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到盖棺难定案,欲论古今已惘然

(2022-03-13 13:03:21)

                                                             不到盖棺难定案,欲论古今已惘然

 

    人闲来无事的时候,很容易受各种事情诱发而浮想联翩。我想到俄乌危机中,支持乌克兰抵抗俄军的1.6万雇佣军,从中性的角度衡量,这些人很清楚在缺乏飞机大炮的乌克兰作战的风险有多大,为何却义无反顾?我觉得将“雇佣”一词用在这些自愿为“正义”献身的将士身上,有待商榷。接着又想到,日丽中天的人民大会堂里,万民瞩目的“两会”上,委员、代表不要局限于自身行业,而是为委员和代表前面冠以的“全国”去建言献策。

就这样想来想去,一直想到无聊,而后拿起放在桌上的《今生今世》,随意翻到“路入南中”一节,慢慢看了起来。因为汉奸的标签,胡兰成在华语圈里一直备受冷落,一九七五年,他在台湾出版《山河岁月》一书时,受到学术界的集体性抵制,并因此丢了文华学院任教的饭碗,可见其不受待见的程度。《今生今世》由张爱玲题名,民国一代才女,因折服其才华而“义无反顾”嫁给一个汉奸,而胡兰成在俩人婚书题写的“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沉寂了近百年后,居然成了当代流行语。凡此可见,胡兰成知名度不高,主要还是受他汉奸身份的影响。

“路入南中”一节中,胡兰成记述了自己在广西从教所经历的各种遭遇,其中一句话,给了我强烈的震撼。那是到南宁不久,工作没有着落,却因水土不服而病倒,“时时发热谵语”,躺着床上的日子里,胡兰成既不延医也不服药,醒来仰望天花板,心中惟有一个念头,病好了去江西加入红军。没去江西的原因,作者不说,咱们也不好乱猜,比较靠谱的猜测是,大病初愈的第一天,他就接到了去南宁一中任教的介绍信,有了饭碗,大概就没必要去冒生命危险了吧。

看到胡兰成曾有加入红军的念头,我觉得这造化弄人竟弄出滑稽的一幕,假如痊愈后依旧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他会不会跑到江西?不妨再深想一些,加入红军的胡兰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极有成为一名革命者的可能,然而,一念之差,他却成了臭名昭著的汉奸。当然这都是建立在设想的基础上,但其中也可看出,胡兰成并不是天生的汉奸,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最容易意气用事,胡兰成没有谈他投靠汪精卫的过程,所以我们无法得知他是因怀才不遇而心生怨气去的,还是对国家前途彻底失望后决定找一位好主子?

由胡兰成联想到汪精卫。年轻时的汪精卫曾因刺杀摄政王载沣未遂而被捕,在狱中他的“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一诗显现其抱定舍生取义的决心。假如不是肃亲王善耆因同情辛亥革命而赦免他死罪,今天汪精卫的名字定将受到先烈的待遇。从想投奔红军的胡兰成,到曾为革命慷慨赴死的汪精卫,由此可见,世事茫茫难自料,不到最后盖棺时刻,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总存在很大的变数。

对胡兰成的认知,来之于《今生今世》,书中他通过对中国农村日常生活的描述,以微见著地论证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基础所在,给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他对动荡的社会因积贫积弱导致人性和道德滑坡的叙述,更使我们了解和理解“揭竿而起”的历史必然。只有读《今生今世》,通过对那段时期日常生活的前后对比,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深味,才能理解在苦难中踯躅到十字路口的人们,受命运裹挟,不确定转向哪里的可能。在“路入南中”一节,对于“左邻右舍穷到连几毛钱亦无处借,有如日暮群鸡的荒愁”引发的忧伤愤怒,胡兰成给出了“激发中华民国一代人的大志”进而演变成推到重来的结论,无疑他就是这“一代人”的一位,可惜的是,在推到重来的实践中转错了方向。

读《今生今世》后,再看胡兰成,以“全身照”衡量,汉奸的定位他是“在劫难逃”,但如果剥丝抽茧,将其分段细化后,不管怎样重组,我都无法组合出一个“汉奸”来。胡兰成如同一个摆在眼前的“魔方”,茫然阻碍了我的成功拼接,无数次的失败后,感觉更多的是惘然,既然模糊不清,再要拼接,也是枉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