踏破山河;而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努尔哈赤的后人,居然为大明王朝画上历史的句号。

所以,在端午节的日子里,呼唤男人的血性,呼唤尊严与荣誉,尤显得意义非凡。纪念屈原,不是丢几个粽子于汨罗江,而是继承那种“首身离兮心不惩”的无畏;继承“终刚强兮不可凌”的精神和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