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刘锡荣解密宣德炉

(2020-02-29 18:24:22)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玩鉴赏
原文地址:刘锡荣解密宣德炉作者:

 

[转载]刘锡荣解密宣德炉


约刘锡荣采访的顺利程度出乎我的预料,只一个电话,他就爽快地答应了。电话里他只问了我一个问题:“你们杂志是海航的?”在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后,这位国内收藏、研究宣德炉的一号人物就开始给银行打电话预约提取我们要拍摄的他的宝贝宣德炉了。

“东方养生、海航,这两个关键词已经足以取得我的信任了,至于为什么?就别让我说了,说多了有‘恶意’吹捧之嫌啊。”在刘锡荣的工作室,他开门见山地笑着说了上述开场白之后,我这个采访者顿时就松弛下来了。坦诚地讲,能遇到这样气场的收藏大家我挺幸运的,儒雅、不装、随和。

在工作室坐定,趁刘锡荣贴心地为我冲泡功夫茶之际,环顾四周,一匹清仿唐代的唐三彩大马端坐在玄关处的案几上,左侧阳台上是一架汉代的磬,托着磬的架子床是明代的,轻轻撞击,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右边的书桌上自然是不能少的一座铜炉,沉香燃起,满屋弥漫着悠悠香气,一盏清茶,一缕香烟,伴着音响里传来的古琴曲,这样的氛围,太适合读书、吟诗、倾谈了。

大器晚成藏宣德

采访中,刘锡荣一直不愿说自己是收藏家。他觉得与古往今来的收藏大家相比,自己不敢以“家”自称。他更喜欢以“藏者”、“藏人”或者“爱好者”说自己。不过,在我看来,这真的是有点太过谦虚了。目前,至少在国内宣德炉的收藏者里,提起刘锡荣的名字,可以说就是信誉的保证,有些出让藏品者甚至不需要保证金就会把自己的东西拿给他先赏玩,要不要单说。

但客观地说,收藏也的确算是刘锡荣的副业,鉴赏宣德炉、出版评鉴宣德炉的书籍则更是近些年的事了。

中文专业出身的刘锡荣经历丰富,做过秘书,又涉足金融领域、资本市场、政策研究及咨询,用他的话说就是“吾本外行……经年,见广识多,便有觉悟。”对于宣德炉,他觉得“敬赏宣炉,实则缘分……唯贤者识之,爱之,护之,敬之,藏之,传之;更有智者以诗文颂之,责也。”聊天中刘锡荣不经意间显露出来的古诗词底蕴不由得让我更加对他心生敬仰,拿过他已出版的书籍略翻,果不出所料,内文中他几乎将收录的每一个铜炉都赋上一首自己写就诗词,亦古亦今,实属难得。

说到刘锡荣与宣德炉的缘分,用大器晚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刘锡荣自小受业于父。听闻明代宣德皇帝善做铜炉,年幼的刘锡荣煞是好奇,父亲却以“玩物丧志”告诫,不让他对此占用太多的精力。因此,那份好奇也只好被暂时尘封。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曾几何时,收藏这种所谓的“玩物丧志”观念,在盛世收藏的今天,早显陈旧。

追根溯源,刘锡荣的收藏之路始于14岁的集邮,现在说起来那时候隔三差五就去一趟和平门集邮总公司门口的轶事他还记忆犹新。可以说,那片方寸天地为他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而成年后的收藏伊始,刘锡荣形容自己是随大流,从油画和中国书画入手,后又喜陶瓷,觉“琮”式方瓶当为瓷中之重器,因其源于上古之“玉琮”。寻访有年,诸如宋龙泉青瓷八卦瓶、清康熙孔雀绿八卦瓶、清光绪大黄底青花八卦瓶等,集之百尊。偶遇宣炉,他的收藏轨迹由此发生了彻底改变。

那年,刘锡荣在北京一阁见一座冲天耳铜炉,炉仅盈手,大气沉稳。皮作墨色,朗润滑腻,荧光内敛,双耳窈窕,壁薄矮扁。四字刻款,刀锋犀利。经炉主人同意,上手把玩,竟爱不释手。便和炉主商量想收入囊中,可人家根本就不想卖,几次三番,实在熬不过刘锡荣的纠缠,就开了口价,那个价格对于那个炉在当时来说可以算是天价了,可刘锡荣未加思索根本就没还价,终将此炉恭敬捧归。弄得炉的原主儿都不好意思了,说本不想卖的,随便说了口价,谁知道他根本就不还价啊。自然,这把铜炉现在的价格已经翻了若干倍了。由此,刘锡荣也一发不可收拾,遂尽心力、财力地开始了爱炉、藏炉、炼炉、颂炉的历程。

何谓宜德炉?

对于宣德炉,在我的印象中,除了知道其极其贵重之外,便没有其他的概念了,记得早年间有个电视剧,大意是东北农村一家哥几个父亲去世了,得知遗留下一座宣德炉时,可不得了了,争着要得到它,并且要卖个大价钱,分之。

刘锡荣听罢我的说法,笑笑说他还真没看过那个电视剧,但从我的剧情描述来说,若真是真品宣德炉,那价值的确可见一斑。

刘锡荣说:“宣德炉最早叫做宣德鼎彝器。介绍宣德炉最主要的有三本图谱,分别是明代吕震撰《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和明代吕棠撰《宣德彝器谱》。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暹罗(今泰国)向明朝廷进贡了数万斤灿若黄金的“风磨铜”。宣宗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瓷器中,选出了样式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

“这其中有鼎、炉、鬲、簋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并非都是炉。当时铸制宣炉,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真正为人称道的是后一种用途的二、三十种。”

“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带领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十二月宣宗又两次下令补铸,到宣德四年才完成,宣炉的数量应在1.8万件。在几百年的时间中这些宣炉逐渐散佚流失了,目前我们看到的大都是明清时期的仿品,清中期以前的是比较好的。”

由此,刘锡荣也为我解了惑。他认为:“只要具有宣德炉特征的铜炉,都可称之为宣德炉,包括现代仿制的,并不是说非宣德年间制造的铜炉不可,其特征就是用黄铜按宣德炉的形、色、款、质等特性制作的铜炉。但这里面也有一个前提,就是仿制品虽可称为宣德炉,但绝对不能说成是宣德年造的。这就像诸多古玩字画的仿品一样,现在也可以烧制青花瓷,一个这样的瓶子若是售卖的话也不便宜,但你要把它当元青花来卖,那就属于赝品的范畴了。”

其实,对于宣德炉,刘锡荣在他的那本《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二)》的自序里已经做了标准意义上的诠释:“皇帝年号为器物名者,唯宣德铜炉;图谱三种,历代传承,仪规严明者,唯宣德铜炉;历代皆仿,名称依旧,陈设品鉴,清赏烧炼,唯宣德铜炉;“文房首器”,自古名之,皇室官绅,文人雅士,尊置案首。五次高潮,文逾他器,价比黄金,堪为国宝者,唯宣德铜炉。”

宣德炉收藏指南

对于收藏宣德炉,刘锡荣说:“从参与人群看,目前宣德炉收藏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藏家的队伍不断扩大,存量宣德炉大量换手,许多精品正在由商家、老一辈藏家的手中,交流到新一代藏家手中;爱好者的队伍不断在扩大,呈阶梯式上升,低端的走向中端,中端的走向高端,高端的在寻找极品;玩宣德炉的人越来越多,商家买卖的热情自然越来越高,几乎所有的古玩店都有宣德炉;宣德炉的研究者也多了起来,媒体关注度越来越高。”

“从拍卖成交状况看,近三年来,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诚轩、北京保利等拍卖公司成交的二三十万元的宣炉较多,且逐年上涨。2003年中国嘉德拍卖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所藏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分别拍出166.1万元,创下了宣德炉专场最高纪录。2007年,北京保利拍卖了1930年代沪上藏家姜子祥先生的35座宣德炉,成交价近500万元,最贵的一个是75万。2007年宣德炉全国成交额逾2600万元,2008年逾4000万元,2009年逾2亿元。并且,北京匡时拍卖2010将王世襄先生2003年所拍出21件宣德炉中的20件再次进行了拍卖,共拍得一亿两千万元。”

“同时,仿制宣德炉越来越多,且精品常现于古玩市场和拍卖场中。分为老仿和新仿,新仿不建议介入。老仿以晚清和民国比较多,铜质、型制、款式、皮色都比较差。买仿制宣德炉还是清中以前的比较好。实际上大家现在看到的宣德炉大部分都是仿的。2009年,我的《钟鼎茗香》一书问世。书中的108件器物,有很多人问我,里面有没有真宣?我不敢说。我不能肯定的原因,是没有标形器。但现在,随着我的研究的深入,并且得到了学术界与收藏界的各方认可。真宣在我收藏的400多座藏品里还是有一些的。”

自收藏铜炉伊始,让刘锡荣先生着迷的不仅仅是宣德炉的形制、外观,他更为在意的是宣德炉本身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在他的书房中,一排较大的立式书柜中,摆放着中外各种书籍,书桌上将近三分之二的面积都用来放置资料书籍,这也只是他藏书的一小部分。为了写好《钟鼎茗香(二)》,刘锡荣先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他感慨地说:“我查阅了大概160多万字的资料,基本上古今铜炉的相关资料我这里都有。”在《钟鼎茗香(二)》中,刘锡荣先生专门用一篇近2万字的文章《历代宣炉文典考略》来梳理与宣德炉相关的各种历史资料,并将每本著作中的重点逐一点出,或肯定或纠正。马未都在给《钟鼎茗香(二)》的序言中说道:“元明清三朝与之相关的著作没有质量,多为人云亦云,不追求深度。”而此书“汇总局限,让局限不再局限,正是本书作者刘锡荣先生的初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钟鼎茗香(二)》对于今后的宣德炉研究意义非凡。

如今收藏大潮愈演愈烈,可是收藏与收藏也有不同。有人将收藏看成是投资、买卖,只关心藏品在自己手里能够换来多少金钱;有人则更注重藏品的外在美感,用宣德炉来说就是工艺、器形、皮色、重量、年份等;有的人会更注重宣德炉所承载的内涵,与文化的关系,如每一座宣德炉背后的故事,所反映的精神。这是三种不同的境界,要达到最后一个境界就需要不断的修炼,提升学养,显然刘锡荣已经达到收藏的文化层面。

对于如何挑选宣德炉,刘锡荣给出了如下建议:“一个好的宣德炉,首先铜质要好,其次型制要入谱,皮色要漂亮,款识要精细。”“我看宣德炉从铜质入手。材质最能说明新老。明代的炉子口薄、底薄,无须加重,但是压手,就是因为铜质好,铜的精炼程度很高。普通的铜经过四炼即可呈现出珠光宝色,而宣炉所用的铜,最精者十二炼,最劣者也有六炼。炼的次数越多,杂质去得越多。针对断代的问题,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铜质沿革表。皮壳包浆都可以作伪,但是铜胎换不了。所以看炉子先看足底的铜质。至于宣德炉的皮色,古人讲宣德炉最妙妙在皮色也。如,宣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正如好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而玉毫金粟隐跃于肤里之间,若以冰消之晨,夜光晶莹映彻,迥非他物可以比方也。由于用料和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的因素,宣炉的颜色具有极为特殊的古朴大雅的韵味,这也是其能成为炉中极品的一个重要原因。宣德炉不仅色质典雅,皮色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有水白色、藏经纸色、蜡茶色、朱砂斑、栗壳色、琥珀色、甘蔗红色、桑椹红色、猪肝色、石榴皮色等等。”

在鉴定宣德炉方面,刘锡荣说:“首先还是看铜质,然后看内外的膛,用过的是烧结膛,没有用过的是原膛。膛的假是做不了的,拿着炉子在开水里一煮,上面作的伪就掉了。皮壳也是如此。一类是着色皮,炉子制造出来以后,表面辅以其他的带颜色的矿物材料。另一类是原皮,通过长久的使用、氧化作用等影响,导致皮壳的颜色发生变化。此外还要看重量。口径约十厘米的炉重量应该在750克左右,壁厚的在1000克左右,再重的就值得考虑了。现在用的都是电解铜,它的分子结构紧密,比重略微大一些。如果兑了铅,炉子的铜色必然灰暗,并超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