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兴安:张洁的自画像

标签:
转载 |
![[转载]兴安:张洁的自画像 [转载]兴安:张洁的自画像](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张洁的自画像
作者:陈平原
来源:《文摘报》2022年2月16日第5版
https://epaper.gmw.cn/wzb/images/2022-02/16/05/p11_b.jpg |
|
1月21日,著名作家张洁在美国因病逝世,享年84岁。
张洁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性作家,是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作家。她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长篇、中篇、短篇小说三项国家奖的作家,也是唯一两度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她写了一辈子小说,却在七十岁时在没有绘画训练的情况下,开始挑战油画创作。2014年10月,她在个人油画展说出“就此道别”后,远赴大洋彼岸与女儿生活。此后多年,她没有在公众场合露面或发表作品。这个冬月,等来她离去的消息,令人悲痛!特刊载张洁好友兴安旧文,以示纪念。
张洁一直是我最敬重的作家之一,早在大学时代我就读了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另一篇《谁生活的更美好》是在收音机里听的广播小说,当时曾深深地打动了我。但是,这两篇小说,以及另几篇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小说,比如《条件尚未成熟》等,都被她排除在《张洁文集》之外,毅然决然地与它们断绝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她在序中写道:“不记得我写过多少文字,却记得写过的那些不值得留存的文字。文集的出版,给了我一个清理的机会。如果将来还有人读我的文字,请帮助我完成这个心愿——再不要读已然被我清理的那些不值得留存的文字,更不要将它们收入任何选本。”就这个问题,我曾与她争论过多次,她却始终对这些作品无法达成谅解,她甚至说它们不是小说,艺术质量不过关。我或许认可把《谁生活的更美好》排除在外,但《爱,是不能忘记的》应该保留,这篇小说已经是新时期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重要作品,它对80年代的思想解放,尤其是女性的婚姻爱情观念的变化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但这就是张洁,写了一辈子小说,几乎获得了内所有重要文学奖项,却在70岁时开始怀疑文学,质疑自己的写作。与此同时,她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在没有绘画基础训练的情况下,学习油画创作。
听说我少年时期学习过油画,张洁常邀我去家里聊天。她的第一幅画(她不愿意给自己的画标题,只注上日期,这幅画完成于2006年3月。是我看到的她最早的一张画。)就让我大吃了一惊。画面大约是一面暗红色的山体,黑色的岩石隐没其间,山的顶部覆盖着白色的积雪,水流顺势交织而下。这当然是我个人对这幅画的印象。画面的色彩对比强烈,富有表现主义的风格,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火山遗迹,内里却依然岩浆奔涌,蓄势待发。也可以想象成是火星的表面,经过漫长时间的积淀和进化,凝聚着人类无数的想象与渴望。虽然张洁反对将她的画具体化,但我确实在这幅画中看到了时间与空间的交糅,冷寂与热情的冲撞。她最爱画的是豹子,一幅是昏黄的落日下,荒野中,一只孤独的豹子与你对视;另一幅则是豹子华丽而冷傲的回眸。不止一次听张洁说喜欢豹子,机敏、高贵,所以,我相信它是张洁自身的写照。
她还画了很多女性形象,那幅“2011年”的作品险些被废掉。一天,我去看她,见到了支在画架上这幅画,画面构图简练,涂了些淡淡底色。她是一个穿着中式侧盘扣上衣的女人,隐约和虚实之间,如一个旧时代的幻影。侧眼斜视,有妩媚、有柔韧、有宽容、有率真。不知为什么,在这幅未完成而在我看来已经完成的作品面前,我恍惚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女性,一个是年轻时的母亲,一个是长大后的女儿,两个不同时代的母女在同一个年龄的时间奇妙地重合。这恐怕是天意之作,超越技巧,超越艺术,它是张洁潜意识的一种流露和实现。这幅画让我想起已然远去却在张洁心中永远牵挂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也让我想起那个“在五十四岁的时候成为孤儿”的张洁自己。