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劝学》原文及翻译

(2013-04-24 17:31:40)
标签:

安康市公益新志愿者

安康公益新

高考

高中课文

《劝学》原文及翻译

教育

《苟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 h o n g)绳,(r 6 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gao)暴(p u),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1 i)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 a n)省(x Tn g)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u)之所学也;吾尝跛(qi)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x i n g)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翻译: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更青;冰,水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火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弧度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这是燥使它变成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墨线画再斧锯就直了,刀剑放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自我检查省察,就能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结果不如片刻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结果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们很远也能看到;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听的人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地;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般人没有差别,关键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啊。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 u T)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i)一跃,不能十步;驽(nu)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 ie)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 o u)。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g ui)而二螯(ao),非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劝学翻译:
    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自然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往上吃泥土,往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思想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蛇和鳝鱼的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的缘故。
 
劝学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是这篇文章的特色。
    全文紧扣中心,阐明为什么“学不可以已”。先谈学习的意义: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接着阐明学习的作用: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得前人长期积累的知识,凭借这种知识而成为有才能的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是从智能发展的角度阐明“学不可以已”的道理。第三段从学习的态度加以阐述。全文分析很有层次,第_层讲学习在于积累,知识和善行的积累可以使人的精神和智慧达到崇高的境界。第二层讲学习贵在坚持,即使条件差,学问艰深,也能成功;不坚持,即使条件好,容易学,也不能获得成就。第三层讲学习在于专心,专心则主观条件差也可以有相当的成就,不专心则主观条件好也一无所成。三层意思无不围绕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
    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些比喻取之于人们熟悉的事物,又包含丰富的含义,因此,道理能说得浅显明白,发人深思。
    阅读指导
    (一)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画线的句子如果理解成“看的人可以站在远处”、“听的人很清楚”,就不对:看的人站在远处而看不清,听的人听得清楚而离得近,又怎么能表现“善假于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的效果呢?其实,“远”和“彰”为互文,就是说,上句省掉了“彰”,下句省掉了“远”,即“见者远而彰”“闻者远而彰”一一看的人站在远处也可以看清楚,听的人站在远处也可以听清楚。这样理解,文从字愤,语意周到。
    (二)文言修辞有“合叙”一格。“合叙”是一种追求紧凑的修辞手法,它将多项分开叙述的内容合并起来叙述。如《醉翁亭记》中的“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作者把“风霜”合起来说,把“高洁”合起来说;读者则应分开来理解:风高霜洁。本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也是“合叙”句。阅读时应分开来理解:君子博学则知明;君子日参省乎己则行无过矣。
    (三)本文在论证中出现的比喻多,阅读时要注意两点:
    1.掌握比喻间的内在联系
    (1)有的是相关并列。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有的是互相对偶。如:“登高而招”“页风而呼”,一见一闻。“假舆马者”“假舟楫者”,一陆—水。都是客观条件,反复强调。  
 安康市公益新志愿者 安康公益新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