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就听说有一种神奇的红包,今天终于也忍不住玩了起来,先是收到微信群里土豪的红包,然后再去群里要红包,最后自己也发红包,带动了好些人再发红包,大家都觉得好玩尽兴,本来冷清的群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充满了春节应该有的节日气氛!
腾讯的产品营销策略确实了得,借用这样一个春节发红包的习俗,利用自己强大的社交关系链,引爆了微信支付在中国的普及。听到许多人都说,原来一直知道微信支付,就是担心不安全种种,这回可好了,被逼着发红包,或者收到了红包需要提现,因此不得不绑定银行卡,号称微信一夜就绑定了一亿张银行卡,干了支付宝八年才干成的事。
而且腾讯的策略还不止这些呢,延迟一天到帐并且不给转发红包,使自己成功的成为网上银行,特别是在春节期间,这里沉淀的巨大资金的商业价值毋庸置疑。而且不管你收到红包提不提现,都是在给腾讯做贡献,不提的呢,你就等于给腾讯送了一笔永不提现的存款,腾讯成了那些大笔资产没有归属人的瑞士银行;提了的呢,你也别得意,你的身份证、银行帐号等个人数据都被腾讯公司搜罗殆尽,在这个缺乏隐私保护的大数据时代,真还不知道他后面要拿来干些什么?
很多人因此很不看好阿里,觉得其苦心经营的XX宝在这种攻势下估计要玩完了。也是,就红包策略而言,腾讯确实高明很多,微信红包由于一个“抢”字,使其更具游戏性,事实上,就我本人亲眼所见,抢到红包后再参与发红包的人确实不少。因为有限量的“抢”以及随机算法造成的红包金额不确定既吊足了抢红包的胃口,也满足了发红包的“土豪”心理。而支付宝虽然也上线了“新年讨喜”的功能,
4个选项分别是“向老板讨”、“向亲爱的讨”、“向亲朋好友讨”和“向同事讨”,从支付宝公开的数据来看,用户最多的还是“向亲爱的讨”,占33.7%,而向同事则只有12.3%,讨红包会让被讨者产生抗拒感,远不如微信抢红包显得更为人性化。虽然微信并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但是实际观察来看通过微信群分享的红包甚至达到“秒杀”的结果,因微信本身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很多人都是线下就相识相熟的,只是通过线上保持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微信红包,其娱乐性更强,人们会主动分享和传播,更有利于互动和扩散。从发红包的产品设计,其实可以看出阿里与腾讯对于支付的理解与定位是非常不同的。支付宝钱包是一对一的,基于熟人社交的礼节,体现便捷、安全。腾讯财付通微信版,除了一对一,还有一对多,微信强大的社交基础也就体现出来了,可以裂变,而且核心是玩!
但是,另一方面,这一次红包策略的完胜并不能说明太多,支付和电商讲究的是日拱一卒、步步为营的博弈,除注册用户的多寡之外,活跃用户数量与打开频次的多少,同样甚至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即使微信7亿用户都成功迁移为财付通支付的用户,腾讯财付通还得与支付宝钱包比拼谁对接的银行多,谁支持的商家多,谁的支付场景多,用户打开谁更频繁。财付通公开资料显示,财付通快捷支付支持国内52家银行,支付宝快捷支付接入的银行近180家,微信支付目前却只接入12家银行。而支付宝在支付场景上不断努力深耕,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超越的,壁垒还是相当之高的,金融也将是阿里的最大支柱。——我并不否认微信支付有和支付宝竞争的可能,但财付通也罢,财付通微信版也好,要赶超支付宝钱包,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腾讯是否能坚持到微信支付形成规模让用户习惯的那一天也很难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