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婺源李坑游记(三)

(2018-09-23 12:01:15)
http://s5/mw690/003egw6ezy7nQFqCAHad4&690

    835分,我们走到村中心地段,我看到一座“大夫第”进入眼帘。这座“大夫第”建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是一位五品奉直大夫李文进的官邸,李文进的官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取得的,他本是个在广东经营茶叶的富商。太平军起事后靠给清政府捐款捐了个五品官,这个官是虚职但享有特权,就象现在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样。

    在大夫第不远处,有一座名叫“申明亭”。 写有“申明亭”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亭上,两旁对联云:“亭号申明就此聚议公断,台供演戏借它鉴古观今”。 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申明亭,用于宣讲王朝法制与政令,调处民间纠纷的埸所。

    在当时凡遇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里长及年高德召者,在此对纠纷双方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才移送官府。该亭为防止矛盾的扩大化,申明亭在当时发挥了独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昔日的商贾和缙绅们,在李坑留下了一座座古老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石雕,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徽派建筑讲究细部修饰,每一根梁、栋、斗、拱在徽州工匠的手中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澎湃的歌。

    在申明亭的旁边有座石拱桥叫“通济桥”,跨度约5米,桥西面的龙门石上,刻有“乾隆丙寅永公支孙重修”字样。乾隆丙寅为公元1746年,看来,通济桥最后一次维修,距今也有250多年了。桥东面,两溪汇合,这就是过去李坑村“十二景”之一“两涧流清”。同时两支水流,加上桥及其倒影,构成“双龙戏珠”的美好寓意。

    在李坑,名气最大的是南宋武状元李知诚古宅,在李坑村的最后面,为一处花园式的庭院。李知诚少时家贫,但不为生活所难,仍苦学不倦。后因乡里常出虎患,就兼学武艺,籍以保民平安。经乡友的指点,他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经乡试后,考中武举人。

    李坑村里的古戏台,在阳光的照耀下,透着古朴的浓郁气息。昔日戏台上的情景早已远去,古戏台体现中国古代民间建筑的艺术风格。戏曲曾经承载着文化传播,教育后人的作用,观看婺剧应该是当时最主要的娱乐项目,只可惜现在这个戏台已经成为了景观。

    上午,我所走过的李坑古街古巷,到处都能看到零度美术学校的学生在写生,他们分布在各个角落、各个景点,他们一丝不苟,非常认真。他们亲临具有悠久历史的古村写生,亲身感受中国最美农村的山水之美,用画笔描绘最美农村的美景和悠久灿烂的文化景观。 

    1025分,我们离开李坑景区。我观望着那一栋栋古色古香的古民居,从古民居的青砖、黛瓦、粉墙上看,似乎都写着一段历史。那黑黑亮亮写满沧桑的旧式木门,似乎写着一个个百年故事。

    我喜欢婺源李坑,我边走边欣赏、边用相机记录着美丽的风景。这里山清水秀,水清的让人惊叹。当我漫步在李坑的古街上,感到小河边微风拂面而来的温柔,空气格外的清新,动听的流水声瞬间开阔了我的心境,我很喜欢这种感觉。美啊!李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